■贾洁茹
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件事物的流行都是由一次剧变引发的,而非渐进形成。这次“剧变”就像一个临界点,促使流行风向产生质变。如何达到这一临界点,即作者提出的实现引爆点的流行三法则:任何引爆点的触发都是有迹可循的,关键在于把握以下三点。其一,发挥特殊人物的引导作用;其次,通过包装对信息进行边缘化的调整,让信息本身更具吸引力;最后,认识到群体效应和环境细节的变化将与流行趋势相互影响。我们可将其总结为,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以及环境威力法则。
《我和我的祖国》由陈凯歌担任总导演,管虎、张一白、徐峥、薛晓路、宁浩、文牧野联合执导,分别独立创作了七部电影短片,即《前夜》《相遇》《夺冠》《回归》《北京你好》《白昼流星》和《护航》。七部影片按照时间顺序选取七个重要历史时刻中普通人的故事,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七十年间的曲折发展历程中,国家与人民的共同经历。该影片作为主旋律电影的典型代表,在2019 年国庆上映之初,就引起了广泛反响,甚至有许多观众表示会反复观看。无论相比同期上映的其他影片还是此前众多同类型的电影题材,它显然收获了更加广泛的观众认可度和更加可观的电影口碑榜,这看似偶然的脱颖而出和流行爆红,实则与引爆点理论三法则不谋而合。相比过去的主旋律大电影,这次的国庆献礼影片在前期充分积极的舆论造势,同时巧妙利用全媒体营造的红色爱国氛围无不增加了公众关注度和好奇感。此外,电影本身在叙事角度、情节展示、人物形象的设置上,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现实情感映射出人与国之间内敛却炙热的情感,引起观众层层共鸣,体现了人民主体性的新时代爱国情怀,真正起到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这也为徘徊迷茫、困于创新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可供参考的路径选择。
一场流行潮的发起,往往是在个别人的引导和引领下发生的。这些“个别人物”就像是流行信息的发起人、联络人和推销员,他们或者自身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拥有大量粉丝,能够掀起流量浪潮;或者是行业内顶尖的专业人士,不仅专业素质过硬,同时掌握海量信息资源,具有专业说服力,是一个领域中的意见领袖。有了这些人的烘托渲染,《我和我的祖国》无论在前期预告还是电影上映初期,已足够吸引大多数公众的注意。
在电影上映前一周,由王菲演唱的《我和我的祖国》同名主题曲在各大媒体平台投放播出。作为国内顶级的流行音乐女歌手,王菲卓越的唱功和独特的声线本身已为她吸引了大量粉丝的爱戴。自1989年出道以来,她凭借自身过硬的演唱功底斩获相关奖项无数,然而在近几年,王菲个人单曲的发布频率日益减缓,这让每一个喜爱她的观众都更加期待尽快听到王菲版的《我和我的祖国》。
其次,作为一首翻唱歌曲,王菲没有延续原版深沉内敛的表达方式,而是从一个朴实而又充满人味儿的角度去诠释这首歌,解构掉了歌曲本有的崇高感,引出歌中灵动的色彩,更具烟火气息的表达方式给作为观众的大众以更加容易接受的的亲近感和柔和感。
对执导导演和参演演员的采访片段仿佛让观众看到了镜头背后最真实的制作现场,每个参与电影的人员都给这部影片即将呈现的效果质量增加了一层可信度。加之各大媒体平台上颇具专业点评能力的影评人,在电影首映之初给出的各类积极正向的观影评价和感受,为《我和我的祖国》营造出良好健康的舆论宣传环境。
不可否认,任何观念要对人产生震撼作用,关键在于其内在质量,但我们在这里并不讨论怎样的信息质量更引人注目,而是要研究通过一些边缘化的修改,让信息得到更广泛的接受,也就是说在适当的时候,在不改变信息意思的前提下,对信息内容的呈现方式做一些细微的调整,最终让信息令人难以抗拒。该电影虽然和以往的主旋律电影在拍摄内容、演员阵容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是相比以往,比方说《建国大业》等众多主旋律电影,在叙事手法更加贴近普通人烟火气息的日常生活,在情感表达上更趋于中国人传统内敛的表达方式。
在过去的以主旋律题材为主的电影叙事中,多以宏观的视角讲述在某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上,个别英雄人物对新中国历史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以及对民族历史进程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往往容易忽略或者没有太多时间去记述和展现在大历史背景下,普通人的具体作为和人民群众所发挥的主体作用。《我和我的祖国》则强调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每个重要时刻,每个群众个体所共同构建的中国历史。
影片回忆录式的呈现方法不仅为观众打开了记忆的阀门,而且让观众成为了历史的见证人。跟随着镜头下一个又一个小人物的流转变化,有太多似曾相识的片段浮现在眼前,仿佛坐在电视机前为女排决赛紧张呐喊的人是的自己,仿佛守在电视机前掐着时钟的指针开始零秒倒计时期待着香港回归的人也是自己,仿佛站在戈壁大漠见证神舟五号圆梦飞天的人是自己,又仿佛看战机翱翔上空心中热血澎湃的人还是自己……太多这样的瞬间,令观众置身其中,混淆了真实与虚构、自我与他人的体验。有多少人是第一次,在荧幕上看到,在历史洪流中,那个为了祖国发展欢呼呐喊、奔走拥抱的自己啊。因此很多观众,在观影之后的评论中都提到了关于自己儿时和祖国的回忆,这既是电影又分明就是每一个自己。
无论是每段影片开头以日记形式定位的历史节点,还是在故事发展过程中穿插着真实的影像资料,亦或者一些为观众所耳熟能详的背景音乐,这三者的融入对于电影内容完整性并非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就是这些存在于细节之处的背景元素,让更多人意识到、骄傲于我们党和政府在伟大的民族复兴道路上取得的丰硕成果。在种种元素的合力作用下,国家发展的历史变得丰富多彩,赋予了更加鲜活的生命力,它们的出现似乎就在无数次更加坚定着国民对自我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封闭孤立的传播活动,传播活动的发生需要在一定环境之中,这种环境因素又会对人类的传播活动起到影响、规定和制约的作用。
不同于以往的国庆,2019 年的国庆节既是一个整数周年,又是一个我国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即将开启历史新征程的国庆节。回顾过去70 年,我国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升,国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脱贫攻坚战到了临门一脚的关键时刻。在此时迎来的祖国七十周年华诞,它的意义已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其背后的历史意义赋予了这一天具有比过去更加浓厚的庆贺色彩。早在10月1日之前,以央视等主流媒体以及各大高校、企业单位就在全国各地,不同地点组织开展了各项爱国主义宣传活动,在国内有以大学生为主进行的地铁站快闪演奏;在国外有厦门六中合唱团等登台演出,示爱祖国;在线上有各种关于爱国、祖国七十年的话题讨论;在线下各大商场也早早开始隆重装扮迎接国庆。在这样的环境预热中,《我和我的祖国》的作为最应景的电影,无疑成了抒发高涨的爱国情怀的最佳出口。
虽然在影片播出后,口碑相比预售阶段有所回落,但是并没有降低观众的观影热情,在爱国氛围的加持下,《我和我的祖国》掀起了一场跨越年龄和社会阶层的观影热潮。一时间似乎到电影院看这部电影已经成了爱国的最新表达方式。人们往往以家庭为单位,或者朋友结伴同行一起观看。生活在这个群体中的人们,很少有人会反对这样的群体性活动。
其次,善于在微信、微博、抖音等媒体平台上抒发个人情感的现代人,当在这些媒体平台的公众文章中看到类似自我的感受往往因共鸣而更加乐于向周边人推荐这一影片,由此上升为一段时间内彼此间聊天、社交的一个话题。
最后,一些亲朋好友不断在媒体社交圈刷新的真实观影反馈,也增加了未曾注意或者之前并无观影兴趣和爱好的人的好奇心。让这个部主旋律电影,除了红色之外,增添了温情、怀旧的多样色彩。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以人民主体性的叙事视角,从故事选择、情节展现、话语表达与叙事模式各个方面,强调了人民的主体性,并在此基础上展现了人民与祖国的息息相关,为中国主旋律电影展现爱国情感、表现家国情怀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叙述模式,在获得广大观众共鸣的同时,为爱国主义教育上演了一场生动的视听盛宴。
在数字技术和信息传播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一味的灌输已经不能满足受教育者对于教育的需求。相反,更多的受教育者希望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更多的参与感来增加获得感和认同感,希望在感同身受的体验下自己去寻找结论,而不是向过去满堂灌的宣传教育方式。《我和我的祖国》虽然以叙事为主,但是,它将公众爱好与主旋律巧妙结合,把人民大众介入到重大事件的叙述中,在小我中寻找人民群众的力量。
随着爱国主义宣传教育与时俱进的发展,现在就不能再简单停留于浅层的爱国意识甚至仅仅做到不发表侮辱和诋毁祖国的言论就可以了。而是要通过宣传教育让国民认同国家制度、增强道路自信、夯实文化底蕴。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首先就要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国家发展对小“我”的需要,历史对小“我”付出的认可。这些小小的奉献,看似微不足道,但每个爱国的理想都是大理想,都应该被尊重。在这样的环境下鼓励爱国情感的表达,就以行动强调了个人与群体、人民与祖国息息相关,同命运、共进退的历史必然与主体选择。
重视社群效应对传播的影响,通过媒体引导社群传播形成积极正向的影响。当前许多宣传教育活动过于注重媒体的多样化,让许多宣传教育活动流于形式,而没有思考怎样形成良好的传播环境来推广内容,其中有一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群众基础。通过物质激励或者精神嘉奖来激发社群传播的活力,都能够给现有爱国主义宣传教育以更加积极的推动,让整个群体形成良性健康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