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韶
(作者系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做好老龄工作的重要性,指出“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我们下大气力来应对”。当前,我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达1.9亿人。2018年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超过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而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达75%,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老年痴呆患者约有1507万人。尽管认知症老年人在当前老年人口总数中占比不高,但是患病率增速很快,而且认知症老年人的照护服务需求量与群体规模成正比。同时,认知症老年人照护服务需求的长期不足会形成累积效应,再加上难以负担的医疗费用,促使老年群体对现有社会保障体系提出更高要求,导致养老、医疗服务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做好认知症老年人照护服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一个时期,认知症老年人照护服务工作需要从国情出发找准问题、把握规律,做好前瞻性规划。
一是将认知症老年群体纳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从研究结果看,目前认知症老年人家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经济负担和人力“捆绑”。2020年,我国扩大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试点范围,进一步明确了参保对象和保障条件,为经医疗机构或康复机构规范诊疗的中重度认知症老年人提供了持续的经济补贴渠道,降低了个体支付专业机构和护理人员的费用比例,使认知症老年人家庭得以维系和“喘息”。从长远来看,应建立健全认知症老年人的评估等级制度,将这部分老年群体纳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应保障范畴,使其能够享受到机构、社区和居家护理的相关待遇和服务,这是解决认知症老年人照护服务问题的重要支撑。
二是把为认知症老年人提供照护服务变成养老服务机构转型的重要契机。和失能老年人一样,认知症老年人也是整个养老服务体系中服务难度最大、技术要求最高、社会需求最迫切的群体,是刚需中刚需。近年来,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机构、康养中心的数量迅速增加,但难解部分养老机构盈利困局,面临着转型发展的需求和压力。从研究结果看,认知症照护服务市场的供需明显失衡,特别是专业照护服务机构相当缺乏,这为养老服务机构探索转型指明了方向。养老服务机构可充分利用既有的适老化设施环境,在服务体系框架内增加设置独立认知症照护专区,提供个性化护理服务,配备精神情绪疏导员等内容,提高床位利用率,提升盈利空间,如果再配合认知症老年人需求提供多样化服务,还能吸引他们自主自愿入住,形成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和良性循环。
三是将认知症照护服务作为建设老年友好社区的发力点。近年来,多地呈现“9073(即90%的老人居家养老、7%的老人社区养老、3%的老人机构养老)”或“9064(即90%的老人居家养老、6%的老人社区养老、4%的老人机构养老)”的养老格局,推动养老资源逐渐向社区居家服务倾斜和延伸。研究结果表明,高龄老年人,患有高血压、高胆固醇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因此,认知症老年人是社区居家照护服务的主要对象,认知症老年人照护服务工作是建设老年友好社区的重要内容。应充分发挥社区各类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开展认知症宣传教育活动,有效地提高社会知晓率,消除年龄歧视和老年人的“病耻感”;就近提供喘息服务,接收认知症老年人的短期托管,缓解长期照护者的身心压力,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加强社区公共设施建设,为认知症老年人家庭提供康复治疗、身体锻炼、谈心聊天等支持条件,构建适老化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