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益鑫
(上海理工大学 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0093)
《睡美人》这个故事被收录于《格林童话》第六版的《小荆棘玫瑰姑娘》。从这个题目可以看出,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人在睡觉的故事,但是它在格林童话中还有另一个名字——《小荆棘玫瑰姑娘》,意味着故事还有另一个重点,就是荆棘和玫瑰。
《乌托邦》作者托马斯·莫尔曾说:“通过故事循环,反复咀嚼经验,在不断的讲述中,发现更深层次的含义。讲故事是陶冶心灵的好方式,帮助我们发现生活中循环出现的主题——那些深刻的,揭露人生迷思的主题。”童话故事是我们从小就看的东西,经过时间的不断冲刷,集体记忆被一代代人所堆砌。荣格学派认为个体被集体无意识所改造并对其进行传承。荣格用原型来指称组成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原型这一词语并不是一个现代词语,伊里奈乌斯等人很早就使用过这一词语。但是,荣格自称他在这一方面的贡献在于,他提出原型“并非仅仅由传统、语言和移民传播,而是自发地,不论何时何事地,不需要任何外部影响地发生。”运用荣格心理学理论对《睡美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一经典童话故事中更深层次的东西。
公主由于触碰了纺锤尖而沉睡百年,但是并未死去。格林童话中有很多将女性置入阴暗之处的情节,为了某些缘故,女性必须进入一种类似于沉睡或死亡的状态,然后又在某种契机下苏醒过来。在睡美人沉睡一百年的时候,王子进入城堡吻了她,进而她苏醒,这可能是年轻女性情欲爆发的一种隐喻。王子进入城堡后,荆棘变成开满花朵的灌木这一意象,其实是女性能量的苏醒,是开启与掌握自我生命的关键。
在我国的传统文学中也有类似的情节,但是我国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束缚较为严重。传统社会对待自发的女性情感、欲望,经常以死亡进入黑暗甚至地狱来处理。年轻女性的自发情感是一种禁止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必须被封存进入沉睡。最后突破种种困难,等待合适的时机破茧成蝶。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作为南安太守的掌上千金,出生便注定了她应当成为具备三从四德的妻子的形象。但是她在婢女的引诱下,在梦中与情郎柳梦梅幽会。在封建压迫下,她无法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最终只能郁郁而终。最后他们的爱情感动天地,杜丽娘还魂而生,经历种种磨难与情郎最终在一起。这与《睡美人》的故事有相似之处,都说明了女性在发展情感欲望的历程中都可能会经历死亡或者等待重生的过程。这实际上是对女性力量的一种束缚,这也说明了古代文学作品对女性形象的建构,都是在传统男性审美规范下进行的,对女性的欲望以及情欲进行压制和束缚。
睡美人之所以广泛流传,不仅是因为其经典性和历史性,还因为她触碰了女性沉睡与苏醒的原型。她代表了一种女性下沉的意象,代表了生命力的停滞,代表了女性的情欲被压迫。大多数女性都在社会中扮演着许多不同的角色,比如妻子、员工、母亲等角色。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剔除教育、地域、行业等因素,男性员工的平均实际工资水平显著高于女性员工,超过60%的实际工资差异源自性别歧视。女性的相对低工资很大程度源于女性将外在性别歧视内化为对自我性别身份的歧视,自我歧视会带来求职的不自信。女性对自己不自信,主要来源于家庭、社会媒体等的推动。从幼时就被灌输“好女孩”的标准,在这些压力的推动下变得更加安静随和,压抑自己的情欲与想法,努力做一个乖孩子。女孩应该努力去追求自己的快乐,不被好女孩的“刻板印象”所定义,努力去做自己。现代女性都认识到职场升迁、事业顺利靠的是意志力和自信心、纪律以及毅力这些阳性力量。在现实世界中,女性需要不忘初心,跟内在那个拥有美好特质的公主相遇,需要的是时间、洞察力、耐心以及坚韧不拔的意志。这也提醒我们要努力地发展自我、提升自我,不被别人所定义,更不要依靠他人。
睡美人的死亡与沉睡,仿佛是在提醒我们心灵深处的某些被忽视或抑制的部分,被我们推向另一个又黑又深的世界中,就像沉睡或死去一样。《睡美人》中的诅咒发生在15 岁,正是生命力萌芽与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这个诅咒却抑制了这个时期的发展。睡美人正处于自由发展阴性爱欲的年龄,却被一位巨大的被嫌弃甚至被忽略的年长女性力量所压制,进入停滞状态。一直到代表阳性力量的王子出现,将睡美人从阴暗中拉出来。其实王子并没有做什么,只是在适当的时间吻了公主。荣格心理学解读为,这本就是公主的故事而非王子的故事,这是一个独立女性成长的故事,故事的重点在于女性如何发展内在完整的真我。在此之前,用再大的力气也砍不断层层包围的荆棘树丛。一定要等时间到了,阴性能量积蓄好,花就会盛开,荆棘就会让路。这也提醒我们等待是重要的,积蓄力量的时间到了,一定会有所收获。在这个社会,女性要保持理性的思考,不随便认同外界的观点,不随便认同外界赋予的标签,要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合理的判断。很多女性下意识地认同别人对自己的贬低,这是很可怕的。有时候限制女性发展的往往不是自身的能力,而是自己对能力的消极预期。
《睡美人》中12 个女巫被邀请参加公主的生日宴,这12 位女巫送出了自己最美好的祝福,唯独第13 位女巫没有被邀请。12 这个数字往往让人联想到12 个月份、12 个星座、12 个生肖等,12 往往给人一种圆满的感觉,一旦一切都圆满了,就很难再继续前进,但是生命需要前进,因此需要13。如果没有13,这个故事也就不会存在。那么13 到底代表什么呢?在《睡美人》故事中,第13 位女巫跟其他12 位女巫拥有一样的能量,可是她却被忽视。冯·法兰兹说过,当故事里某位神被遗忘,就代表个人或集体心灵的某个部分被需要却没有被看到。因此,我们不妨称第13 位女巫为“被忽略的力量”。冯·法兰兹认为,当女性自我被压制时,阳性力量就会趁虚而入,掌控原本应当由阴性力量所主导的女性自我样貌,这一现象被称之为“阿尼姆斯附身”,她们被心底压倒性的阳性力量主导了自己的思考与行动。这种心灵结构下所成长的女性,还是可以正常生活,但是总会带有一种苦涩。第13 个女巫就是那个被黑暗的阳性力量所扭曲的人,她渴望被人注意到,但是却没有,因为自己被排挤所以要诅咒和惩罚他人。她是被人类心灵所遗忘或者被社会文化所压抑的女性力量。“你们没有邀请我,所以我要惩罚你”,第13 位女巫诅咒道。在公主十五岁的时候,被诅咒陷入沉睡,这就是第13 位女巫的惩罚。对这个故事还有一种理解是,“被遗忘的力量”代表了被女性所忽略甚至抑制的“身体与性”,这在早期社会中较为难得,代表了一种思想的解放,希望女性冲破束缚,做真正的自我。但是直到现在,女性仍不能完全做到正大光明地与人们讨论性,否则就会被贴上“不正经”的标签。为此,应当从根本上改变女性的思想,冲破束缚,真正做到男女平等,让女性可以光明正大地面对自己迸发的爱欲本能。
纺锤和织布有关,它是守护女性灵魂的象征以及女性力量的象征。但是纺锤的尖锐代表的是男性意象,在纺织的过程中,纺锤被用于穿梭与创造,这是编织工作完成的关键,即虽然由女性进行纺织,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仍然需要结合阳性与阴性的力量才能完成。
在《睡美人》故事中,纺锤的刺具有强大的力量,会变成一种防御机制,将前来拯救睡美人的王子们拒之门外。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纺锤的刺会刺伤对方,以此来武装自我,形成一种负面的人格特征——高傲,刻薄。其实我们身边也存在着很多带刺的公主,她们经常会说:“没人知道我有多么孤独,多么难过,我渴望别人的爱以及陪伴!”这些女孩很多就被“阿姆斯”附身,她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被黑暗的阳性力量所主导,强迫自己武装起来,给自己安上一个刻薄高傲的人格面具。她们总是表现得十分冷漠,让人无法靠近,看起来非常具有攻击性。其实这些人一定要弄清楚自己受伤的根源,找到这一源头后,努力地积聚能量,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一境遇,找寻真正的自我,实现真正的成长。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了《睡美人》这一经典童话的几个比较特殊的意象,进一步丰富了这一经典童话的内涵,同时也希望《睡美人》能激励每一个女孩子勇于突破束缚,成长为独立自主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