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 静 黄 霞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形成的、能够体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崇高革命精神的先进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既包括遗迹、遗址、遗物、纪念碑等物质文化资源,也包括革命事迹、革命文献、革命文艺、革命理想等精神文化资源。少数民族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反映了党领导各族群众得解放、谋幸福英勇奋斗的光辉历史,蕴含着伟大的革命精神,是新时代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利用,不仅是传承弘扬少数民族红色文化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更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汇聚而成的。共同的生存空间、共同的自然地理和文化地理形成了中华各民族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历史血脉。如,辽代契丹族学习汉语,对唐宋典章制度的借鉴,对孔子的尊崇;蒙古族、满族、回族以及南方各少数民族对中原先进文化的借鉴,都有生动的案例。中原地区汉族也广泛吸收了其他民族文化。如,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汉唐以后“胡乐”对中华民族音乐体系的完善等,其意义和影响都为历史所见证。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影响从来都不是单向的。文成公主跋涉“唐蕃古道”,把中原文化的火种播入雪域高原,大批藏族子弟也沿“唐蕃古道”赴长安研习汉学,成为汉藏民族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契丹后裔耶律楚材的儒学修养深厚,不仅将儒家治国理念融入治国理政方略,而且深谙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之间的差异,为两种文化的交融作出了历史贡献。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的“两路”精神、蒙古马精神等红色文化资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族共同开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和青海等省各族人民群众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了11万人的筑路大军,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奋勇拼搏,3000多名英烈捐躯高原,于1954年建成了总长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在“人类生命禁区”的“世界屋脊”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铸造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2014年08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时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进一步弘扬‘两路’精神,助推西藏发展。”2014年马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参加牧民那达慕大会时,勉励内蒙古各族群众干部:“我们干事创业就要像蒙古马那样,有一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 这是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的。“蒙古马精神”。“蒙古马精神”以深厚的积淀、丰富的内涵,既体现了各族人民共同铸造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对内蒙古各族人民具有很强的凝聚作用。因此,弘扬“蒙古马精神”,对于传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建设各族人民的美好精神家园,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和激励各族干部群众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少数民族地区红色革命史是少数民族地区各个民族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抵御外辱的历史。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内蒙古少数民族红色文化具有鲜活的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乌兰夫纪念馆是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建筑,纪念馆展出的照片有两百余幅、文物一百二十多件、文献一千五百余件,展示了乌兰夫光辉战斗的一生。他领导的“百灵庙暴动”,打响了“草原抗日第一枪”。他组织接收了南方各地3000孤儿到内蒙古,这些孩子被大爱无疆的蒙古族养父母收养,并视为己出,这些都是见证民族团结的历史佳话。建馆近30年,乌兰夫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乌兰夫纪念馆成为党员干部了解党史、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场所,广大青少年陶冶情操、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课堂。通过参观乌兰夫纪念馆,可以使内蒙古各族群众了解鲜活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大增强各族群众对祖国的归属感、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和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中的教育价值,可以强化少数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红色记忆和集体共识,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五个认同”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充分开发利用红色资源,规划打造本地精品旅游线路。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对内蒙古各地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梳理,以呼和浩特市、乌兰浩特市、满洲里市等红色旅游城市为核心,串联周边其他生态、民俗等旅游资源,推出十大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这十条旅游线路分别是草原红色之子红色旅游线路、纪念内蒙古民族解放战争红色旅游线路、红色教育培训红色旅游线路、纪念抗日战争红色旅游线路、纪念二战反法西斯战争红色旅游线路、航天载梦红色旅游线路、纪念解放战争红色旅游线路、塞外抗战红色旅游线路、誓师抗日红色旅游线路、大国重器红色旅游线路。十条旅游线路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覆盖了全区。这十条红色精品线路把红色旅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等红色资源进行了充合整合,展现出高效务实的优势。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广大游客了解“四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红色基因都将发挥显著作用。
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是党领导各族民族共同创建的,在长期的实践中,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也不断加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各族人民。
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是使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新时代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就必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文化包含着少数民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每一处红色遗迹,每一个红色故事,每一个红色文艺作品,都是鲜活的爱国主义教材。如内蒙古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馆、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乌兰夫故居等;新疆地区的毛泽东故居、新疆各族人民烈士纪念碑,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等;广西地区的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红色歌曲《壮锦献给毛主席》《刘三姐的故乡》、电影《百色起义》等;宁夏地区的将台堡革命旧址、彭阳县中共红军支部旧址、彭阳县小岔沟毛泽东旧居;西藏地区的中央人民政府驻藏代表楼旧址、那曲县革命烈士陵园等。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记载着许许多多的爱国者对祖国沉甸甸的爱,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脉中。运用这种饱含了民族精神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培养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把中华民族看成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五十六个民族休戚与共。在国家利益受到威胁、民族危亡之际,少数民族地区涌现出了一批民族英雄,他们以满腔热血将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与自己紧紧结合起来。如抗日战争时期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青年贾力更、高凤英,回族英雄马本斋等,他们为了抵御外辱,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与汉族同胞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气壮山河的爱国史诗。
红色文化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开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进方向。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化,它诞生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文化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文化的根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文化精神资源有:坚忍不拔、勇往直前、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的“蒙古马精神”;不怕吃苦、永远服务人民的“乌兰牧骑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等等。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在红色文化资源耳濡目染的熏陶中,能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红色文化资源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一步步摆脱贫困,谋求解放的历史,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真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了尽快开展内蒙古的革命工作,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共产党在蒙藏学校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了以乌兰夫为代表的一批内蒙古地区的中共党员。他回到家乡带领群众,同全国人民一起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城川民族学院旧址、大青山革命根据地旧址、集宁战役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实写照。新时代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就是各族群众都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统一领导贯穿到民族团结工作的全过程。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证明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蒙古是第一个省级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内蒙古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也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正确的方案。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极大地鼓舞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谋求新生活的革命热情。乌兰浩特五一会址、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这两处红色遗址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实践。党和政府坚持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也让少数民族地区群众享受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成果。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见证者,充分利用少数民族这些红色文化资源,让少数民族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有助于加深少数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少数民族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民族团结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到两段佳话:“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一个是全国各地支援内蒙古建设,一个是内蒙古人民无私帮助其他省份。这两段故事是各族儿女休戚与共、共同建设祖国的历史。历史是现实的源头活水,内蒙古作为模范自治区,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通过革命遗址、纪念馆,各族群众可以看到,不论在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还是改革的过程中,各民族人民亲如一家,守望相助的典型案例数不胜数。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群众进行伟大斗争的历史见证,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群众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奋斗史,进行国家富强、边疆稳定的建设史。换句话说,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宣传了革命思想,传播了革命火种,促进了民族团结。其间留下来的红色文化资源,成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历史见证,也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资源。新时期,我们要利用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资源,自觉抵制民族分裂势力的渗透。
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教育,回望百年历史,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开展党史教育,是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深入挖掘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对于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回望历史,了解我们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革命轨迹,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初心和使命,也有助于激发广大群众的工作热情和实干精神。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的乌兰牧骑在党的领导下,始终扎根生活沃土,把舞台设在人民中间,60多年来,乌兰牧骑队员们风雨无阻,初心未变,人民在哪里,乌兰牧骑的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塔吉克族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三代人70年守卫边疆,他是爱国戍边的“帕米尔雄鹰”。黄文秀是一名青年共产党员,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主动请缨到革命老区贫困县担任书记,她时刻牢记党的嘱托,为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汗水。她是青年人的榜样,是广大党员干部的表率,她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各民族大团结大联合的力量。我们要秉持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念,奋力实现中国梦。人民教师张桂梅一辈子在云南丽江华坪县从事教育扶贫,她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先后让1800多名贫困山区女孩圆梦大学,为130多个儿童福利院的孩子撑起一片蓝天。赤峰市林西县十二吐乡西山根村的党总支书记刘占林,四十载如一日,把自己的全部青春、智慧和汗水奉给西山根群众,带领西山村走出一条产业致富道路。2018年,林西县在内蒙古自治区率先脱贫摘帽。这都是各族儿女齐心协力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写照。实现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今天,我们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中国梦,这就需要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共同努力,在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合力。
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生动的历史教材,见证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荣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团结基因。少数民族地区要善于利用本地区红色资源,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和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力量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