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柳/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弗洛姆认为逃避自由产生的原因离不开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个体的发展是逃避自由产生的横向原因,社会的发展是逃避自由产生的纵向原因。
弗洛姆将个人日益从原始纽带中脱颖而出的过程称为“个体化”。一个人从儿童到青少年的成长是逐渐脱离对母亲以及家庭依赖的过程,当个人拥有独立的意识后,他们会越来越渴望自由与独立,也越来越想要摆脱身上的束缚,直到他们成为单独的个体。个体化的过程也具有两面性,虽然个体化使人逐渐独立,有自己的意识,但是个体化也是现代人大多数会选择逃避自由的主要原因之一。个体化的实现使人们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与这个世界以及其他人相分离的,在面对外部世界时,他们的内心是孤独与无助的,这会加剧内心的焦虑感,最终使人走上逃避自由的道路。个人自由的实现受到社会条件的影响,没有充分实现自我,而当他独自面对外部世界时,他自身的力量不足以抵抗外部世界带来的压力,选择逃离似乎是一个适宜的决定。因此,个体化必然会导致逃避自由。
个体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随着社会发展“人”的地位不断提高,从中世纪时人受制于自然,惧怕自然,毫无自由可言,到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控制人们的思想,思想受到禁锢,使人们臣服于这种权威,没有办法反抗,因为没有自己的思想这时的人们会有安全感与归属感,但依旧没有意识到他们失去了自由。处在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之下的人们,社会地位固定,并且统治阶级对人们思想、行为形成全方位的禁锢,人们意识不到,也更没有能力冲破这种束缚,来追求个体相对的自由。随着封建制度的结束,资本主义工业化迅速发展,人们开始尝试追求自由,但在追求自由的同时他们感到不再安全了,他们失去了社会所带给他们稳定的生活模式,这种心理上的压力迫使他们想要逃脱出现状。个体的发展也就是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外界因素影响,他们没有信心去承受社会外界带给他们的压力,也没有办法重新与社会联系,这就导致个体孤立于外部世界,为此他们不惜放弃自己追求自由的权力来回到之前稳定的生活中。社会的发展会让个体逐渐脱离原本安定的生活,个体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也愈来愈多,这也就导致了人们选择了逃避自由而不再追求自由。
为了减少“原始纽带”缺失给人带来的不安感,人们需要寻找“继发纽带”来代替始发纽带。受虐与施虐这种特殊的行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逃避孤独的方式之一,受虐比施虐更难以让人理解,受虐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为深感自卑,无能为力、个人的微不足道感,他们通常通过贬低自己以及依赖自身之外的权利来摆脱孤独感。受虐者通过他人的控制而丧失自己,在没有了自我的同时也就意味着他除掉了自由带给他的负担,实现了逃避自由这一目的。施虐与受虐恰恰相反,施虐者通过让别人依赖自己,以绝对无限的权力统治他们,只有在统治他们的时候他才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与意义。施虐者希望别人遭受磨难,这会让他们有成就感和快感,虽然施虐与受虐是两个方面,看似矛盾却总是联系在一起。
破坏欲与前者有所不同,破坏欲是指破坏对象,不是主动或被动的统治与被统治,但二者产生的原因是一致的,即为了摆脱无能为力感与孤独感。破坏欲较施虐与受虐对社会危害更大,他在社会上生存会感到自身与世界相分离,因此想破坏掉比他强大的一切力量以此来得到内心的满足,是想要除掉一切的欲望,对社会的危害极大。为了将自身的破坏欲有合理化的解释,他们往往借助爱、责任、义务、良心等来伪装自身。当然当自身受到生命的威胁,以此来引发的反抗是自然的,是生命的自然反应。可以说,破坏欲直接与个人生命价值有关,当受到了压抑无处宣泄时,没有办法实现生命价值时,破坏成了他们的选择。
机械趋同是第三个逃避自由的方式,也是现在我们大多数人都会采取的方式,总体来说,机械趋同指个人失去个性,失去了自我,个人不再是他自己。当个人感到孤独与无力感时,他们会选择变成社会中大多数人的样子,这样他又重新与世界联系在一起,也不会感到焦虑与不安,这与变色龙在危险的坏境下会变成周围坏境的颜色来保护自己性质相同,个人不过变成了一个机器,所有都相同,但因此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失去了自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似乎是在做决定,似乎想得到某种东西,但实际是在内在或外在压力强迫下,不得不想得到他们正要得到的东西。当人们在受到压迫感到焦虑时,他们会选择与他人趋同,以此来获得他人的赞同和认可,这带来的后果就是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的目标。
在面对现代社会的压力,当人们感到孤独与不安时他们会选择不同的方式来逃避自由。现代人面对着工作压力大、生活压力大等困难,有时他们就会迷失自己,会找不到方向,在网络上他们完全可以放松,因为在那里没有人会了解彼此,似乎是个全新的世界,这也就成为了大多数人普遍选择的逃避自由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已经出现了弊端,现如今“网络键盘侠”层出不穷,这些人依靠在网络上彼此间不了解来抨击他人,对他人的精神层面造成极大的伤害,他们借助这种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释放自己的压力,而给他人造成严重的伤害。网络依赖成瘾已经成为了我们共同面对的问题,我们每个人必须从自身出发来克服这种依赖,尽量把精力放在如何提升自己身上,而不是把大多数时间都放在手机上。
现在人逃避自由的另一种较为常见的方式便是偶像崇拜,他们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他的偶像身上,盲目崇拜最后迷失自己。年轻人在社会中也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会感到焦虑,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寻找依靠与寄托,让自己不再感到孤独。当然,这种方式也具有两面性,偶像可以成为你学习的动力,也可以作为你前进的目标,一旦过度崇拜就会丧失了原本的性质,一味的将自己的理想强加到偶像身上,完全找不到自己,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过度偶像崇拜这往往超出了崇拜本身的含义,我们是时候该理清偶像与崇拜之间的关系了,这种关系必须在合理的范围才会见效,而超出了这个范围,这种关系就会被打破而对个体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现代社会中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与压力,面对孤独与焦虑感,人们要选择正确的方式来解决以上问题,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弗洛姆认为人们在逃避孤独也就是在逃避自由,当人们获得消极自由时,这种自由是摆脱束缚而获得的自由,在摆脱束缚以后人们就会感到孤独与不安,在不能忍受孤独时便逃避孤独也就是逃避自由。随着互联网极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也大幅度减少,我们逐渐与这个世界相分离,这个时代的我们往往是一个人在摸爬滚打,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感到孤独,这便是常态。既然孤独是常态我们何不去享受孤独,在享受孤独中实现自由。享受孤独即在孤独中提升自己,不惧怕孤独,把孤独当成一种习惯,而不是负担。逃避自由只会造成失去自我,臣服他人,而享受孤独会提高自身能力,最终实现积极自由。
实现自由的第二个方式便是实现个人全面自由地发展,这也是实现积极自由最关键的方式。首先是个性的发展,个人性格在个人发展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性格的形成会决定个人以后的发展,因此一个人的性格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家庭的影响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关键因素,在幸福圆满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具有乐观、开朗、积极的性格,而在父母离异、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是消极、厌世等性格,因此家庭教育对个人实现自由有重要的意义。
要做到个人全面自由地发展,要保持与社会的联系,那些有孤独不安与焦虑感的人大多数是与社会脱离了联系,会觉得自己总是一个人,因此个人与社会保持联系会促进人们实现全面自由地发展,最后获得积极自由。首先,要在社会中有自己的位置,不与社会脱轨。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都是不同的,这些往往是通过职业来划定的,要与社会有联系则要有自己的职业,这样在社会中我们才会成为关系网中的一员。其次,要有稳定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生存必不可少的关系,当你遇到困难与挫折时,稳定的人际关系会在关键时刻帮助你走出困难,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会促进人与社会的联系。
弗洛姆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了现代人逃避自由的原因也为此提供了解决办法,即通过爱与劳动的方式实现积极自由。我们现如今也同样面对着逃避自由的问题,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实现自由也有了新的解决办法,弗洛姆给予了我们重新看待自由的角度,对现代人实现自由发展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