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渗透

2021-11-12 13:14邓肖肖商丘学院人文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传统教材

邓肖肖/商丘学院人文学院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本国文化在发展与继承的同时,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当代文化风向逐渐西化,国人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意识逐渐淡化。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延续的根基。而语文教育则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语文的教材之中,这一直是基础教育语文工作者思考的难题。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正式拉开序幕。2017年1月,国家更是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高度明确了学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担当。长期以来,教育部都非常重视对基础教育的教材内容进行改革。自2016年起,开始在部分省市推行部编版的教材,2017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始使用部编版的语文、政治和历史教材,直至2019年全国小学、初中统一使用部编版教材。对于小学语文教材而言,我们不难发现,新版小学语文教材增加了国学经典文化比例,古诗词、文言文的占比有所提高。此外,对于文章内容的选择更加倾向于突出中国本民族的特色,注重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一、小学语文教材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儿童时期的教育对人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对于世界的态度与认知、脾气与性格的养成都是在这一时期。小学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一定的语文相关知识与技能。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包含了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语文课程还应该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部编版语文教材之中最大一个特色就是提高了古诗的比例,增加了成语、歇后语、谚语等学习内容,使学生在阅读情景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也感受到诗词带来的语言魅力。

(二)促进小学语文教育实现人文性

小学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传统的语文教育过于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价值,缺少对人文性教育的开发与应用,缺少人文性的语文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是缺少精神支柱的。同时,语文教育已经不仅仅只是语言和文字的教育,更应该体现本民族的语言特色,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课程体系。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祖祖辈辈的中国人民在生活与生产之中沉淀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是最具有人文价值的宝贵财富。所以说,只有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之中,才能使小学语文教育的内涵更为饱满。翻开现行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你会看到,课文《桂花雨》用生动细腻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作者孩童时期的在故乡摇桂花的经过,既充满童趣,又能引起我们对故乡的热爱。此外,小学语文教材之中还加入了抗战时期的英雄人物,他们身上的机智勇敢、无私奉献以及爱国的形象为小学生树立榜样,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方向。

(三)激发小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在选编内容时,大多数的文章通俗易懂,充满童真童趣,并附有大量的插图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课文《竹节人》向我们展现的是作者儿时的一种玩具,细腻的语言和真情实感的流露使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此外,教材也节选了许多关于民风民俗的内容,既联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这些节日活动的印象,缩短了学生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当学生开始了解这些文化时,这便是学习兴趣的起点,自然会主动去观察日常生活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在领悟与学习过程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继承与发展这些文化。

二、小学语文教材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渗透

(一)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

我国的劳动人民在日常的生活之中建立起许多有特殊意义的节日,或用来庆祝丰收的喜悦,或用来感恩大自然的回馈,或用来记录春耕秋收庄稼的时机。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传统的农民耕作离学生的生活越来越远,人们对于中国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的意识逐渐淡化。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缺少了日常生活的熏陶,传统节日的意义离他们越来越远,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越来越淡化。部编版的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许多的中国传统的节日,例如,二年级选编了歌谣《传统节日》,让学生整体初步认识中国传统节日。除此之外,其他的节日主要以古诗的形式呈现,如六年级入选的《寒食》,三年级入选的《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另将“中华传统节日”作为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传统节日的加入,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日历上,而是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之中。

(二)传统民俗活动的渗透

传统节日之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就是民俗活动,在特定的节日做特定的事情以寄托人们对节日的情感,这才是中国传统节日的核心意义。而中国人的节日庆祝少不了要准备各种各样的特色吃食,例如课文《端午粽》之中对于外婆家粽子的描写、《腊八粥》课文中对于腊八粥的色香味的描写,令人读过之后真是垂涎三尺。此外,在这些节日中往往有特定的节日活动。例如课文《走月亮》则是给我们呈现了云南乡村的独特风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皎洁月光之下的溪边和田埂的景色,学生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如同一首精美的歌谣。课文《难忘的泼水节》则向我们介绍了周总理与傣族人民节日共欢庆的故事,展现了傣族人民特有的节日活动。

(三)传统民俗传说的渗透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由于缺乏科学知识水平的有限,对自然现象缺乏正确的认知,往往在解释一种自然现象时虚构出许多具有神话色彩的人物故事以寄托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这些故事传说大多以民间故事的类型呈现。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选取时,注重故事的趣味性和正面影响,故事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可作为小学生学习的榜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例如小学四年级和五年级课文就为我们刻画了许多中国民间传说的神话人物,有献身自我、开天辟地的盘古;有坚持不懈、立誓填海的精卫;有不辞辛苦、拯救人民的女娲;还有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些经典的民间故事题材的选编,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够由己及人,帮助学生形成优秀的品质。

(四)民间语言的渗透

对联、古诗以及文言文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特色,其语言精炼,言简意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上的一颗明珠。各个地方的方言以及民间的俗语也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特色内容之一。部编版的语文教材提高了古诗文言文的占比,同时也融入了许多有地方特色的语言文化。例如,一年级的课文之中选入了《对韵歌》《猜字谜》《古对今》《人之初》《孙悟空打妖怪》,多以儿歌的形式呈现,六年级的课文《北京的春节》则注重特色语言文化的传递,作者老舍先生用通俗精致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老北京城的春节节日氛围,通俗直白的语言中蕴含着浓浓的京味儿。课文《刷子李》则选用了天津方言,其语言和表达形式使人读起来节奏感十足,颇有“天津”单口相声的风味。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主要阵地,教材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旨在通过日常的教育教学引起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进而继承与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由此,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小学语文教材之中,在教学过程之中又该如何进行指导,这将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与深究的课题。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传统教材
教材精读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