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瑶瑶/甘肃广播电视大学
工业化的发展程度潜移默化的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在各个国家竞向发展工业化的过程中,各种燃料的使用,逐步加剧了全球变暖,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地球的地表温度平均每年增长0.85摄氏度。各种生态不平衡所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不仅对工业生产本身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还给农业、日常生活造成了困扰。人类命运共同思想的提出,恰逢其时,这需要各国的人联合起来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我国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对于生态文明也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各方面的情况都发生了变化,主要矛盾也相应地发生了调整,美好生活与个体发展不平衡等等之间的问题成为我国的主要矛盾。其中的一个体现就是生态与环境污染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周至少有四亿份外卖、塑料袋以及一次性餐具,带来的污染是在陆地上的垃圾放置不下后又弃置于海洋中,不仅浅海生物受到这些垃圾的污染,深海生物同样也难逃厄运,在距离海平面以下一万多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中,生活的深海动物体内,发现了pcbs(多氯联苯)一种致癌物,海洋垃圾漂浮聚集在太平洋海面上形成了面积相当于五个英国、二百个上海市的垃圾群,为引起人们的关注,将太平洋垃圾群命名为垃圾共和国——The Great Pactic Garbage Patch。不积极如此,伴随着地球表面的生态和环境受到污染,人类开始探索外太空,争相向外太空发射发射各种飞行器,试验完后被弃置于太空中,成为太空垃圾,2012年的数据统计,有大约四千五百多吨太空垃圾残留在轨道上,从而导致外太空也受到污染,甚至严重威胁地球。
生产发展是物质基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通过大量统计数据建构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通过这个曲线直观反映了经济状况与环境质量间的规律性关系,这个规律关系是一个倒U型,起初收入越高,污染程度越高,后期发展到一定程度,收入越高,环境越好,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随着经济社会越发展,人们的素质和国家的制度保障更加完善,生态环境就会越好。有一个很好地例证,一组墨西哥二千四百个自治区的研究数据发现当地森林覆盖率迅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的贫困,贫困程度越高就会越依赖于自然资源,损失的森林面积就越多。通过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以及“贫困陷进”的解释剖析,我们很清楚地了解到生产发展与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深刻关系。
生活富裕是社会动力。《资本论》中也提到了没有需要就没有发展,从以上的概念中我们可以明白社会需求调节社会生产,催生满足这种新需要的新手段以及新产品,也就是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人们才会对干净的水源、清新的空气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就会有更大的心理预期。
生态良好是必要条件。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生态环境良好,在经济生产过程中才会有更好的优势。苏美尔文明、埃及文明之所以造就一个时代的奇迹,归因于其发源于大河流域,有着得天独厚的水源、土壤和气候,人们在获得生活资料简单劳动外,还有大量的剩余劳动来从事其它的劳动,从而使这个社会各方面得到进步以及发展。反观之,巴比伦文明以及玛雅文明在辉煌一段时间后却衰落了,是因为人类过渡的伐木垦荒和盲目灌溉致使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严重。因此,要限制物质生产、人类消费,这种观点是不恰当的,这是将人类引入了更大的困境。丰富的自然资源降低不变资本,会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这也是现代工厂选址在原产地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应当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消废,实现绿色发展,其一,是从源头上消废,转变思维观念,积极宣传,节俭消费。其二,是从制度方面着手,建立分类消费,奖励和惩罚的机制,对极端消费进行惩罚,对绿色健康消费实施奖励,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得到实现,达到这个目的。其三,是技术消废,就是通过技术创新,来达到绿色消费、绿色发展的目的,可以进行废物再利用,运用实际行动和理念对其进行正确的分类,再运用技术和管理将废物变为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警惕将商家卖不出去的假冒产品出售给农民,例如,劣制的家用电器等等,要加强市场监督,积极进行宣传教育,同时,也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比较好的做法,加强垃圾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一些更有利于垃圾分类的的小发明,使人们乐于去做好绿色消废这件事,在垃圾回收方面也要有所研究,对不同类型的废弃品,能够进行绿色环保的多次利用,提高使用率。
毋庸置疑,人类在生产产品时会产生垃圾,在消费产品时也会产生垃圾,人类的生产和消费其实都是一个“生废”的过程,而且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越高,机械化水平越高,批量生产最后导致生产的产品过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产能过剩,就要刺激消费、拉动消费,当生产、消费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超过了地球的承载力时,环境污染将会特别显著,最后导致污染不仅仅是局部或者是一国的污染,将会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和环境污染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极端消费主义的价值观的提出以及不断被人宣传作了进一步解读,这种价值观起源于现代西方的消费主义价值观,类似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里一直倡导的个人的意义与价值通过消费的到实现,消费是个人身份价值的体现。追根溯源,极端消费主义的价值观来源于近代哲学中的两大哲学理念,其一是主体哲学,它强化人的主体地位,客化自然界,无视甚至蔑视自然界,例如,人类养羊这件事上只是为了吃肉、穿衣,羊在自己的一生中根本没有自身的意义可言,其二是人道哲学,它只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前者是为“征服自然”提供了价值基础,后者是为“消费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主体哲学和人道哲学都不是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因此,要超越主体哲学和人道哲学,为实现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奠定基础,同时,新理论也是新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发展哲学和发展伦理学应运而生,前者主要强调要尊重自然存在的差异性,重视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后者则倡导生态文明的消废方式。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很多价值理念具有当代价值,老子的“顺天说”,讲求的是“回归自然”,荀子的一些思想中强调的是人与万物间的密切联系等等观点,我们应该对其有利于当今社会发展的观点加以借鉴利用,来为当今社会实现绿色发展注入新的元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思想对于走绿色发展道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有着不言而喻的意义,这一重要思想是在面对这些新矛盾、新挑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新时代下,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支撑。毋庸置疑,这一重要思想,不仅将会是指引我国实现美丽中国的灵魂力量,同时,这一重要思想将会与经济、政治、文化等相辅相成,在不断推动我国的现代化的进程当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