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泽/吉林动画学院
在影视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剪辑水平通常会对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感染力产生直接影响,而对于剪辑节奏的把握,则是其中影响最为深刻的一点,如果剪辑师能够根据影视作品情节内容、拍摄素材等因素做出合理的节奏把控,将影视情节按照自然、流畅的节奏表现出来,那么其艺术性以及观众观看体验就会大大提升,反之如影视作品剪辑节奏过于零碎、僵化,那么影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就会大大削弱,观众观看体验同样会显得比较差。而要想提高影视作品质量,对于后期制作阶段剪辑节奏的合理把握自然也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影视作品剪辑节奏的把握,首先需要关注其情节内容,影视作品的情节内容不同,剧情发展、人物情绪起伏、矛盾冲突等存在差异,后期的剪辑节奏把握也同样需要对其进行适应,这样才能够使影视作品的整体风格、情节发展节奏与剪辑节奏相适应,并保证影视作品内容表达的自然、清晰、准确。例如在影视作品情节变化较大、矛盾冲突比较剧烈的情况下,其剪辑节奏就应随着剧情发展中矛盾冲突的升级而不断加快,力求给观众带来惊心动魄的体验;而在影视作品情节变化程度并不大、矛盾冲突也相对缓和时,剪辑节奏则通常会适当放慢并保持平稳,以达到客观、清晰叙事的效果。当然,这样的剪辑节奏规律并非绝对,在一些特殊的艺术处理中,影视作品的剪辑有时还会选择与内部节奏(剧情)截然不同的外部节奏,即在剧情较为平淡时加快剪辑节奏,或是在剧情变化较大时保持舒缓的剪辑节奏,类似的处理方式虽然比较少见,但在影视作品剪辑节奏的把控上仍然是值得注意的。
影视剪辑中影响剪辑节奏的造型因素并非简单的人物造型,而是指广义上影响环境形象与人物形象的造型元素,通常包括灯光、服装、道具、美术等。在影视作品的剪辑工作中,由于各类造型元素都会给人物形象、环境形象带来不同程度的直接影响,而后期剪辑又是确定影视作品中人物、环境造型的最终环节,因此为保证人物形象的生动性以及环境形象的适宜性,通常都会以协调各项造型元素为前提,对影视作品剪辑节奏进行准确把握,而造型因素对影视作品剪辑节奏的影响也能够由此得到体现。例如在针对人物造型的剪辑中,剪辑节奏一般会根据人物在影视剧中的年龄、性格、外貌等特征而定,但在细节的节奏把控上仍需考虑到美术、化妆、服装等各部门对人物形象的影响;而在针对环境造型的剪辑中,剪辑节奏的变化则通常需要为全局服务,以充分发挥环境造型在烘托气氛等方面的作用。
影视作品中的声音通常可分为音乐、人声与音响三大来,不同声音对剪辑节奏的影响也是完全不同的。首先,对影视作品中融入音乐的部分,应根据音乐的旋律变化、情感内涵、风格来对剪辑节奏进行把控,对于轻柔的管弦乐,应放缓镜头推进速度等方面的剪辑节奏;对于激昂的打击乐、摇滚乐,则应加快剪辑节奏,并随着音乐逐渐推向高潮而将剪辑节奏加快至顶点,以实现视觉感受与听觉感受的和谐统一,促使影视作品主题、情感进一步升华。其次,在人声部分,影视剪辑的节奏则需要根据镜头中语言的内容与形式而进行具有调节。例如在对话场景中,如对话双方的交流比较平和,对话内容较为普通,人声的语气也比较平缓,那么剪辑节奏通常都会放缓,并采用平行剪辑的方式来对对话场景与双方对话时的表情进行平行展现。而在一些需要进行突然性镜头切换的影视情节中,则可以采用错位剪辑方法,将第一个镜头末尾的声音延伸到切换后的第二个镜头中,以糅合因镜头切换所产生的断裂感,并保证电影节奏的连贯性与有序性。最后,在音响部分,通常需要根据音响作用对其进行主观音响与客观音响的区分,对于为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心理的主观音响,剪辑节奏应根据该部分情节发展需求与人物塑造需求而定,而对于组成镜头中内容的客观音响,则根据声音的出现与消失来把握剪辑的入点与出点,使音响能够保持与画面的同步,并与镜头融为整体。
影视作品中的画面虽然看似十分复杂,但其对于剪辑节奏的影响却比较直接,通常可体现在镜头组接与色彩两方面。这其中镜头组接是指影视作品中前后镜头在进行切换时的衔接,为保证镜头切换的自然性,尽可能消除镜头切换所产生的跳跃感,就需要根据前后镜头的类型来剪辑节奏进行合理把控。例如在运动式镜头中,由于前后镜头中通常都具有着很强的动态性,因此剪辑时需要通过节奏的调节来保持前后镜头在动作速度上的一致性,以免影响观众的观感体验,对于一些存在由静转动、由动转静的镜头,还需保证运动镜头的起伏性,并将镜头外运动(摄影机)与镜头内运动结合起来。而在排列式镜头中,则需要保持稳定的剪辑节奏,保证镜头长度、内容乃至景别的一致性,以充分发挥其渲染、铺垫的作用。在色彩方面,其对于影视作品剪辑节奏的影响要更为简单,通常需要根据镜头中色彩明度、饱和度等因素而定,以最大化表现出镜头、画面的视觉冲击激励。
对于剪辑师来说,影视作品的剪辑实际上一项再创作活动,虽然创作过程中需要在总体上遵循导演的创造思路与创作理念,剧情发展也要与剧本相贴合,但具体的情节进度把控仍然会受到剪辑创作的直接影响,而要想保证剪辑节奏的合理性,自然也就需要对人物情态变化这一影响影视作品情节发展的关键要素进行重点关注。例如在人物动作方面,影视剧中角色的各项动作虽然是由演员在表演活动中完成,但后期剪辑创作中对于人物动作的组接,却同样会影响到动作变化与影视剧的内容表达,因此剪辑师在进行人物动作镜头剪辑之前,必须要对人物性格、情节背景等因素来对整个人物形象展开综合分析,并从人物的角度来对剪辑节奏进行调整,以实现对人物动作相关镜头素材的合理选择、处理,保证人物所完成的动作能够符合其自身形象及所处的背景、环境,使影视作品的情节发展更加自然、生动且更具合理性。如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安迪从下水道逃出监狱后,立即脱掉了身上的囚衣,并举起双手仰望星空,这一系列的动作素虽然看似普通,但无论是完成动作时的速度,还是镜头展现动作的视角,亦或是每个镜头的长度,都显得恰到好处,既符合主人公所处境遇下应有的心理变化,同时也将其对自由的渴望、信仰充分展现了出来,并将剧情推至高潮,而这些正是通过剪辑节奏把控来实现的。
在影视作品剪辑创作中,剪辑率调整实际上就单位时间内镜头个数的控制,与镜头转换速度、镜头长度直接相关,同时也是实现对剪辑节奏合理控制的有效方法之一。一般来说,由于影视剧需要通过画面与声音的结合来对情节内容进行呈现,因此随着情节内容的不断推进,观众的听觉、视觉感官也会逐渐发生变化,毕竟对观众的情绪、情感体验造成影响,而为了在准确展现情节内容的同时,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视觉、听觉乃至情感体验,则需要根据情节内容来对剪辑率加以控制来,同时借此调整视觉、听觉节奏,实现情感体验变化。
为增强观众的代入感,帮助其理解影视剧作品所想要表达的内容,影视作品中的大多数叙事时间通常都会与现实时间保持一致,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为了对重要情节进行强调,同时引导观众将注意力集中至该片段,也同样可以采用慢镜头、定格等剪辑方法来延长叙事时间,调整影视作品的整体剪辑节奏。例如在影片《赎罪》中,为了让观众注意到小女主人公对男佣产生误会的起因,就采用慢镜头对女主人公姐姐穿着睡衣从水中站起的画面,这样观众从小女主人公的视角来看,站在旁边的男佣以及将性感身材展露无遗的姐姐,自然可以引发错误的联想,而后续的情节发展在观众眼中自然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在对影视作品叙事时间与现实时间关系的处理上,通过剪辑来压缩叙事时间同样是比较常见的,其具体剪辑方法包括删减不必要镜头、快镜头等,通过对这些剪辑方法的运用,剪辑师可以在不影响影视作品情节内容整体展现的前提下,缩短镜头长度、减少单位时间内的镜头数量,剪辑节奏也会随之大大放缓,并使影视作品的情节安排显得详略得当。例如在影片《偷拐抢骗》中,为了表现“艾维表哥”行动的迅速,就将从挂电话赶往机场至到达目的地的一系列镜头进行了大量删减,原本需要数个小时才能够完成的事件,由于仅保留了几个代表性镜头,因此短短5秒钟就已经结束,且丝毫不会影响观众对影片情节发展的理解。
总而言之,影视作品创作中的剪辑节奏把控虽然具有着较大的难度,但只要能够准确把握情节内容、声音、画面、造型等剪辑节奏影响因素,同时对延长叙事时间、调整剪辑率、镜头压缩、人物情态变化分析等剪辑节奏控制方法进行灵活应用,就必然能够找到最为合适的影视作品剪辑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