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雨琴 李国峰
滁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方位下新的“三农”工作方略,是决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振兴背景下现代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又显得尤为重要,而要推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首先依靠的就是人才。人才始终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创新创业发展的催化剂。大学生是新思想、新科技的前沿群体,也是专业型人才,对乡村振兴的帮助不言而喻。目前学术界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调查成果丰富,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现状研究成果相对不多。因此,本研究将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视角下,探究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意愿则更具实际效益。本次调查以滁州市高校和返乡的大学生为被试对象,采用线上和线下的调查问卷和访谈记录的形式,对调查数据和访谈记录整理后进行了分析,发现其滁州市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总体较低的现状,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相关建议。
1.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取被试对象为滁州市高校和返乡的大学生。通过发放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相结合的形式,共发放问卷255份,经过问卷整理筛选后,共收集有效问卷197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77.25%。通过对有效问卷的整理分析,最终被试对象呈现以下特征:男性92人(占比47.7%),女性105人(占比53.3%);专科学历46人(占比23.35%),本科学历133人(占比67.51%),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8人(占比9.14%),理工类专业54人(占比27.41%),人文类48人(占比24.37%),经管类47人(占比23.86%),农学类35人(占比17.77%),其他专业13人(占比6.59%)。
2.调查工具。
本次研究是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滁州高校大学生和返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借鉴前人调查的问卷,自编适合滁州市的《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调查问卷》,问卷基本内容为大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自身创业素养、创业外部环境、乡土情结、返乡创业意愿,共计25个题目。
1.被试对象基本信息特征分析。
经统计分析,在性别上,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在创业意愿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女大学生创业意愿低于男大学生创业意愿。探其原因是女大学生受传统就业观念和创业观念的影响,更愿意选择稳定性更好的工作,对创业意愿度不高。从专业上来看,大学生在创业意愿上也存在明显差异,分析发现,农学类22人(占比37.29%)、理工类人18人(占比30.51%)、经管类10人(占比16.95%)、人文社科类6人(占比0.17%)、其他类3人(占比5.08%),农学类专业的返乡创业意愿最高。在大多数乡村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但这与大部分的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导致其大学生返乡创业领域有限。在学历上有返乡创业意愿结果为:专科学历35人(占比59.32%)、本科19人(占比32.2%)、研究生及以上5人(占比8.47%)。可以发现,就所调查的大学生而言,大学生生的返乡创业意愿与大学生的学历呈负相关,大学生的学历越低,其返乡创业意愿就越低,其中,专科学历的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最强。
2.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调查结果分析。
关于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现状,针对设计了一道“您将来是否决定要返乡创业”的问题,138人(占比70.05%)没有决定要返乡创业,59人(占比29.95%)决定要返乡创业,经过数据分析发现,有效问卷中的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整体偏低。其主要原因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影响滁州市大学生的返乡创业意愿因素有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比如有大学生所学的专业差异、性别差异、大学生个人创业素养、创业环境等因素。此外,72人认真考虑过有关返乡创业,也印证了大学生对返乡创业还是持有乐观态度,不过大部分大学生有返乡创业的想法普遍都是在临近毕业时,在对自己未来就业的方向思考时的一个选择。
3.大学生个人创业素养调查结果分析。
在大学生创业领域上,由于缺乏成熟的社会实践经验。对于大学生来说,创业知识起的是主导作用。在调查中,117人(占比59.39%)没有获取学校提供的创业知识,侧面反映出了学校的创业知识教育还有待提升。由访谈记录整理可知,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建设并未做到与时俱进,一直沿袭先前的创业设计和理念,仅停留在比较浅显的文字说明和创新创业的人物事例中。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各高校应该根据所在地的产业需求和学校优势专业,有针对性地设计创新创业公共必修课程,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知识。此外,有96人(占比48.7%)也没有在学校获得创业技能培训。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往往都是从学校组织的活动和一些互联网+比赛中获取经验,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下,各高校都积极动员大学生报名参加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及省或者市联合高校创办的创新创业实训。有102人(占比51.78%)认为自身的创业素质还有待提升。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和创业素质三者相辅相成,对于大学生返乡创业都是缺一不可。
4.大学生外部创业环境的调查结果分析。
当前,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各地政府先后出台,其中就有扶持、贷款、补贴等多个方面,这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无疑是利好。在调查中,132人(占比67%)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扶持机制不了解,65人(占比33%)对大学生的创业扶持机制了解。说明了其大部分大学生对返乡创业政策还不了解。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了大量的创业政策,但针对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创业政策设计还不够成熟,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其返乡创业政策机制更是不够完善。
此外,针对“如果你的家乡有创业项目,是否愿意返乡创业”的问题,有150人(占比76.1%)选择了即使家乡有创业项目,也不愿意返乡创业。有47人(占比23.9%)选择了家乡有创业项目,愿意返乡创业。不难发现,返乡创业项目其实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影响不大。大学生能够清楚认识创业就存在一定的风险,返乡创业亦是如此。在大多数的乡镇中,其经济结构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导,然而大部分的大学生所学专业不对口加之其没有相关农作物种植的经验,对即使家乡有创业项目,也不敢冒很大的风险返乡进行创业。
5.大学生乡土情结的调查结果分析。
从乡土情结维度分析,发现51人(占比25.9%)因为热爱自己的家乡,决定返乡创业,说明了乡土情结并未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起着显著的作用。在访谈其中一位大学生说:“父母亲经常教导他,让他好好读书,这样才能去大城市找一份好工作,才不会受限于乡镇,没有好的出路”,这些话充分体现了,乡镇甚至农村的大学生的父母传统就业和创业观念相对保守。受其传统家庭教育和就业观念,还是有一部分大学生普遍认为,在城市工作远比返乡创业要好。在乡土情结与追求更好的就业工作下方面,乡土情结显得不为重要。最后,关于“会不会选择离开父母,外出就业工作”的问题,有84人(占比42.64%)认为自己不会离开父母到外地工作,其中男生14人(占比16.7%),女生70人(占比83.3%)。值得注意的是,女大学生在不会离开父母到外地工作中所占人数较多,这与其性别差异有着一定的影响。
1.促进创业知识教育,提高个人创业素养。
高校应该以提高大学生的个人创业素养为落脚点,全面提高学生的创业素养。从顶层设计,重新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用人单位调研,新增创新创业课程,构建形成“多维式、全程式”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加强学校实践教学平台、校园孵化平台和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设,为大学生提供农业领域的创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平台,提供完善的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的机会。最后,还需注重大学生创业技能的培养,高校以互联网+大赛为抓手,组织邀请创业导师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作指导培训,邀请优秀毕业创业校友,分享其创业经验。
2.加强政策宣传,改善创业环境。
为了加强政策宣传,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利用热门网站和短视频平台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联络当地高校的大学生以短视频方式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政策进行解读宣传。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大学生创业政策的目标、内容和优惠政策,让更多的大学生认同创业、愿意创业并能创成业。除了做好政策宣传外,还需要为大学生搭建良好地创业环境。
3.转变创业观念,提高社会责任感。
政府和高校可以开展大学生返乡创业表彰大会,对返乡创业成功的大学生给予一定的荣誉和物质奖励,增强大学生的荣誉感和获得感,改变大学生的传统创业观念。家庭教育也同时注重创业观念的养成,要逐渐把大学生培养具有创造性、独立性和责任意识的良好品质。大学生们在创业途中即使遇到了一定的挫折与困难,也要多与其沟通交流,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帮助,努力地帮助他们一起克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