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春玉
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红军高级中学
其实语文学科不仅是知识性学习的学科,更是一个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学科,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学习到基础的语言知识,同时,对语言文化的渗透以及全方位的教学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深入贯彻传统文化,积极融入传统文化,是弘扬传统文化,也是促进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从语文学科自身出发,语文学科主要注重的是学生语言能力以及语言技巧运用的培养,但是仅仅有知识性的内容是极其枯燥的,需要文化性内容的融入才能使语文学科的课堂教育更加有活力,更加有吸引力。所以在高中语文阶段的教育中积极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方式,一方面有利于语文学科系统的更好架构,也有利于教学样态的系统化生成,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积极走入学生的学习生活,走入学生的人格培养,走入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传统文化的养分挥洒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此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教学意义上具有极大的不同,比如数学等偏向理科性质的学科,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运用,但是语文学科除了基础知识以外,还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以及文化性质上的人文关怀。在人文影响方面,文化确实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所以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和渗透,有利于推动学科人文关怀的建设。基于教学的意义而言,人文关怀建设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丰富全方位的能力,特别是在高中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处于形成时期,文化价值的影响,对于学生的选择以及未来的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这个阶段中,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深入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在文化知识熏陶的氛围下,为自己树立良好的价值方向,为后续的人生发展寻找正确的道路。
1.没有重视传统文化渗透。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对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意识不强,没有真正和学生学习的素质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这就必然会造成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发生。新的教育背景下,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强调对传统文化的融入,缺乏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意识,这就必然会影响实际教学活动高效化开展,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升也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新的教育改革发展下如果教师自身没有真正地将学生的素质培养作为目标来抓,这就会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2.学生学习对辅助工具依赖性强。
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对辅助工具的应用依赖性比较强,没有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相结合进行积极创新,造成了语文课程知识学习的机械化,没有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进行深入挖掘语文知识,从而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质量效果。教师在实际语文课堂中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应用依赖性,认为采用新的技术学生学习的动力比较大。造成了在课堂中无论是讲述什么内容,教学的方法都是新的教学技术,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动力愈来愈低,最终学生对这样的课堂缺乏学习的兴趣。
1.立足高中语文教材,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为了引导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继承和发扬,新课程改革对于高中语文的文章选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不但增设了关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专题,还增加了五十八篇古诗文的学习与背诵。与此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开展紧贴语文教材的日常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夯实语文文学素养的同时,充分了解和感受语文学习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而这需要教师对高中的语文教材内容进行反复和深入地探究与挖掘,在挖掘、了解和总结其中蕴含的关于思想、道德、哲学、人伦等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高效而有重要意义的语文教学和人文素养教学。
例如,在学习《师说》的时候,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工作,针对作者创作文章的背景和写作意图进行资料的搜集和分析了解。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章情境的创设与体验,使得学生在深入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真正的为师之道。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现在实际的教学情况,一起探讨和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耻于从师”的现象?如何成为一个一心传道授业、解疑答惑的良师呢?通过这样结合与挖掘教材知识内涵,引发学生思考,在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现实的社会问题进行探讨与反思,进而深化对于相关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继承。
2.开展多种文化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
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具有很强的熏陶作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教化,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帮助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也能使学生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广阔的延展性和兼容性,为学生认识、了解、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启发意义。教师应积极探索文化活动的开展形式,拓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途径。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优秀传统文化本身的特点,研究什么样的活动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喜爱。而趣味性和知识性的兼顾更应引起教师的思考和研究,只有平衡好这两个内容,才能让校园文化活动在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例如,在学习《离骚》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屈原投江殉国、端午和楚辞等方面的视频资料,增加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直观感受。另外,高中语文教师还应该开展贯穿学习全过程的传统文化学习。例如,在学习《诗经》的时候,学生需要在课前对诗经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收集与查询,在课上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诗经的相关资料,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风、雅、颂”的思考,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补充教学。
文化产生和发展于人类的活动当中,对此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开展应该将引导学生置于实际的活动中去,才能使学生将传统文化素养内化为自身素养,外化为道德行为。例如,教师可以针对部分习惯上课迟到的学生,将背诵古诗词或者讲传统美德故事作为惩罚的方式,这样既能够约束学生上课迟到的行为,又可以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融入。同时,还会传递“尊师”的传统文化思想。再如,教师可以借当前传统节日的气氛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活动,以端午节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以“端午习俗知多少”“楚辞诗歌朗诵”等主题的活动,学生在为活动的有效开展准备和搜集相关端午材料的时候,能够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习俗的进一步了解,而在正式开展有效文化交流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申到“理性爱国”的教育上。
3.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确实是以提高成绩和掌握基础知识为主要目的的,而且在客观条件的限制下,高中阶段的一切教学以高考为风向标,在高考中提高成绩是很多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更快地提高学习成绩,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在很多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都会采取系统化的答题方式,这样系统化的答题方式确实有助于成绩的提高,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却限制了学生自身的思考能力,对于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不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在高中语文阶段的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一方面有利于为枯燥的知识性教育融入更加活跃和生动的教学方式,这一方面也可以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锻炼提供一些积极思考的空间。比如,在每一次古文学习的课后,都为学生准备相应的课后思考知识,以及对相关古代人物的评述,以《阿房宫赋》为例,在课后为学生准备相应的思考问题,比如秦朝的官僚制度,历史上的欺压百姓行为,历史上的人民反抗等一系列的思考内容。在课后进行相应的思考是对学习知识的巩固,同时也能锻炼学生思考知识的全面性。
4.内外结合促进传统文化教育渗透。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要充分注重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出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内,也要和课外进行结合,将课外作为课内的补充,通过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探究,有助于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水平。教师通过对学生课外拓展,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识了解,这对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素养也能起到积极作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为学生讲述具体的传统文化内容中,很难在课堂中完善地讲述,所以只是依靠课内的时间是不够的,要注重将时间拓展到课外,带动学生主动探究思考传统文化知识内容,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从而为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例如,教师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中在课堂中为学生讲述《锦瑟》的古诗内容后,由于在课堂中的时间比较有限,无法做到将全部的内容知识点都呈现给学生。所以教师为学生布置课外的作业,为学生从古诗当中提出几个方向,如庄周、望帝、锦瑟,从乐器以及诸子百家和传说神话的知识点层面进行拓展学习,让学生能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行了解,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有更深的认识了解,在课外和课内进行有机结合之下,这就能够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起到促进作用,有助于学生深化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认识。
高中阶段为能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要充分注重将传统文化加以科学渗透,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学习探究的主动积极性,从而真正有助于提升教学的质量,为深化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认识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