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古明
通化师范学院海龙分校
语文课程是贯穿基础教育阶段乃至高等教育阶段的一门主要重点学科。通过系统学习,可以对培养生的语言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伴随一生的能力,而且对文化的传承、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都有重要作用。特别是高中学段的学生,不仅面临高考,更要逐步开始走向成熟、面向社会,更应该在语文素养方面有所加深,以便更好适应后续的学习和工作需要。鉴于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在新课改背景下,着力构建起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分析如下:
在高考依旧“横”在高中教学实践面前的当下,高中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依旧存在诸如以教师的大面积“输入”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方式盛行、以大量练习和资料代替正常课文讲解、知识梳理的功利化教学模式盛行、以考试代替基础知识掌握的模式盛行。在这种或这些问题的背后,造成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未能得到巩固、语文学习成为沉重负担、学习成绩“全靠天意”的尴尬局面。加上语文学科本身需要时间消化积累的特点,使语文学科成了“高投入、低产出”的代表,导致一部分学生干脆放弃语文学科。学生认为,反正怎么学都是固定的那些分数,不如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能迅速见效的学科之上。但如前文所述,语文学科又特别重要,不但关系到个人的素质发展,还关系国民整体素质的发展,这就造成了学科地位与重视程度、学科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矛盾。为切实解决这些矛盾,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加强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实现教学全过程的“闭环”管理,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成绩,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较好的人文基础。
1.强化备课环节,增强学生的学习预期。
就目前高中教学来看,不少教师存在简单讲讲课本,然后就开始做习题、发卷子的教学模式,符合教学“主流”,而且教学的“成本”最低,因为直接指向的是语文成绩。在这样的模式下,很多学生就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期待,不用想就知道语文课堂的“节奏”,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为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师要重视备课环节,将此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习效果的有效“抓手”。教师备课可以抓好以下三点:
一是打通知识联系,简称联。教师在备课时,要真正从课本出发,力争在课文讲解中穿插文化性和趣味性,例如文言实词,就可以联系古今,联系生活,生动讲解,例如文言课文,可以尝试用生活化的语言来翻译,也是“别有一番风味”。语文教师要尽量让语文课堂的格调“大”一些,也就是立足课本,有效拓展。例如在讲授类似人物传记的课文时,就可以总结出来古人写传记的一些模式:何方人士、生平成长历程、仕途或因嫉恶如仇、或因耿直进言而得罪权贵不得志、后流放,到地方、做点实事,最终获得官方肯定,流芳千古。大致是这样的“套路”,学生兴趣很浓,对接续的类似练习也会基本做到心中有数。
二是切实做好准备,简称备。教师还要准备好诸如课件、教具等,适当的时候,给学生换一下学习语文的“口味”,由此提高课堂的“黏合度”。
三是真正布置预习,简称预。教师还要真正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给学生布置好适当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对即将讲授的内容初步有所了解,扫清字、词等障碍,便于教师及时切入正题。正是教师在备课环节的用心,才能换来学生对语文课堂的期待,学生才有了学习的兴趣,这一点对构建高中阶段的高效语文课堂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2.转变教学理念,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
在对高中语文教学高效性问题进行研究的时候,笔者在广泛吸收现代教育思想营养的前提下,还向传统语文教学方法进行了“回溯”。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这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例如,在深刻研究传统语文教法的基础上,笔者深刻认识到,语文是富有情感和生命的学科,必须要把朗读这一传统教学方法的精髓引入课堂之中。这绝对是教学理念上的巨大变化。根据实际教学实践来看,效果也不错。其一,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朗读,对课文的内容和情感有了更真实的体会,而不是紧靠老师的讲解去被动接受课文,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其二,是通过朗读过程的体验,学生的“代入感”也会更强,能够找到文章当中所蕴含着的审美元素,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见,适时地转变教学理念,通过调整课堂教学的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投入到高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来。
3.丰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具体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达成,却一直未能实现有效突破,更多的是一种热闹后的无奈:课堂很活跃,但是学生的实际所得不多。在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水平,教师可以在教学方法上,适当地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促进语文的理论知识与现实运用之间的有机结合,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实践的机会,构建一个可以运用语文知识进行自我展示的平台,例如可以运用社会热点话题的设置来进行探讨,这是其一。其二是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地演一演、说一说课文的内容。例如高中经典课文《林黛玉进贾府》,就是不错的课本剧素材,可以抽出一点时间来分角色演一演,不要怕耽误的那些时间,学生一旦有了学语文的兴趣和乐趣,他们自己就会从主动阅读中把时间和经历弥补回来,并且在有了学习兴趣之后,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也会提高。
4.借助教学工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刺激。
为什么现在小视频、短视频这么“火”?因为它符合人们的接受期待,符合视觉冲击的要求,符合人的需要。既然小视频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广泛应用,技术也已经发展成熟,那么为什么不能将其作为辅助工具,运用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来?而且既然要用辅助工具,就要胆子大一些,不要仅仅运用多媒体技术,要将已经成熟的VR、AR等人工智能技术与语文知识融合,增加语文的趣味性、直观性。这不但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也符合教师的教学需要。例如在讲授涉及古典文化的课文,典型的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黛玉进贾府》,就可以剪辑影视作品中的片段,组织学生观看。带学生进入类似真实场景的学习氛围之中,有视觉的满足,有“真实”的体验,省去了教师用语言来描述语言所描述的场景的“周折”,对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刺激。值得注意的是,教学辅助工具的使用上,必须做到有节制、有效果,切不可泛滥。
5.精准课后复习,确保学生学习的延续。
课后复习也是整体语文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教师也要“抓住”。在进行课后复习的时候,与教师备课是一样的,也要打开思路,不要总是给学生安排抄写字词等简单重复的“机械劳动”。要根据讲述的课程,给学生来一些有“创意”的作业。还是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课后作业可以布置诸如“林冲的性格分析、林冲的结局说明了什么”等带有思辨性质的话题,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写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同时也是运用语文、加强阅读的一种促进手段。叶圣陶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曾经提到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可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的讲只是一个引导,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十分重要的。除此之外,还可以对一些课文进行续写、改写等活动,促进学生对作业的重视和兴趣,保证语文学习的延续性。
除上述策略之外,高中语文教师还要加强自身的语文素养修炼,诸如多读书、勤练字、给报刊投稿争取在刊物上多发表文章,等等。高中语文教师要通过自身的“魅力”引导和带领学生更喜欢阅读、更开阔眼界,感受祖国文字的魅力,享受到学语文和运用语文给自己所带来的各种成就感。综观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增效提质过程中,在强化备课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科学运用各种教学工具,搞好课后复习等方面,都要有细心的投入、研究,把每一节语文课当做一个系统的工程来完成,用科学的形式展现语文学科的魅力。由此才能更好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育人效果,从而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高效性,让学生的语文成绩获得面的拓展、量的积累和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