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露琦
中国传媒大学
“语言生态”概念由豪根(EinarHaugen)最早于1971年提出,在《语言生态学》一书中有所体现,认为“语言生态”是“特定语言与其所在的社会、族群、文化以及地理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存发展状态。”豪根以自然生态环境为模本,将人文语言生态环境与之进行类比,认为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发现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情況类似,在语言的生态环境的内部,语言与语言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语言生态学主张同一语言系统中的不同语言平等、协调发展,以实现语言发展的多样性,构建健康的语言生态环境。
湘方言,也称作“湘语”,是在湘江流域一带生活、居住的民众所通用的语言,蕴含了深厚而隽永的湖湘文化,是凝结湖南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湘方言中,部分新湘语在语音层面上,浊声母已经基本完成清化,与官话的语音比较接近。近些年来,在普通话的大力推广与普及、人口的流动性增大以及地域方言之间差异逐渐减小等因素的影响下,原有的语言发展环境发生变化,湘方言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日渐式微。面对这一现状,如何处理好湘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关系,保护和发展湘方言,引起了相关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从语言生态视角出发,概述湘方言的生存现状,探讨致使湘方言发展生态堪忧的原因,分析发展、保护湘方言的重要意义,探索保护和传承湘方言、推动湘方言进一步发展的策略,建立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
湘方言是湖南地区的通用语言,其内部根据“是否保留浊声母”可分为新湘语和老湘语两类。近些年来,社会以及语言自身不断发展,使得湘方言的生存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湘方言与其他方言的差异逐渐减小,湘东小部分地区所使用的“湘语”更加接近于赣方言,而部分新湘语在语音层面上,浊声母已经基本完成清化,其语音则与西南官话较为接近。另一方面,受普通话推广与普及这一政策发展的影响,普通话在当地的普遍使用对湘方言的发展和传承形成了较大冲击,压缩了湘方言的生存空间,湘方言的地位下降,逐渐衰弱。
1.使用范围缩小使用群体减少。
湖南地区推普工作开展后,普通话便成为了商场、学校、餐厅等公共场合最主要的交际工具,且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到外出乘车、同事邻居闲聊等生活领域,湘方言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同时,社会发展加快,人口流动性较之以往更为频繁,湖南地区外来人口增多,受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影响,加之湘方言在听说方面具有一定难度,短时间内很难学会,外来人口更多地选择使用普通话与当地人进行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致使湘方言的使用范围缩小。
青少年群体在语言学习方面的能力较强,作为保护与传承方言文化的主力群体,湘方言的保护与传承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青少年。而目前的普遍情况是,湖南地区的中小学生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家庭生活等领域,更多情况下会选择普通话而不是湘方言作为交际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湘方言的使用则限定在与亲近好友闲聊或者与不太会说普通话的中老年人交流等个别情形。
2.湘方言本身的特征弱化。
语言传播过程中,不同的语言不免发生接触,接触过程中便会产生竞争。语言生态理论认为,语言传播方式自身带有修正性,无论是历时角度代际之间的传承,还是共时角度不同语言的传播,语言交际网络中的各种语言在相互适应的同时也会相互影响。并且,竞争过程中具有优势地位的通用语则会对地方语或方言所产生的影响更大。普通话处于强势地位,对湘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等产生影响,使得其这些方面的特征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弱化,呈现出被普通话的同化的趋势,能说一口地道湘方言的人日渐减少。
3.语言认同感降低。
语言生态理论认为,通用语是语言的高位变体,地方语或者方言是语言的低位变体,两者处于同一语言生态系统之中,但分属于语言抽象系统中的不同层级。人们在交际中进行语言选择时,会受到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随着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社会生活需要具备普通话素养”基本已经成为民众的普遍认识,民众对普通话的认同感较高。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进行语言选择时,民众倾向于选择语言的高位变体即普通话,避免或减少使用语言的低位变体即方言与他人进行交流。湘方言同样也面临该种局面,当地民众对湘方言的认同感下降,交际时更多的选择使用普通话。
方言作为我国的文化特色,同时也是组成地域文化的重要有机成分。中共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于2017年1月颁布并实施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保护和传承方言以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湘方言承载着深厚而独特的湖湘文化,是凝结湖南地域文化的“活化石”,蕴含了湖湘地区独特的风土民情、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湘方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传承和发展湖湘文化。
湘方言蕴含了湖湘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当地的民俗文化、经济文化、地理气候环境等在湘方言中都有所反映,保护和传承湘方言有利于传承和发展湖湘文化。湖南位于亚热带气候与温带气候这间的过渡地带,降水丰富,四季分明,这一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该地极具特色的水乡文化,湖南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当地民众的生活与“水”关系密切,为了描述相关现象,方言中便出现了一批与“水”这一语素相关的词语。如在新湘语的代表长沙话中,假货、次货被称作“水货”,充分体现了湖南“多水”的地理气候条件对当地民众使用语言的影响。如果使用普通话中的“假货”,则无法呈现出这一层涵义,语言表达上也失去了一丝韵味。
2.有利于保持我国语言文化多样性。
方言文化是我国一大文化特色,是语言文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近些年来,随着普通话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对各方言形成了较大冲击,方言呈现出逐渐衰弱甚至消亡的趋势,不利于我国语言文化的健康发展以及文化多样性的保持。湘方言是汉语九大方言之一,是湖湘文化的重要体现,是我国语言文化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湘方言进行保护及传承有利于保持我国文化的多样性,促进语言文化的健康发展。
3.有利于凸显湖湘人民独特的性格品质。
湘方言反映了湖湘人民独特的性格品质,方言中的许多词语都带有该群体共有的性格烙印。古时湖南被称为南蛮之地,三面环山,北临洞庭湖,与外界接触困难,身处山区的居民性格强悍直率。随着战乱中外来人员的不断迁入,湖南人长期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中,历史的沉淀使得湖南人形成了“刚烈、强悍、霸蛮”的性格特质,这在长沙话“霸蛮”、“辣利”、“发狠”等词语中都有所反映。
语言生态理论认为,语言文化的丰富度及多样性是用以衡量人文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处于同一语言系统中的各种不同的语言,只有在健康和谐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共同发展。从这一理念出发,针对湘方言的现状,我们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正确处理普通话与湘方言的关系,保护和传承湘方言,以维护健康和谐的语言生态环境,促进我国语言文化的健康发展。
1.调整方言意识,给予湘方言足够的生存空间。
方言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瑰宝,是地域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得到我们的精心保护。湘方言生存现状不容乐观,保护和传承湘方言,需要我们正确处理湘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形成正确的方言意识,明确湘方言在文化传承及语言表达上的重要性,为湘方言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重视湘方言的使用情况,扩大湘方言的传播。方言蕴含了独特地域文化,其在传播、承载地域文化及语言表达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普通话所无法替代的。
2.重视方言教育,推动湘方言进课堂。
针对湘方言的生存现状,引入教育机制,重视方言教育,对保护湘方言、维持健康的语言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群体是保护与传承方言文化的主力群体,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方言教育有利于方言的保护与传承。学校在以普通话主要教学语言的情况下,提倡学生在娱乐、课外闲聊等活动中适当使用湘方言进交流,开设教授湘方言文化的选修课程,成立各类进行湘方言宣传活动的社团,定期举办方言知识问答、方言相声表演比赛等活动,充分调动青少年群体学习湘方言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湘方言的氛围。
3.加强湘方言的研究力度。
保护和传承湘方言,应重视对湘方言的研究,深入挖掘湘方言文化,增强方言研究力度,提高湘方言研究水平,加强方言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型研究。首先,地方政府可以组织调查研究团队对湘方言进行研究,采集、录制当地精通湘方言民众的发音,建立湘方言有声数据库。其次,应对湘方言发展的史料及研究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深入调查湘方言发展现状,全面描写湘方言面貌,编写湘方言志书。再次,应建立湘方言博物馆,保存、收藏方言文化研究资料,规范湘方言用字,研发湘方言输入法,推动湘方言研究朝着科学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一个语言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依赖于系统内不同语言的协调发展。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凝结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同时,方言也是我国丰富多彩语言文化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存在及传播对于保持文化多样性、促进语言文化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湘方言是我国九大方言之一,积淀了历史悠久的湖湘文化,蕴含了当地独特的风土民情、历史文化。关注湘方言生存现状,保护和传承湘方言文化,有利于保持文化多样性,建立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推动我国语言文化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