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发亮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1)
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兴未艾,初现成效。然而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模式较为单调、培养机制有待完善、产学研结合不紧等问题。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需要我们借鉴技术文化理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建设。
技术文化所涉及的关键问题是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对其普遍存在模糊的认识,而这种认识的模糊性正严重制约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文化结构论通常采用派西(A. Pacey)的观点,把文化划分为三个层面,即器具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技术是文化系统的一部分,所以需要我们在一种文化框架内审视技术的存在价值,不然会导致我们对技术的错误使用和偏颇判断。有学者认为,技术也像人类的其他文化一样,具有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次,其中,由具体的、有形的工具、机械、物品等“人造物”组成了技术文化的器物层。由技能、技艺等与器物层相适应的系统化、条理化的东西称为制度层。而作为技术文化的核心层,诸如技术思想、技术方法以及体现技术中人的思维方式、心理定势、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规范等因素,则构成了技术文化的观念层。可见,这个概念框架较好地契合了国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也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创新。
创新创业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创新教育侧重思维层面的教育,创业强调行动层面的教育。以创办一个企业而言,需要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的适当投入。与传统课堂教学一般仅局限于显性知识的传授不同,创新创业课程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基于经验和直觉以及人的悟性的隐性知识的传输。因为,显性知识通过课堂传授可以获得,隐性知识则只有通过做中学及做后反思才能真正掌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来说,知识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是根本。因此,以保障促进创新创业效果实现的器物层建设需围绕显性与隐性知识的传授与无缝对接进行多层次设计与准备。
一是应加强创新创业典型资料库建设。兴趣、动机与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是维持一个人持久努力向前的催化剂,十分契合一个人成功开展创新创业工作的意志品质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构一方面应收集各业界创业成功名人书籍、视频等资料建库用于教学需要,并与学员分享,让学员从思想认识层面意识到创新创业对国家社会发展及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应从本校已毕业校友中选择一些优秀的成功创业者,开展对他们的创业经验事迹收集工作,用于教育分享工作,让学员从师哥师姐的成功历程中近距离增强自我的未来正向激励,提升自身对成功开展创新创业事业的信心。
二是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所需软硬件设施设备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内嵌的知识、思考与实践三位一体特质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应基于翻转课堂理念,依托电脑、办公桌椅及模拟公司软件等多维度软硬件设备平台开展仿真互动教学。即在硬件投入上教学场所应设计为典型公司办公场所的模式,课堂教学上学员分组组建公司,并按照真实公司创建经营所需的注册、招聘、开展业务全流程依托模拟公司软件开展虚拟化经营。这些在软硬件投入上对教学情境所作的仿真式定义为参与学生在后续真实情境中的创业合作行为提供了一个严谨高效的程序表,为创业团队入驻市场化创业实训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应加强创新创业真实实训基地建设。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让·莱夫(Jean Lave)教授的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理论认为,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最终要应用到什么情景,决定于在什么样的情景中学习。毛泽东也曾指出,概念来源于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在实践的真实情景中还原学习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求知识与技能的契合点,让学生能从教学的实践环节接受知识的巩固途径,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找到运用课堂知识的机会。因此,真正落地的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学员在真实环境中的创业历练。高校为此应采用自建、校企合作等多种模式建设市场化创新创业基地,让课堂创业教育中涌现出来的优秀项目团队入驻孵化,并配备具有成功创业经验的校内外人士提供全过程管理咨询服务,以降低学员创业成本,提升初创企业后续经营成功率。
制度与经济理论中那些标准的约束一起,决定了存在于一个社会中的机会。组织乃是为了使用这些机会而被创造出来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建设离不开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细则的落实。这也是高效整合人财物,调动各利益相关方参与积极性,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实现的必由路径。
一是应加强师资培养激励制度建设。师资队伍是学校办学的核心资源,也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关键所在。职业院校应通过制度建设,构建符合学校发展的师资考评、培养和激励的机制。如《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兼职、兼课教师办理办法》《选拔专业带头人的暂行办法》《选拔教学骨干教师的暂行办法》《关于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养与认定办法》等。通过系列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参加专业进修与学历提升,改善“双师型”教师占比结构,提高教学团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采取与企业合作办学的形式,引进企业创业导师,鼓励教师进企学习。总之,用“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的“三师型”师资队伍。
二是应加强多方合作共赢制度建设。制度并不是设计者的主观设计的结果,而是制度构建的利益相关者基于自身利益诉求在特定活动场域内相互博弈互动的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项国家积极推动、高校深度参与、社会各方充满期待的教育模式,广泛涉及政校企生各利益相关方。因此,高校应准确界定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利益诉求,谨慎分析各方在合作过程中的博弈风险。在此基础上,科学设计能够合理规避风险,最大限度满足各方利益诉求的多方共赢制度,进而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过程成为一个参与各方激励相容,不断实现合作上的帕累托改进的可持续性共赢导向教育模式。
三是应加强创新创业学员管理制度建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有资源投入的核心目标便是培养具备创新创业基本知识与素养、了解创业流程、具备创业性格的大量优秀学员。因此,需要设计实施多个管理制度。比如《创新创业奖学金实施细则》《激励学生创新创业学籍管理细则》《学生创业项目管理激励细则》等。用于降低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课程机会成本,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积极性,保障课程教学成效。
观念是人们在实践当中形成的各种认识的集合体,体现着一个人三观的深度融合程度。人们会依照本身形成的认知开展有关活动,根据观念系统对事物进行规划、决策、实施、总结等活动,进而不断丰富生活和提升生产实践水平。
一是应加强师资团队合作观念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及财务金融等多学科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杂系统工程。要想让该系统工程成功高效运行,合理搭配各方知识技能互补,利益目标一致的师资团队必不可少。因此,高校应充分了解每位创业教师知识技能特点,遵循“小团队,分工互补,资源共享,团队成员职业成长目标一致”的集体行动原则完成团队组建、整合等各项工作,保障团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
二是应加强政校企生各方共赢观念培育。涂尔干指出,不同的分工模式将导致人们之间的团结模式不同。人们之间鉴于完成共同目标而相互依赖互补的分工模式将形成稳定高效的有机团结模式。在政校企生各方合作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过程中,高校应利用自身科研优势,沟通整合各方参与目标,搭建各方依赖互补的分工模式。在合理界定各方责权利的基础上,培育各方共赢理念。
三是应加强创业学生代代传承观念培养。创业难,守业更艰难。持续高效运转的创新创业师生团队更需培育成员的代代传承、基业常绿观念,使成功创业的学员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勤思考让事业怎样传承下去。鉴于此,可在学生当中设置师带徒制度,让有实际创业经验的学生对新生开展传帮带工作。诚然,老生一方面能够配合教师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还可以为自己积累将来在社会上发展所需的社会资本。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需要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共同关注的系统工程。高校要鼓励和倡导在校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引入各类社会创业资源,使创业型人才培养在企业、社会、政府、高校的共同合力下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创业教育是社会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为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日趋凸显其重要性、迫切性。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是将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渗透融入到日常教学、社会实践和专业技能培养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在于借鉴技术文化理论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器物层、制度层、观念层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