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锋
青少年的食品营养和健康工作始终牵动人心。近日,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印发《营养与健康学校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明确,“不得在校内设置小卖部、超市等食品经营场所”。虽然《指南》不具有强制性,但依然引发了公众对于校园内食品健康和安全的关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于近日对1535名受访者进行的专项调查显示,97.2%的受访者感觉现在青少年吃不健康食品的现象普遍,83.5%的受访学生家长希望禁止各种不健康食品进校园。
青少年摄入“不健康食品”的现象让人们感到担心,很多人都把呵护青少年饮食健康的希望寄托在禁止“不健康食品”进校园这一《指南》上,其实,即便《指南》得到有效落实,也只能部分影响青少年的食品选择和消费行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吃“不健康食品”的问题。
因为,校园只是青少年购买消费食品的场所之一,出了校门,在校园周边,在路上,在家附近,在其他地方,在网上,青少年都可以轻松买到他们想要吃的食品,仅仅靠禁止小卖部、超市等进校园,对青少年食品消费选择的影响是有限的。另外,被贴上“不健康食品”标签的大都是零食,而零食与主食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在很多时候,人们即便主食吃饱又吃好,但还是想吃这样或那样的零食,而青少年对各类美味零食的抵御性更差,一些青少年还把零食消费视为时尚,有跟风消费行为。显然,靠主食的升级来配合小卖部退校也难以有效阻断青少年的“不健康食品”消费。
青少年远离“不健康食品”还得从教育和监管环节发力。
所谓的“不健康食品”本就不是一个严谨规范的法律概念,而只是一个模糊的“感觉概念”或“消费概念”,大概指那些高脂高盐高糖食品,指那些长期食用对健康不利的食品。人们往往跟着感觉走,理解和认知“不健康食品”的标准和范围并不统一,比如,新闻中的一位家长把奶茶和碳酸饮料视为“不健康食品”,另一位家长则把小卖部的零食视为“不健康食品”。基于这种模糊的认知,人们针对青少年开展健康饮食消费教育,采取一些劝诫、干预、引导措施,也往往是跟着感觉走,难以给出科学的标准,难以形成科学的共识。
符合个人健康需求的食品,有助于改善消费者的饮食结构,呵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学校则应与食品监管等部门联合开设营养与健康课,让学生掌握健康饮食消费知识,增强健康消费意识,家长、媒体等也应加强对孩子的教育与引导。
同时,监管部门应严管食品市场,全力挤压不达标食品、三无食品、伪劣食品的生存空间,并联合标准制定部门,针对高脂高盐高糖食品出台更严的食品安全标准,给消费者营造更安全更放心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