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帅 朱 强
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在如今的社会发展浪潮下,网络信息数据愈发定制化,体现出极高的指向性,这不仅仅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样也是网络技术商品化的必然途径。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目前理论研究成果丰富的情况下,寻找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的精准定位和改进的途径便成了重点问题。
此次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围绕着河北、山西、山西等不同地区的学生及其家长设置,问卷采用线上与线下两种形式进行,共收回有效问卷252份,同时笔者在河北邢台某县城附近小学选取了两位美术教师进行单独采访并做好相应记录。
在分析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后发现:在被调查者中,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其中占被调查学生的大多数(72.7%)的是初中生与小学生;在学生群体中,平均日使用短视频APP超一小时的占被调查者的59.4%。
在家长群体中,平时经常使用短视频APP约占被调查家长的六成(59.8%),约八成(77.9%)家长表示自己孩子经常使用手机观看短视频APP,六成以上(65.1%)的家长认为自家孩子使用短视频APP的主要作用是消遣娱乐。
在被调查的学生群体中,观看视频类型最多的是娱乐类、生活类和音乐类,分别占到了65.7%、59.4%和55.9%,有近七成(68.5%)的学生认为,短视频平台传播的消息是可信的。
另一方面,大多家长(89.9%)表示学校并没有专门在短视频平台进行美术教育,有约四成(39.4%)家长认为短视频并不会对孩子产生太大影响,学校没有必要教导学生合理使用短视频APP。
由此可知,在如今的社会趋势下,短视频平台为大众带来娱乐功能的同时,也在凭借自身的高速传播性不断影响着新一代中小学生的生活。
在调查中,被调查的大多家长依旧将“美育”等同于“美术教育”,认为美育就是对技法的教育,这种看法是极其片面的。美育应是面向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是一种综合各科教育并培养中小学生美好心灵的教育。
但是将“美育”等同于“美术教育”这样片面的看法不仅出现在家长中,同样出现在一些学校教师群体中,说明传统美育即使在理论层面上发展出了丰富的如刘伶俐教授的“大美育理论”、国务院出台的相关文件等理论成果,但是在实际实施上传统美育的方式依旧在教育者思维中根深蒂固,缺乏时代的敏感性。
在采访过程中,笔者与河北邢台某县城的两位美术老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谈话,在“学校的教师为何不探索更符合学生胃口的美术教育模式”时,两位老师的回答大同小异:
在学校眼中,艺术学科教育学科并非主科,不能为学校的升学带来帮助,学校并不想花费资源在这种副科上面;同时在教学中学生也很少与教师进行交流,美育课程得不到足够的学生反馈。
学校层面的不重视以及学生观念的惯性导致学校美育从教师层面便缺乏探索的动力,造成“学校忽视--教师安于现状--学校更加忽视”的恶性循环,同时也造成学校美育与短视频的结合在探索上长期处于匮乏的状态。
如今的学生很小就接触到了智能手机甚至有一部分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智能手机,观看短视频的时间日益增长,影响愈发凸显。
学生过早接触面向成人的视频内容,会对学生的语言表达造成揠苗助长的效果,这种言语能力的快速发展,孩子的绘画本身就是其语言能力不足的补充方式,短视频的出现与影响,提前对学生的表达方式产生了指向,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成长过程中对绘画对艺术的热情。
(1)常识判断的偏离。由上分析可知,学生使用短视频已是常态,并且被调查学生大多数认为平台中的消息是可信的,可知当下中小学生很多已经对短视频平台中的信息带有一种“常识”性倾向,认为现存的即为合理的,而不去深究其背后的真假。
中小学生大多处于皮亚杰所说的“权威阶段”与“初步自律道德阶段”,表现出对于权威的盲目顺从,但是短视频平台的内容杂乱不齐,中小学生很容易把伪装的不良价值当做权威崇拜学习,当下家长经常感叹孩子“语出惊人”“失去童真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此影响,令人堪忧。
(2)家庭温暖的缺失。美国学者Brandon T.McDaniel和Sarah M.Coyne在研究中,曾提到过技术干扰(Technology interference)一词,指出智能化设备的出现和普及,模糊了家庭与工作的界限,影响了家庭互动的进行。
而在笔者的调查中,确实有不少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因为工作、教育知识不足等原因将短视频平台作为打发孩子的手段,一些家长自己对于短视频平台使用同样处于高强度状态,与孩子交流日益减少。
其次,学生观看短视频会使家长感到“省心”而减少与孩子的交流,长远看来是对学生成长的不负责任,不仅会造成成长需求的缺失,由于家长关心缺失,学生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从而造成孩子情感上的淡漠,还会影响人格的完善。
(3)从众心理下的模仿。笔者在调查想对中学生爱好较多的视频种类进行观看,但由于其分区模糊,标准紊乱,笔者在使用过程中并未找到明确的视频分区,故在调查中邀请某小学不同的两位学生来选择案例视频。
两位学生分别选择了两条不同的短视频,分别是账号“校哈一班”与账号“喵小兔漫画(画师七七)”发布的两条视频。
前者视频的名称为“一次性怼老师怼到爽”,点赞数量60.5w(截至2021年4月23日),属于传播较广的视频,其内容是收集了上课期间学生一些让老师难堪的语录造成节目效果,选择此视频的理由学生的描述为“搞笑、轻松、有节目效果。”
后者视频名称为“礼物”,运用了动漫的表现手法,画风较可爱,其情节是用名牌手机作为女朋友情人节礼物,选择此视频的学生对其喜欢的理由描述为“浪漫、可爱、甜蜜、搞笑。”
两者共同的特点就是视频情节简单,理解容易,内容搞笑,然而正是这种简单易懂的情节,传达出的价值观才更容易影响学生尚未成熟的认知。
前者视频中对于老师的不尊敬作为搞笑素材以及后者视频中将“金钱=浪漫”的隐性表述,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不良趋向。
在当下短视频发展的现状下,传统美育方式显然深入人心,无法做出灵活有效的反应,视频平台也没有及时发掘自身早已不知不觉成为社会美育的承载体,并为之做出合理的改变,从而使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因为两者迟钝的反应,造成价值观与生活上的负面影响。
(1)短视频平台(以下简称“平台”)要进行明确分区。短视频平台的分区从来都是以热度为导向,内容上各种分区混合在一起,进行明确的分区有利于把泛娱乐化的内容与知识化内容区别开来,对学生用户进行过滤性推送,摆正其认识;
(2)设定严谨的上传与审核标准。在平台结构相对完善明确了以后,就应当着手制定更加严谨的标准来规范视频的内容,以及还要制定明确的标签制度,将负面导向价值观与学生群体分离开来。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都对各种新鲜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是人类对未知的好奇,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样没有发育成熟,如果不对其进行一定的引导,那这种兴趣就会成为不良价值观传播的土壤。
无论是学校美育还是平台,都应该关注到快速发展下的信息社会对学生认知的影响,明确学生认知与审美的需要,注重对学生认知判断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如何辨别不良价值观,主动在思想上划清界限,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上文分析过,平台的出现造成学生亲情的缺失,甚至会造成人际交往的困难从而影响人格形成。
这种情况下,学校美育要及时意识到学生的心理需要并做出改进。
(1)社会交往需要。学生在学校中有友情的情感需求,在教学中学校美育要培养学生打开心扉,将目光放在现实世界的情感关系上,帮助学生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
(2)尊重需要。学生观看平台通常是由于在交往中感觉不到尊重而做出的逃避行为,学校在美育中要对学生的各方面的美加以肯定,主动改变自己,克服困难,得到尊重;
(3)审美需要。学校美育要充分挖掘各种资源,提高教学趣味性,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美,满足其对美的追求,提高审美素质,辨别平台中的“伪美”,完善自身。
而短视频平台则要完善机制,控制中小学生使用时间,防止学生网络上瘾、交流匮乏、社交恐惧等情况发生。
短视频平台想要在当下获取发展,就要认识到自身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巨大影响力;学校美育也要从中小学生心理需求与社会客观现状出发,以需求确定方向,而非依旧采用传统的视野来看待当代美育事业。
另外,本研究始终立足于笔者所做的实践调查为基础,在更加细致的方面如现代学校所做的努力、学生对于美育的诉求等仍旧存在不足之处需要更加细致地研究,这确实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不过笔者相信,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唯有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方能达到令教育者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