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子茵
四川省大竹县石河镇中心小学
美术作为小学教育体系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进行培养,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并为学生获得全面、综合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这需要教师与时俱进,对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并通过以下等措施的运用,促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美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在美术教学时,教师要先了解美术创作中需要运用的技巧,并为学生做出示范,从而使学生的课堂实践能力得到更好地提升。
在教师为学生授课《折纸动物》一课时,教师便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做出折纸的动作示范,让学生能够从示范中了解折纸动物的方法。我在此课教学中,便在课堂上为学生示范了折纸动物的方式和方法,教授了学生在课堂上折小马的方法。我拿出一张黑色的纸,将这张纸从中间破开,一分为二。接着,我将两张纸分别从中间进行折叠,形成细长条的纸。之后,我再将细长条的纸从中间对折,使其变短一些。再用这个细长条的纸从四分之一处向下折,形成小马的头、脖子和前腿。接着用另一个细长条的纸,从三分之一处向下折,形成小马的身子和后腿。这样就形成了小马的造型。接着,我又用剪刀剪出了小马的鬃毛、眼睛和尾巴,形成了完整的小马的造型。学生从我折纸的示范中,便了解了动手制作折纸动物的方法,并在接下来的课堂上,自己也开始按照我教授的方式和技巧进行制作,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方法和技巧。
小学生的美术绘画作品彰显其特有的童真与童趣。这样的美术作品表达的是小学生的所思与所想,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的美术作品,以此来美化美术活动区域的环境。然而部分教师在选择作品时是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凭着自身的喜好选择部分小学生的绘画作品,导致作品没有被选上的小学生失去了表达交流的机会。教师要努力让每一位小学生都成为美术活动区域环境的有效构建者,力求让每一位小学生的绘画作品都有机会入围。教师要让美术绘画活动与教学环境互动,让小学生真正成为美术活动区域环境的主动构建者。
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越强,就越能够在参与美术创作的过程小学习、思考、实践,从而提高学习水平。小学阶段的学生尽管年纪较小,认知和理解能力还比较有限,但是他们对于色彩、记忆、艺术等这些相关事物的敏感程度却是非常高的。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优势所在,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更多的练习机会,抓住美术课程的关键点,教师着重讲解,同时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通过这种讲授、练习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美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上可以做出适当的调整,增加学生的实践比重。
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只是作用于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还能够让学生在不断的动手实践过程中提升手脑协调能力,并进一步的开发学生的大脑潜力与创意能力。所以,在小学美术的教学当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就需要从多方面来考虑,为学生们营造出良好的美术氛围。如在《介绍我喜欢的玩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课文主题来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分别介绍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并与学生交流讨论,在对于这样的话题当中,学生们都会非常积极,然后便有利于教师来带动学生们进行动手实践,让学生们在氛围的感染下去积极地动手进行绘画或制作。
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学生多绘画,多参与活动,也需要学生自己认知到美术绘画的重要性,这样才能自主绘画。而强化学生动手能力这一关键时期,则需要教师对学生展开全方位的指导。教师要能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相应的特征,为学生制定相关的绘画方案,引导学生多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从中发现其独特之处。教师要能借助新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与众不同的教学模式,从学生心理、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以便于学生自主认知到美术绘画的重要性。
小学美术教学小学生动手制作,不是让学生独自去进行创造、想象以及动手实践,教师也可以结合一些具体的教学内容,有目的地搭建学生合作交流的平台。围绕同一个主题,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行讨论与交流,进一步探索美术知识。在畅所欲言中,生生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切实获得一些灵感,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积极合作的动手制作能力。在进行“变废为宝”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物品进行再创造,从而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在进行具体的创造过程中,小组的各成员首先可以就此进行讨论,如手中的材料是一个空塑料瓶,将其变成一个插花底座,还是利用它来种花草种;或者是鸡蛋壳,一种是碎了的鸡蛋壳,是否可以把它变成粘贴画,完整的鸡蛋壳,如何将它制作成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成员们在相互讨论中,实际上也是逐步在理解艺术,同时团队的凝聚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其动手制作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升。
在小学美术的教学当中,教师是有法可依有迹可循的,只需要不断的进行观察与实践,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便能够为学生们构建出良好的美术教学课堂,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