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文化下的中国电影民族化风格的探究
——以胡金铨的武侠电影《侠女》为例

2021-11-12 09:30孙永娇
散文百家 2021年6期
关键词:侠女儒道胡金

孙永娇

西北大学

方东美先生在《原始儒家道家哲学》中说道:“中国人的才能,不是寄托在科学的理性思想里,也不是宗教情绪的热诚上,而是在一种超脱解放的艺术精神。”这里所说的精神指的就是在中国儒家道家文化几千年的影响下中国人思想上的独特气韵。本文就是以中国独有的电影类型武侠电影为例,以武侠电影大师胡金铨的代表作《侠女》为探究样本,分析在儒道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电影的民族化风格呈现,且为够来的电影制作者在电影民族化风格的建构中提供浅显的启示。

“行天下之大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两句出自儒学代表作《孟子》和道家代表作《庄子》,不但能够很好地阐明儒道文化的特点,还是武侠电影创作的思想核心。

武侠电影被学者认为是中国电影特有的类型,其呈现出来的独特的精神气韵映射着国人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美学思想。中国武侠电影的内在文化和美学思想就是传承了几千年的儒道文化,尽管中国的哲学没有像西方一样有自己严密的系统和框架,但儒家文化几千年来为国人规范的“仁义礼智信”“积极入世”的思想和行为准则,道家文化中“道法自然”的内容核心,都传达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向,这种思想在儒学中讲究的是人的行为要符合万事万物的规律发展,强调的是人与规律的和谐统一,道家则是特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的是天地自然的平衡。而中国人就本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几千年的文化演进中创作出无数的有着民族化特征的精品佳作。

武侠电影就作为中华文化精神气韵的代表而存在,作为我国电影特有的类型,从电影生产至今一直延续存在的原因就在于他的精神内核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其价值观符合几千年来的主流思想。

儒家文化强调的是礼义廉耻的有序的社会规范,以及个人修养和家国意识的统一。《论语·卫灵公》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核心。“仁”意指好的道德,是儒家道德规范的最高要求,胡金铨作品《侠女》中,女主侠客杨慧贞正义凌然,身兼大义,符合儒学以“仁”为本的思想。

武侠电影的主角大多是志士仁人身兼家国大义,或者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正面角色,这种典型的“舍己为人,兼济天下”的品质是中国电影中最具有民族化风格的角色,它符合儒家美学,符合国人的审美。

如果说儒学给予了武侠电影“正义江湖”的外壳和“侠义”之士的角色,那么儒家思想也并不完全是正面的。儒学不但带给人一个有序、有责的规范化社会,也给人带来压抑的阶级观念。于是国人塑造出了一个逍遥自在的“理想国”:江湖鱼龙混杂,侠客武艺非凡,进退自如,不受社会秩序的约束。这种“游方之外”的状态,正是人们对于现实规避的无奈。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於天地之谓也。”《庄子》中的这段话参照与武侠文本中就是山林文化,像《侠女》开头的自然空镜头,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其中最著名的竹林打斗场景,于天地间浩然,人物置身于林海中渺然一粟,达到了一种“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意境。

《侠女》浸润着中国古典的韵味,竹林大战的段落亦是经典,一帧一画,人物动作行云流水,整体画面持有留白的意境,更显出静谧深远的禅意。中国的传统美学观念中,留白美学一直是占有很大地位的美学观念,比如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寥寥几点笔墨,勾勒万水千山,言有尽而意无穷。正如电影中竹林打斗的镜头,“取象深远”,通过大远景的象征性表达,体现一种“淡然”“悠远”的感觉。至此,意境已经显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国内学者在研究武侠电影的时候,常提到“进则儒,退则道”的观点,认为武侠电影是一种亦儒亦道的文本,这并不是不无道理的。从胡金铨的《侠女》中我们探究到的是道禅意境,儒家内核。其景、其境,以之高远、幽深、静谧为气质 ;以自然、山林之场景为寄托 ;以“舍己为人”“兼济天下”为文化内核,塑造出独一无二的江湖,极具中华民族化特征的电影。

而今的武侠电影空有绚烂的荧幕特技和精彩的动作外衣,而少有电影创作者以中华民族精神的本质为创作核心,所以才会使得武侠电影由一开始的电影类型沦落为一种电影元素。只有回归到中国儒道最本质的文化土壤中,深入领悟中国电影民族性风格的精神气韵所在,中国电影,不止是武侠电影,才能打上中国文化最传统的烙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侠女儒道胡金
胡金红:从农家门闯出海外致富路
海豚的回家之路
A 27-year-old Chinese wolf whisperer
中国乐派形成的思想传统中儒道释的特殊阐发与贡献
京东侠女
像侠女一样生活
京东侠女
圣王与革命——由“汤武革命”看宋儒道统论中的“排荀”
意外的面试电话
像“侠女”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