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美娟 穆朝 谢峻林 刘云鹏
(1.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2.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示范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3.武汉理工大学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0)
线上线下较为成熟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必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常态,如何做好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和配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师需要思考和进一步实践的重要课题。《胶凝材料》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公共课,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帮助。教学团队经过前期教学发现,《胶凝材料》课程存在学生学习内动力不足、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团队协作意识不足、现有考核方式的单一性很难适应学生非技术能力培养要求等问题,对于学生培养有着较大限制影响。本研究主要依托教育部“双万”计划,从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和思政教育三个主要的方面进行教学创新探索。
本研究主要针对《胶凝材料》课程,研究课程建设、教学方法以及课程思政教育。
1.2.1 考核方式创新
传统的线下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改革后课程考核不断增加小组展示成绩比重,重点在于学生数据搜集、数据分析、归纳总结、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考核,鼓励每一位同学上台展示,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学生根据课程内容,通过查阅文献、分组合作等方式,了解胶凝建筑材料相关知识,对建筑材料侵蚀破坏原因与改性进行调研、总结与归纳。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了解科学前沿动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1.2.2 课程模式推广
通过三轮的教学改革,课堂效果良好,学生反响强烈,学生能够作到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胶凝材料的不同应用,进一步巩固基础理论知识,PPT 制作水平与作报告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在自身课堂取得成效同时,将现有的教学模式与其他教师团队分享,教学质量均取得较高提升。
随着“双万”计划实施,教育变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再一次凸显。线上教学技术的日益成熟,学校教育将会实现线上线下教育的有机融合,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生态,全面进入新“双线教育”的时代。
教学设计是课堂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在教学设计过程当中充分考虑学生需求,以学生为中心,根据课堂的变化进行改变。因此,采用的授课形式由过去的单一课堂教学,变为现在课后习题、翻转课堂以及线上互动相融合的多渠道教学模式,强化教师教学主体,突出学生自我学习、团队协作以及创新能力。主要创新如下:
(1)课堂教学: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采用多媒体为主、板书为辅,工程实践案例为主,课本案例为辅的授课方式,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熟知的本校教师科研结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提升学生课堂注意力,传授胶凝材料的概念、性能及其应用。网络技术的应用,也让老师在课堂收集学生学习情况、学习难点,对教学质量反馈,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达到“双赢”。
(2)课后习题与补充视频学习:每节课布置课后习题巩固所学内容。同时,每章结课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给出相应思考题及讨论点并增加重大工程建设相关科技攻关视频,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3)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即主题讨论式教学。教师总结教学内容,归纳出若干个主题供学生选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检索分析相关文献并准备讲稿。翻转课堂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胶凝材料的概念、性能及应用方面的理解掌握。
(4)线上互动:设计线上讨论环节,学生通过课外调研、学习与同步课堂讨论,进一步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探索精神。学生可通过线上师生互动答疑及学生互助答疑功能对课下预习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与讨论,及时巩固知识。另外,系统上传具有学习价值的中英文文献,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依托线上教学平台可对学生任务进度、线上作业完成情况及小组讨论结果等方面进行考核。线上教学拓展了课堂维度,加深老师与学生交流,让学生随时学习,随时交流,所以,这种“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对于课程教学有重要意义。
总之,课程教学设计更加侧重体现先进性与互动性,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为了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我国教育强国建设,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精神,《胶凝材料》课程制定建设目标:培养学生爱国、爱党情怀,引导学生将个人的“小我”融入到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
(1)培养学生科技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介绍国内建材行业发展现状与国家自主创新战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行业短板,激发学生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激情,引导学生主动为建材行业、国家科技建设出力争光。
(2)培养学生大国工匠精神。将职业道德培养融入胶凝材料专业知识的讲解中,从材料科学与混凝土工程技术的严谨性着手,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使学生成为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危机意识。通过讲解三峡工程、港珠澳大桥等实际工程实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工程建设的发展现状与技术突破,提升学生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更加深学生专业认同感。同时,辅助工程失败案例与国外技术封锁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建材行业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危机意识,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热情。
《胶凝材料》教研组始终秉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决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围绕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
为顺应教育改革,《胶凝材料》课程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目的是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更快吸收最前沿的科学知识。本文通过对《胶凝材料》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和思政教育三方面的创新与探讨,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丰富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教学,提高学生参与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创新思维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课程实现教学与管理的网络化发展,完成传统材料学科的创新蜕变。(2)加强课程思政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家国情怀。在《胶凝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和我国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培养,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激发学生专业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