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孩子的代言人

2021-11-12 08:57许美玲
莫愁 2021年12期

☺许美玲

儿子今年4 岁,害羞内向,不怎么爱说话,一遇到陌生人就往我们身后躲靠。怎样才能让孩子开朗一点呢?

害羞是天性和环境的双重产物。对于孩子来说,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都会引发害羞的行为,表现为脸红、避免眼神接触、把头转开、躲在妈妈身后等。孩子怕陌生人,这是孩子心理发展的正常过程。我们需要多鼓励,多给孩子提供社交机会,同时家长一定要避免这三个误区,以我本人在教育女儿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为例:

第一,不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看到妈妈的朋友不敢打招呼,妈妈就会帮忙解围,说:“我们家孩子从小就是这样胆小,不爱说话。”孩子为什么害怕陌生人,当你身处孩子这个身高抬头看到的都是大人这种“庞然大物”时,内心的恐惧感肯定是加倍的。

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我也曾草率地给她贴“害羞”这个标签。当我意识到这是不正确的做法时,她已经形成了害羞胆小的性格。后来花了很长时间,她才重新建立自信和安全感。

我们可以尝试这几种方式,让孩子打消对陌生人的恐惧。

1.父母示范给孩子看

在遇到朋友时,我们先与别人打个招呼“你好呀”,然后再引导孩子去打招呼。当孩子真正信任和熟悉了对方,就会大胆表达了。

2.转移注意力

孩子不喜欢被强迫去做一些事情,当孩子不太乐意去表达时,我们可以采用注意力转移法,让孩子先玩一会儿玩具,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等心情好了,孩子自然而然地会愿意和别人相处沟通。

3.多鼓励多肯定

家长要多支持和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即使孩子表达不完整,语速不流畅,也不要打击和嘲笑。鼓励孩子去参与集体社交活动,让孩子在与他人相处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交往的乐趣、合作的快乐。通过人与人的接触,也能提升孩子的交际能力,学会适应环境。

第二,不做孩子的代言人

有一次女儿生病,医生问她哪里不舒服,我怕女儿回答不好,急忙回答:“肚子,还吐了。”此时,女儿嘟囔着嘴巴,看了看我说:“妈妈,我想自己回答。”医生笑了笑,认真看着她问:“小朋友,你哪里不舒服呀?”

女儿一本正经地告诉医生:“我是中午喝了饮料,回到家后肚子就不舒服了,吐了之后好些了。”医生安抚她:“不用担心,肯定是吃了坏食物,张开嘴巴给我看看。”女儿很认真地配合医生的要求,眼神里透露着满满的勇敢。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总是有意无意充当着孩子的代言人。其实,很多时候孩子非常乐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如果我们总是为他们代言,把他们想说的话给抢了,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或是养成孩子被代言的习惯,孩子会越来越难开口。

第三,不过度保护孩子

小区里有个三岁多的小男孩,性格活泼可爱,最喜欢玩小皮球。但是他一旦看到小皮球滚到泥土地上就不肯去拿,嫌脏;玩沙子的时候也害怕把衣服弄脏,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其他小朋友玩。

在养育孩子方面,很多家长都太紧张了,总觉得孩子四周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危险,常告诉孩子“这个脏”“那个很危险”“不能乱跑”等等。重视孩子的安全是对的,但过度保护就会让原本爱探索的孩子变得胆小畏缩,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

美国一位教育学者说,我们不是要消除孩子害羞的一面,而是要帮助他在自己的个性范围内做他想做的事。无论你的孩子是什么样的性格,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一定是接纳。只有真正接纳了,孩子的个性才能真正自由地发展,孩子感觉更自在、更快乐,也更愿意与人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