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网络对联的风格特征、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2021-11-12 08:18:08王永江
心潮诗词评论 2021年6期

王永江

一、网络对联的发展历史概述

(一)网络对联的定义

对联,《辞海》中的定义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门两旁的联语。又称楹联、对子。是体现中国人民生活情趣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基本特点是对仗工整、平仄相间、节律动人、意境优美。字数多少无定规。”

梁羽生在其《名联观止(增订版)》中的序言中说:“对联耦象形汉字,运用典故,隐含诗意的美学阐释。因其对对仗、平仄有严格要求,亦成全球文学中独一无二之文学体裁。饶宗颐师曾指其为‘简化的诗’,‘是诗的缩影’。”

网络对联,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发表、传播的对联。它并不是一个代表类别的概念,而是从21世纪初开始,随着网络的普及,一大批对联创作者们从网络聊天室、网络论坛、QQ群、微信群、公众号等平台进行交流、创作、组织活动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对联创作与传播的方式。

(二)网络对联的发展历史

对联的产生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清代梁章钜《楹联丛话》自序中说:“楹联之兴,肇于五代桃符。孟蜀‘余庆’‘长春’十字,其最古也。至推而用之楹柱,盖自宋人始,而见于载籍者寥寥。”自清代开始,对联的发展进入兴盛阶段,“凡殿庭庙宇之间,各有御联悬挂。”清代涌现出一大批对联大家,诸如薛时雨、范当世、俞樾、江峰青、曾国藩等。从吴恭亨所撰《对联话》可以看出,清代对联创作基本以题署、庆贺、挽联等实用性对联种类为主。

发展到民国之后,对联创作的题材和种类又更加丰富。除了传统的实用性,随着报纸、杂志等的出现,很多以针砭时弊或者幽默嘲讽为主的时政评论式对联涌现出来,为对联种类做了很好的拓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联的发展经过一段沉寂,自21世纪初,网络的兴起为对联创作和传播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因此对联从网络这一阵地又渐渐兴盛起来。网络对联的起始点大致可以定在天涯论坛对联雅座成立,即2001年4月。当然,这之前在OICQ聊天室以及一些BBS就已经出现一些专门玩对联的板块,但基本都属于小范围的自娱自乐。可以说,对联雅座建立以后,网络对联平台才真正地逐渐为对联界所关注。

2001至2002年间,对联雅座的对联创作基本以出对句为主。从2003年开始,有一批对联创作者开始从出对句转向成联,比如金锐、fpe95、负棺人、孤峰倨坐、一散人等。成联创作慢慢兴起。2004年,联都、中国楹联论坛、国粹论坛这几个对联论坛成立,标志着网络对联进入大发展阶段。而2005年以后,不少写联多年的传统联家,例如康永恒、董汝河、曹云霖等,也先后在各大对联论坛注册,网络对联开始跟传统对联界走向融合。

近几年来,随着网络的覆盖和微信的普及,几乎所有创作者都加入了网络对联平台,通过这些平台获取信息、学习创作、发布作品、参加活动等。因此,网络对联和传统对联之间的界线完全被打破。网络成为对联界几乎所有创作者们的交流平台。

(三)网络对联的风格特征

网络对联这个概念,是早期网络对联创作者为了区别传统的不以网络为平台的对联创作者们而提出的。发展到后来,逐渐形成一种创作风格的代表。谈到网络对联,长期以来活跃在中国楹联论坛的一批对联创作者,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代表。有人将其称为“中楹流派”。

以“中楹流派”为代表的网络对联的风格特点可以用“复古”二字概括。刘太品在为《中楹百家》写的序中提到:“我们今天联学的‘复古’,在创作上就要与空洞无物的‘老干体’和陈陈相因的‘征联体’划清界线,力追对联发展到鼎盛时期时所具备的那种精致、典雅和大气;在理论上则是力辟那些于传统无出处、于理论无根基的,由当代‘想当然’而制订的‘规则’和‘体系’,恢复明清及民国联家创作规范的本来面目,进而利用语言学和文艺学理论,重建科学合理的对联创作形式要求,最终建立起能为当代文学理论界所接受的中国对联学理论体系。”

对联与诗词有一个重要的区别是对联有很传统的实用性。而在实用性基础上,对联又具有与诗词一样的文学性。如果给上述“复古”之说加一个注脚的话,更加注重对联的文学性也可以看成是以“中楹流派”为代表的网络对联的创作风格特点。

笔者举中国楹联论坛创办的中国楹联莲华奖部分十佳联作为例,可以看出网络对联的风格特点。

南京芥子园

(贾雪梅)

闲情寄十亩园中,聊安排碧沼幽花,笑称泉石经纶手;

浮生只一场戏耳,愿装演美人名士,同看金陵烟雨天。

芥子园是清初名士李渔的居宅别墅。上联写李渔对园子的设计非常有美感,是“经纶”山水的良才。下联切入点是李渔的身份,他是一位著名的戏剧家,从这一点引出“浮生如戏”之感,后面接得又非常自然。

咏王昭君

(曲景双)

骚情何必多,比大漠中原,小女子自知冷暖;

颂论直须少,使高居远定,上将军岂让琵琶。

咏王昭君的文学作品一般是夸赞她的出塞和亲之举,或者对画工毛延寿进行贬斥。而此联则以王昭君的口吻说出了作者的观点:和亲与否的好坏,小女子自然权衡明白;而要使国家安宁,光靠和亲怎么行,还是得靠实力。从而提升出不一样的立意。

辛亥百年

(文伟)

二千年天视天听,天意无违,共和则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

九万里人饥人溺,人心未死,辛亥在与国之尊、与国之荣、与国之谐。

写辛亥革命,运用自对或者说排比的句法,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很好地表达出作者自己的观点。

平山堂

(金锐)

骑鹤竹西游,簟席清谈,我来呼第五泉香,平分唐宋;

裁诗花下卧,山堂绮宴,谁与酿初三月色,对饮欧苏。

用诗意的语言来写平山堂。平山堂是宋欧阳修所建,位于扬州瘦西湖畔。这些都是非常诗意的特点,因此给作者诗意的表达提供了很好的注脚。

七夕

(李晓娴)

世不解神仙亦苦,风露千秋,尚有愁哀传鹊尾;

天若怜儿女多情,河梁一线,莫分涕泪到人间。

起句即开篇定论,神仙亦苦,年年相思年年期盼相逢,这种愁哀岂不动人?而下联则以人间儿女的视角来写,希望人间的爱情都不要像牛郎织女这般辛苦,表达一种冀愿。

发展到今天,网络对联早已摆脱其初期的以个人小情调、小情怀为主的创作倾向,而进入到百花齐放的局面,逐渐转向写更多的人文关怀。创作题材日渐丰富,从赠人联、名胜联、人物联到感怀联等,无所不包。创作手法日趋娴熟。从兴观群怨等方面去审视当今网络对联的创作,它在文学范畴上甚至已经超过诗词。

二、网络对联创作面临的问题

随着网络的普及,从网上接触对联的创作者们数量快速增长,而各种微信群、公众号等平台为创作者们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以及学习渠道,给网络对联创作者们在信息获取和学习方面带来极大便利,从而使他们能够很快地入门并开始创作。这对于对联的发展与传播是非常有益的一点。然而,在这种看似繁盛的背后,网络的发展也给对联创作带来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一)背离初衷

《礼记》说:“诗,言其志也。”《毛诗序》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周敦颐《通书·文辞》中说:“文所以载道也。”古人告诉我们,诗是要抒发诗人的心志的,文章是要因时因事而有针对性的去写,写出自己的观点来。而对联是诗词的近亲,是文的一种,其创作的目的应该跟诗文一致,那就是“我手写我心”。

网络的发达让初入对联圈的创作者们很快就能获取那些有关对联创作的基础、技巧等经验,并且很快就能写出看似像模像样的作品。而很多人初步掌握了创作技能以后,就频繁参加各个平台组织的对联比赛等活动。往往是看活动出什么题目就去凑什么题目,不容易做到写自己所想写,也很少有深入思考的时间。还有人掌握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参加各种征联比赛获取奖金。

举两个笔者自己的例子,笔者在写联初期也曾参加过各种征联比赛并获奖。下面这两副联作,仅仅是为了参加比赛之用,而丝毫没有个人的寄托或情感。如果写联的目的就是为了进行如此的“创作”,那就真的是一种文学的悲哀。

“京西稻杯”诗赋词曲联大奖赛佳作奖

(王永江)

传一脉人文,寄一种情怀,京西稻美;

誉千金品质,融千秋岁月,御米香浓。

“黄河之都”中华诗词楹联大赛优秀奖

(王永江)

两千年历史悠悠,汉起唐兴,重镇西通丝路古;

一万里波涛滚滚,穿山越岭,大河东去浪潮平。

在诸如此类的情况下,很多人的对联创作完全背离了“言志”的文学初衷。在很多创作者那里,对联创作成为一种“任务”,而不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二)创作风格日趋雷同

网络的发达尤其是微信的普及,让包括对联在内的各种传统文学创作进入一种“快消”式的状态。每天在各个群和平台内有大量的作品被创作和展示出来,但很少有人去静下心来欣赏和评论。而各平台的比赛活动以及社会征集活动等,让创作者们失去初衷的同时,又不自觉地为了拿到更好的名次而去迎合评选人的审美和偏好,渐渐地创作风格日趋雷同,有性情、有特点的作品越来越少。

最典型的例子是,由于很多参加征联的作者要去迎合很多水平并不高的征联评委们的喜好,而生生造出一个所谓的“征联体”对联种类,大部分是那种水平不高而有一些小技巧又通俗直白的联作。

目前对联创作者们的数量和总体水平比十多年前提高不少,但是特别突出的创作者和作品反而没有之前多。这对于对联这种文体的高水平发展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

笔者还举中国楹联莲华奖的例子。莲华奖从2010年开始举办,自2018年改成中国对联甘棠奖。早期莲华奖的获奖联作有不少有特性之作。诸如下面几联。

题湖北武汉黄鹤楼

(康永恒)

胡不归兮黄鹤?

今犹是者沧江。

用简短的语言表现出无尽的思绪。“不归”与“犹是”的对比,让读者感受到沧桑之意。

咏头发

(莫非)

若春云来马嵬坡前,隐隐何堪柔绕指;

拟秋草立岳家坟上,苍苍犹作怒冲冠。

咏头发,用非常有张力的奇思,将之比喻为春云和秋草,从而又联系上杨玉环和岳飞的故事,一刚一柔,一凄美,一悲壮。看似写头发,其实已经不是头发。但是却非常形象与生动。

咏石

(李晓娴)

身世自堪嗟,维其时沧海不平,青天有缺;

生涯何以寄,乃所愿幽栖云水,独抱丘山。

用拟人手法写石头,写出了它的“人性”。同时又揉进了与石头有关的典故,精卫填海和女娲补天,无痕又自然。下联与其说是写石头,不如说是写作者自己的情怀。

上述几联都是第一届中国楹联莲华奖十佳联作。三副联作都比较简约,但无论从句式还是表达内容都各有精彩之处,让人读完之后印象深刻。

再看几副最近一届中国对联甘棠奖的十佳联作。

严子陵钓台

(刘权)

拒新莽而知素节、辞旧游而见高风,清江鸥鹭闲,今看七里云犹野;

酬家国则入彀中、沽名利则羁尘内,大泽龙蛇戏,各有一竿钓不同。

上联以东汉隐士严光(字子陵)的故事切入,引入到现在的风景;下联承接做出观点陈述,很完整。

惠州西湖(

刘舟)

无须论在杭在惠,姓字各湖山,试看西子新妆,东坡旧迹;

有恨翻朝雨朝云,莺花多景象,且认六桥风柳,十里烟芜。

惠州西湖与杭州西湖都与苏东坡有密切关系,作者也从这一点入手生发。下联则继续用东坡与朝云的故事来给景物蒙上一层感情色彩。

乘高铁口占一联

(杨强)

晏坐倚窗帷,看倏尔山,倏尔水,便恍惚列子凭虚,长房缩地;

劳生为逆旅,想无端北,无端南,但消磨风尘一轨,日月两梭。

作者把坐高铁得感受写的很生动,有描写,有想象,有感怀,把平时的生活经验写出诗意来。

上述几联肯定可以列入近年网络对联创作的最优秀作品行列中。然后,读过之后,虽然能看到作者水平,但总感觉少了些许性情与特点。

(三)对联“散文化”趋向越来越严重

网络对联的很多作者由于入门快,频繁参与创作,并没有很扎实的文字和文学基础。底蕴不够,导致笔力不逮,思力跟不上,无法合理剪裁提炼升华,因此只好铺排陈述而把对联人为拉长。更有很多人写联不仅长,而且有肉无骨。陈述、铺排一堆人尽皆知的事实、场景,最后做一个乏善可陈的总结。读起来丝毫没有新意,没有感染力,甚至还不如去写现代诗、散文。所谓的“联味”,十足缺乏。

以下两副作品都是笔者学堂学员的作品,作为初学者,就存在剪裁不够而产生堆砌的问题。

烟台的海

(张盈科)

仙踪何处?且问道蓬莱,寻芝瑶岛,忆秦皇汉武,星槎远渡;烽火狼烟,炮口犹悲。千年往事,都付与潮舒潮卷;

此联写烟台的海,作者罗列了一些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和景物,可以说整体是顺的,但给人的感觉就是铺排,平淡如水,缺少表达的力道。尤其下联,写景物很多,但泛泛之言为主,切题立意都弱。这就是意象堆砌的问题所在。

题作家李学辉先生

(陆修远)

问澄明月色,何故钟情菜园流水、裤管泥巴、指间烟火,更匀向大漠驼铃、国家坐骑;

因寂寞文坛,由来选择居竹幽怀、闭门研艺、纵笔躬耕,今著成凉州风骨、西部雄章。

注:大漠驼铃代指《羊皮月光》,《国家坐骑》为先生著作。

此联题一位作家,可谓是面面俱到,作者把与这位作家相关的很多内容都放到一起。读者读完之后,除了觉得作家很“忙”之外,并没法体会到更深刻的寄托。其原因就在于作者想说的话太多,堆砌到一起,结果适得其反,反而不知道作者真正要表达什么。

另外,也有很多人以“长”为美,认为写得长才是代表实力。这是很大的误区。前面说过,对联是诗词的近亲。因此,对联需要的是凝练、深刻、有感染力,在有限的字数内达到一针见血和动人心魂。优秀的联作往往是一句两句就能够足够精彩,而不是长篇大论。

三、网络对联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打好对联基础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又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对联基础打得牢固,才有可能写出好的对联,创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网络是很好的学习对联的平台,但要懂得如何去更好地运用这个平台。浩如烟海的知识有时候往往会让人迷失,而很多极具吸引力的比赛等,又会让人失去初心疲于应付。做到沉下心来阅读很难。

另一项实验发现糖尿病模型小鼠的下丘脑腹正中核(ventromedial hypothalamus,VMH)中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cose transporter-2,GLUT2)mRNA 的表达同BDNF同步下降,而且葡萄糖利用的减少则可导致VMH中BDNF mRNA表达的下降[12]。以上实验说明,BDNF通过中枢代谢途径及外周胰岛血糖素代谢途径来调节糖代谢,血糖水平的波动也反向对BDNF的表达有影响。

中国楹联论坛创始人曲景双给论坛归纳的核心理念是五个词:品质、沉潜、传承、快乐、包容。笔者把其中三个词与大家共勉,那就是快乐、沉潜、品质。学习对联,在乐趣的基础上,一定要沉潜,只有做到厚积薄发,才会达到应有的品质。

(二)学好联外知识

跟任何其他文体一样,学会了该文体基本的写作技巧,并不会帮助作者直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技巧并不难,它就像是一本菜谱、一个操作说明书。学会技巧,只是知道了作品加工的程序,还并未体会到其深入的内涵。“功夫在联外”,即是这个道理。

要写好一副对联,涉及的知识非常多。虽然仅仅是两行字,但是要想很凝练地表达出深刻的观点,这要求要从所有掌握的有关所写题目的知识中进行提炼、浓缩,最后获得那两行精华。而对联是古文学体裁的一种,是诗词的近亲。要想写好对联,必须有扎实的古文学基础,这必须靠大量的阅读和学习才能掌握。而创作和欣赏一副对联,更需要历史、文化、审美等各方面的加持。举一个笔者自己创作的例子。

项羽

(王永江)

惜将军久矣,想当年名成巨鹿、力破彭城,直笑傲群雄,岂料头颅抛垓下;

若父老知之,曾一度火炬秦宫、坑埋降卒,纵踌躇满志,亦无面目过江东。

当时为了创作这副项羽联,我读了包括《史记·项羽本纪》以及《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等书和文章,力求对历史上的项羽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再进行立意和创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作出符合历史并有自己见地的联作。

叶嘉莹先生说过,要充分欣赏诗词的美,关键问题是要做到跟诗词作者在同一个文化背景下,否则作者很多的意象或者用典,都无法正确理解。因此要想正确地创作和欣赏文学作品,就必须多积累自己的文学素养,这是文学创作应有的态度。

(三)写出自己的心怀

对联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一定要写出独特性。如何写出独特性?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是要在对联中写出自己的心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这个问题:

第一,任何人写任何作品都是要表达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写对联亦是如此。很多人抱着兴趣去学联、写联,一开始可能是模仿别人,甚至拾人牙慧,但是最后的目的总是要用对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心怀。做到这一点,创作的对联自然就有了独特性。

第二,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每个人对于同一个景物或者同一个事件产生的感触也不尽相同。在对联创作过程中,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很重要,不能人云亦云。写出自己真切的体会,这就是自己的独特性。

在创作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有感而发”,而不能陷入到被各种比赛活动出的题目牵着鼻子走的本末倒置的状态。只有这样,才会赋予对联这种特殊的文学体裁真正的生命力,也才会实现真正的“对联复兴”。

举两个笔者自己的例子。

烟台的雪

(王永江)

裹银装仙境不虚,天海一望收,岂必远游问蓬岛;

斟绿蚁蓟门遥念,关山千里隔,唯从预报说乡愁。

炊烟

(王永江)

依依出元亮诗间,恰南山野际菊开,远郭林中啼鸟返;

袅袅萦旅人梦底,忆慈母灶头饭熟,夕阳影里唤儿归。

笔者从2000年不满19岁的时候就离开家到北京,一个人求学,一直到现在,已经20年。这么些年来,漂泊异地,乡愁是难免的一个话题,也是在笔者对联中经常用到的情感寄托。上述两联题目虽然不是乡愁,但是笔者在创作的时候不自觉地就融入了乡愁的元素,因为是自己的切身体会,就比较容易能够打动人。

(四)亟待更多专业的对联鉴赏与理论研究

笔者从2005年进入对联圈以来,作为网络对联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经常参与比赛活动的组织、评审和点评等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深知专业的对联鉴赏能给初学者带来多大的收获。因此,各平台组织活动的同时,除了评选出一二三的名次来,如果能够增加专业的点评鉴赏环节的话,这将会给创作者们提供非常有益的理解与观察视角,会起到正确的引领作用。

同时,对联研究亟待系统化和专业化。在笔者看来,对联研究可以分为这几个方面:一、对联创作理论。二、对联批评鉴赏。三、对联史研究。四、对联应用研究。目前在这几个方面的研究,系统化和专业化都很欠缺。一方面是因为对联并没有被纳入文学史,相关的研究资料少之又少;另一方面,由于教育系统并没有开设对联课程,大学里也很少有对联方面的研究方向,这导致既懂对联创作又能进行研究的人才少之又少。而与诗词界研究理论异常丰富相比,对联界理论研究的单薄,让对联创作者们在理论参考方面缺失很大,也无形中会影响到对联创作的专业性与方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