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的发展与优化

2021-11-12 07:44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11期

■郑 曼/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堂的关联

课程思政并不属于一门新增的科目,也不是专门开设的活动,而是要让本科院校将思想政治的教育贯彻到其他不同的专业课程之中,在各个方面与各个环节之中都能够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课程思政是思政课堂的补充与拓展,也是构建出大思政教育的关键一环,并且思政课程的建设也要秉着该学科自身的本质发展规律,深入其中进行探索,挖掘思政要素和其他专业的课程相通点,创设出协同发展、不断推进的新型教学模式。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具有着共同的育人指向、功能与要求,同时还会从读书育人、思想引领和注重实践等环节找寻到二者的关联。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问题

(一)缺乏政治、职业认同感

课程思政的价值在于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德育能力,以此深入优化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导向性。高校的教师担负着许多重要使命,不仅需要加强学生的政治觉悟、提升道德水平,还应该为他们塑造出健康完整的人格。可是现如今许多思政教师都无法紧跟时代的育人潮流,采用着过去的“填鸭式”模式。另外,部分思政教师自身的政治认同感较为薄弱,所讲述的内容不具有坚定的信仰与政治信念,对马列毛思想缺乏深入且细致的钻研,没有形成扎实的思政理论基础。还有些思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较为不足,受到社会媒体中大肆宣扬的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逐渐偏移了自身的职业定位。许多教师仅仅将教学当作自己赚钱谋生的手段,被动地完成教学任务,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材中进行钻研,缺乏使命感。

(二)缺乏教学关系的合理性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方面,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因此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关系也应该是在不同主体间一起建立出来的本质关联,并将其逐渐演变为教学的原动力。但很多教师现如今还被过去的教学观念所牢牢束缚着,容易忽略学生的想法,以此激发矛盾。而思政教师与其他教师也是时常处于一种漠然的状态中,虽然时常院校会举办一些活动促使不同岗位的教师进行合作,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其中进行交流。另外,教师和教材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分离问题,许多思政教师都不能依照着社会需要来对课堂内容进行总体归纳,也无法使学生将知识内容锤炼、升华。

(三)缺少对教学管理的优化

课程思政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思政教师革新以往的教学管理方法,以此来深入到教学设计当中,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可是现如今很多教师在学生的考试评价方面还采用着传统的方式,重视理论成绩,忽略了实践考核内容。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减少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逐渐丧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想道德与外在行为领域未进行合理的指导,容易形成“为了学习而学习”这一功利性严重的思维模式。另外,教师在教学时,也经常过于注重理论而忽略了实践练习,二者不具备良好的互补性质。院校提供的实践资金也较少,缺少一定的创新特性。教师还存在着过于注重媒体教学而轻视传统教学的问题,虽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着一定问题,但可以使教师“自己的事自己做”,而不是处处都寻求互联网的帮助,缺少对知识点的自我反思与鉴别,导致课堂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吸取其他教师优点

课程思政的要求便是让所有专业教师都能够参与到落实德育这一理念之中,同频共振、不断前行,促使本科学生能够有着更好的发展。因此思政教师也要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将自己从“圈外人”的身份转变成“圈内人”,加强和其他教师的交流与学术研讨,不去偏离教书育人的价值。首先,思政教师要形成正确的职业追求,寻找并发扬工匠精神。教师不能仅仅将教学当成赚钱谋生的工具,而是要在尽心尽力中、精益求精中完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结合,继而激发出教学热情。其次,教师要形成良好的团结协作能力,找寻到思政教学的价值,并将这种观念传输给学生,改善现有的教学氛围。所以教师可以构建出常态化的合作型机制,扩大思政教学的影响力,将育人机制与理念渗透到课堂之中。

例如,思政教师在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教学中时,可以按照自身专业的特点与学生内在需要来在备课与上课环节选择一些适当的案例与教法,多倾听、学习其他教师在贯彻课程思政的方式,将教学资源共享,吸取长处弥补短处,在砥砺中不断增加自身的教学水平。

(二)坚持以生为本理念,找寻个性差异特征

课程思政模式的出现改变了过去传统教学下的局限性,重点彰显出了课程的育人功能,可以使教学方法得到创新,也能够将教学内容活化起来,这些教学侧重点都是与思政课程相符合的。所以思政教师要将其当做契机,找寻到教学过程中的实效性,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创建出富有温度的师生关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课程思政的育人含义,改变传道受业解惑这一传统的观点,继而将课堂授课的模式从单向转变为多向,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激活出课堂的生命力。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将课堂内容和专业课内容关联起来,促使教书育人能够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另外,思政教师要改变过往“一言堂”的模式,找寻到不同学生间的个性差异,结合着他们的心理特征,采用启发教学与参与教学的手段,促使学生能够有效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彰显教学的活力,提升课堂质量。

(三)完善思政评价机制,强化课程实践教学

课程思政的根本理念在于要建立起一个总体的格局,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等观点具体落实,创新教学的载体部分,深化教学模式,挖掘出育人资源下的改革理念,将这些重要要素全部融入到思政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当中。在此视角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把握好时机,紧跟时代发展脚步,完善学生的评价机制,以此构建出创新实践型教学媒介,提升课堂有效性。因此,教师要完善评价机制,彰显出育人的价值与作用。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过去重视结果轻视过程的问题,摒弃掉重智育、轻德育这一弊端,将道德素养、心理健康、创新思维等主要标准真正容纳其中,将评价和课程思政对接起来。另外,思政教师也要强化完善实践教学部分,使其与课堂教学相互衔接起来。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思政课堂需要让实践学习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响应政策号召,打造出实践教学的新型格局。

例如,当课堂内容中出现一些与价值观念有关的知识点时,教师便可以与其他专业教师一起带领学生参观红色的教育基地,查询了解一些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以此使学生感受到人生的真谛。另外,教师也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他们需要学习的科目是非常多的,囊括着公共基础课、选修课、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等多样内容,所以教师要将课程思政的思想落实其中,将日常教学课堂打造成课程思政的平台,提升教育水平。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教育,让他们受到道德情操的洗礼,使其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不仅能够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教学之中,还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促使共同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将课程思政理念贯彻其中,坚持做到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吸取其他教师优点;坚持以生为本理念,找寻个性差异特征;完善思政评价机制,强化课程实践教学这几大关键方面,促使学生大学思政学习生活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