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家恺/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种由教育者发起的,将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促使教育对象接受这种影响,从而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两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体现。社会主体研究方法为教育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主义把“现实的人”作为考察历史和理解社会历史现象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这既是对唯心史观的“抽象的人”(比如黑格尔,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绝对精神”)的否定,也是和过去的一切旧唯物主义,把人仅仅看成是孤立的抽象的个体的观点划清了界限。那么什么是“现实的人”?马克思认为,所谓“现实的人”,首先,是有生命活动的个人,表示为人首先作为一种动物性的生命存在。其次,“现实的人”的活动不同于动物性的活动,他还具备不同于动物性的激情和欲望,这个激情和欲望的现实表现,就是受到物质因素、精神因素和人自身因素所影响和驱使下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活动是最基础的实践活动。最后,“现实的人”,还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概括地来说,“现实的人”就是处在社会关系之中的,具备生命和思想情感以及物质利益需要和精神发展需要的人,是人的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准备阶段,教育者要对教育对象进行充分的研究,这就要把教育对象作为“现实的人”来加以考察。“现实的人”的思想品德发展过程,是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双重作用下形成的。从外因来看,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社区环境、家庭、学校等多个方面。从内因来看,包括“一定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下人们内在的知、情、意、信、行诸要素辩证运动。”在不同的内因与外因影响下的教育对象,就会表现出成长环境、生活阅历、知识水平等多方面的差异,具有鲜明的层次性。教育者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案时,要根据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发展状况来展开,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充分收集和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的有关信息。因此,如果教育者要想真正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必须把“现实的人”作为研究教育对象的基本出发点。
唯物史观把“现实的人”作为考察历史的基本出发点,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最基本的生产活动,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内在动力。因此,唯物史观对“是谁创造了历史?”这一问题所给出的回答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毛泽东判断革命青年与反革命青年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唯物史观中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依据。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从广义上来看,教育对象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于社会上的各个领域和单位,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因此,教育对象也必然覆盖社会上的各个领域和单位。从狭义上来看,教育对象就是专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受教育者,其中,以党的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为重点对象。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明显具有群众性特征。那种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简单地对立起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单纯地由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灌输的观点,是片面的。事实上,不论是教育者还是教育对象,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两者的身份是会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条件的转变而发生转化的。这就启示广大教育者既要认识到,教育对象范围的庞大,需要积极发挥主导性的引领作用,又要认识到,自身的认知范围在广大教育对象面前总是有限的,要在向受教育者转化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具有学习主体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只是主体性彰显在不同的方面。其中教育者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主导性主体。受教育者是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主体。“教育对象对教育者传递的思想道德信息不是无条件地照单全收,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水平和需要有条件、有选择地加以取舍和再改造。”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对象就表现为一种学习主体性。教育对象的主动性与探索性是其学习主体性的表现,探索型学习不再是一种被动地接受,而是向自我教育的转化和过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缺乏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就无法得到保证。因此,对于教育者来说,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社会哲学范式向人学范式转化,努力避免单向灌输模式,要认识到教育对象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关键在于能否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性主体,激发教育对象的学习主体性,并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不偏离主流意识形态教化的轨道。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教育者的主导下,动员起教育对象的学习主体性。教育对象的学习主体性能否激发出来,关键取决于教育者能否在教育过程中,发现教育对象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合适的方法来加以解决,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育对象的主体性特征,要求教育者要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关心受教育者的精神需求,以高尚的人格来吸引人,以深刻的理论来说服人,以模范的践行来感染人,与受教育者能够打成一片,赢得受教育者的信赖,从而让受教育者以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来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去。
唯物史观不仅重视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肯定了杰出人物在历史上所作出的伟大贡献。所谓杰出人物,就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对社会的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人,他们来自于人民群众,是人民群众当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一批人,他们总是能够率先把握时代发展的规律,立足于时代的潮头,发出思想的先声,为社会的发展指明方向。这对广大教育者来说,其启示意义就是在于,要在教育对象中善于发现并引导教育对象群体中的意见领袖,使他们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力量。
所谓意见领袖,一般就是指在一个团队或群体中,能够左右多数人思想倾向的少数人,他们往往具有比较宽广的信息来源,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在群众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在社会的各个行业和岗位中,意见领袖广泛存在于其中。以高校为例,如果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一种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活动,那么大学生群体当中的意见领袖,无疑应当是属于广泛涉猎信息和知识,具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群众基础的那一部分人。与其他的受教育者相比,这一批人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佼佼者,如果能让意见领袖对其他的受教育者产生积极的思想影响,并起到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带动起广大的受教育者积极往意见领袖的方向靠拢,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需要指出的是,相比较于普通的受教育者,意见领袖往往思维更加敏锐,有更加强的主观性,能力更为突出。因此,教育者对意见领袖的思想政治教育更为重要,因此,要更加注重对意见领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的策略。教育者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与他们在一个平等的谈话氛围中开展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在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要坚持原则,保证意见领袖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始终在正确的价值观轨道上。
总之,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达到社会所期望达到的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这个过程中共同奋斗,共享成果。只有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和运用社会主体研究方法,才能在教育过程中构建和谐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