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与探究
——以《会计基础》为例

2021-11-12 07:44王冰洁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11期

■王冰洁/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全国高校响应“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进行课程建设改革,本文以会计专业的基础课《会计基础》为例,在“课程思政”视角下进行课程建设改革途径探索。

一、会计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课程思政”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大学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高校教育教学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是高校要肩负的重要责任。高校开有专门的思想政治课,但是与专业课相比,课时占比少,为了思政讲思政,感染力也不够强,学生的接受程度也不高。只有将思政教育贯穿整个专业课教学过程,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协同效应,打破两者的孤立状态,使得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才能更好的构筑高校的育人机制,形成全面育人的大格局,培养专业技能与道德品质并济的高素质人才。

(二)会计专业的特殊经济属性需要

会计专业主要培养具备专业理论知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够运用所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胜任会计、财务及相关管理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由于经济类专业的特殊性质,不仅需要会计人才具备强硬的专业知识基础和熟练的实务操作技能,更是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避免出现由于会计或财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缺乏造成的经济造假、财务漏洞等问题。所以会计专业不仅需要培养高水平的财务管理综合性人才,更是需要培养“讲诚信、重操守、精算善管”的高素质人才。

(三)信息化的双刃剑对于课程思政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革命,信息化已经在会计专业教学当中开始普及,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开始电子化,实务操作开始软件化,这方便了教师教学,学生仿真模拟,推动了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但是信息化也一定程度削弱了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赋予的职业道德精神培养,就以会计专业来说,许多专业课程和技能实训现在基本实现软件操作,一人一机,一人一岗,同学们在电脑上就能通过软件直接接触模拟真实凭证,模拟参与实践操作流程,能很大程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但是软件功能的一些有方便也会带来问题,比如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软件操作中可以不断修改,退回重来,这回导致学生操作严谨性的削弱,同时机上操作模式一定程度上也会削弱同学们合作沟通的能力和精神,所以信息化的今天,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会计专业基础中的动力作用,也要课程思政建设来为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保驾护航。

二、会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以《会计基础》为例

(一)课程目标设定

《会计基础》课程是会计专业课程的先导课程,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课程目标首先要确立专业知识和技能目标。但是该门课程还承载着学生对会计专业的认同以及会计职业素养的养成的教学任务,所以在原有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要增加课程思政目标,帮助学生树立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养成诚实守信、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市场环境下,会计岗位所需要的职业道德要求,增加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改革

充分挖掘《会计基础》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可以讲述名人故事,现场视频会计名人,讲述作为会计人的成长历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通过榜样力量找到学习目标,提升自我修养。可以挖掘财经新闻中的“思政题材”,正面进行激励,反面进行反思。向学生宣传职业道德法规,在《会计基础》的授课和实践过程中,可以穿插职业道德法规的内容,叮嘱学生在会计账务处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法规,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操作习惯。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要求多元化教学方法和策略,才能使学生在感同身受中有所学有所得。首先,案例教学法,可以选择有趣的典故、热门的话题作为切入点,比如引用“刻记记数”和“结绳记事”的历史故事,激发同学学习《会计基础》的兴趣,既能使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又能使学生了解中国会计的起源;其次,可以在课堂增加学生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的活动,在《会计基础》这门课程中可以将学生分组,分角色扮演不同岗位,使同学们在团结合作中学习会计岗位操作流程和技能;再次,要“走出去,引进来”,“走出去”要带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企业,“引进来”要把企业导师引入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学徒制项目以及校企深度融合的契机,带学生走进企业,切实感受会计工作流程和氛围,让知识不再停留在书本理论阶段,通过实践形成对于岗位的崇敬感,从而提高自我的职业道德修养。

(四)教学反馈与评价

教学反馈与评价机制使检验“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基础》课程的反馈与评价方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成果展示评价法。问卷调查法,在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前以及完成课程学习后各发放一次针对性的问卷调查,通过数据的比对,了解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是否提高了会计职业道德的认同感以及是否具备了会计岗位需要的职业道德要求。成果展示评价法,该门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和小组合作完成一套完整的账务,在课程结束时,要求小组代表进行账务成果展示以及对于自己在实践操作中的感受进行总结和评论,在学生自我总结和评论中能体现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是否得到提高。

三、会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进一步探索

(一)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升教师思政素养

授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具体进行的操作者,但是目前专业课教师对于思政知识的储备明显不足,知识架构存在短板。所以为了保障“课程思政”建设在会计专业顺利开展,就必须先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升教师思政素养。可以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充电,通过集体讲座和个人培训相结合,由点到线到面推进专业课教师知识结构的改善,有利于专业课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能更多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素材。可以组织思政老师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帮扶,在进行课改和教学设计的时候,提供有效建议和方法,拓宽专业课老师的思路,对于教学案例的制定给与一定指导。通过这些方法,提升专业课老师的思政素养,确保专业课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

(二)提升思政元素融入技巧,杜绝生搬硬套

“课程思政”绝对不是思政课和专业课的简单叠加,也不是脱离教学的实际搞空洞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避免“贴标签”等形式主义做法。首先必须充分发掘专业课中的德育要点,例如在会计专业可以发掘法治精神、敬业精神、诚信精神、团队意识等等,要找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在专业课知识能力目标设置的基础上,加上“立德育人”的素质或情感目标。其次要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从社会热点、职业岗位要求等入手,教育切口要小,从细小处入手,以小见大。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养离不开日常生活,要将我们立德育人的目标与日常生活联系,落细、落小、落实。再次,教师在进行专业课传授的时候,要做好课堂教学设计,隐性的达到思政育人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精深的专业内容时,自然而然的受到思政教育,引发自身共鸣,才能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三)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体现素质情感目标

课程考核是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推动学生孜孜而学的动力之一,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更有利于课程建设的开展。目前,结果性考核占据课程考核较大比重,形成了以分数为价值导向的学习氛围,但是试卷所能体现的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有限,并不能很好体现学生素质情感目标的培养效果,所以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我们要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体现思政育人元素。增加过程性考核比重,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多在平时,所以要加重过程性考核比例,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课程学习前和课程学习后的调查结果对比来检验学生是否达到素质目标,可以在课程进行过程中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分组竞赛、讨论辩论等形式,在学生的互动中体现职业岗位要求和团队合作精神,以此进击思想道德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