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如何“入脑入心”

2021-11-12 07:44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11期

■汤 易/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我国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在培育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的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宣传思想工作者提出了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四力”要求,2019年3月的思政教师座谈会上又提出了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种素养”,这同时也是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的要求。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高校的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全媒体背景下把握大势,认准方向,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充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意义

社会思潮的多元多变,媒体融合发展的大势所趋,都意味着意识形态战线上的斗争日趋频繁和激烈。全媒体时代的海量信息和多元共享在为高校教育教学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其即时互动和虚拟开放也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把控造成了极大冲击。当前及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维护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转变思政课堂为课堂思政,在潜移默化中做好政治坚定、勇于担当的时代新人的培育工作,把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要隘关口,是高校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高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分析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切实开展好意识形态工作。

二、准确把握全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特点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解决的是大学教育“培育什么人”的问题,其出发点、落脚点以及评判标准都是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塑造。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工作需要高校自上而下的观念变革、制度支撑、阵地保障和行动支持。

守红线,扎篱笆,完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体制。高校党委要始终保持与党中央高度一致的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意识形态工作不偏向。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及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从制度建设的层面构思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和创新,实施领导干部在学术和党建意识形态方面的“双带头”制度,在分工中逐级明确各级干部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的职责和权力,建立起以职务和职责为基础的协同机制,严守纪律和权责红线,从根本上明晰意识形态工作职责与任务,形成工作合力,打造意识形态工作的坚强战斗力,由内而外筑牢思想根基,使意识形态工作“生而有根”。

重宣传,强阵地,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运行机制。意识形态工作分散在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可以抓住宣传工作这一抓手,以点带面,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由散到聚”,通过阵地建设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要推动校园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在把控好传统阵地的同时,有效开展网络和新媒体舆论引导和思想疏通等网络思政工作,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青年,赢得青年,构建新的宣传思想和舆论引导格局。

抓活动,强活力,拓展意识形态工作载体平台。高校充分贴合受众需求,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在校内校外开展道德养成、公益志愿、社会服务活动,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不断强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主动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和时事政策的学习和思考,用主流的意识形态、新颖的活动形式、强大的社会感染力度向师生和社会传递正能量,展示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成果,积极承担高校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

三、清醒认识当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明确了高校的根本任务和正确方向。意识形态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在此背景下,各高校也清晰地意识到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尴尬困境,并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调整。但出于对全媒体时代的特征以及工作对象的认识不足,意识形态工作扔存在一定的偏差和不足。

对传播方式转变的认识不够全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这段论述不仅反映了新闻传播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也是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载体的巨大冲击。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新兴媒体获得了不输于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为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提供了更多可能。网络的开放性和随意性以及手机、电脑等设备的广泛使用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高校应将新兴媒体的纳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管控的重点范畴,充分认识传播方式变革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造成的影响和机遇,积极做好媒体融合融通,主动参与、重点把控、政校合作,坚持主动发声、正面发声,打好舆论战、媒体战。

对工作对象特征的把握不够透彻。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当前大学生具有人员基数大、表现欲强、个性强烈、价值观多元、兴趣爱好多样、信息接收渠道多面等特点,他们的三观尚未定型,受各种舆论和思潮冲击大,地域差异相对明显。面对这样的学生,高校要进行针对性的沟通和引导,认真思考学生关注点、兴奋点、需求点,结合学生群体特点、地域特点、个人特点,放弃教条化、形式化的理念灌输活动,改变居高临下的沟通疏导态度,以问题为导向,平等对话,选择贴合大学生生活的途径和载体,开放可观可控的学生交流平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以疏代堵,进一步提升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

对工作方式方法的改革不够深入。意识形态教育具有内容理论化、抽象化、体系化特点比较突出的特点,早期主要依靠枯燥的理论宣讲和政策灌输,其载体也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各种学习会议,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着教条化、形式化以及刚性过强、柔性不足的问题。随着媒体融合大趋势的发展,高校随之进行了工作方式方法的调整,但由于改革力度不够,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仍存在着以宏观理论宣传为主,微观实践着眼不够的问题。高校应进一步做好理论政策的解读解码工作,变遥不可及、刻板教条的枯燥理论为有血有肉、具体鲜活的生动案例,从而获得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四、切实承担全媒体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大学之要务,在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信仰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识形态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高校要切实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从“培养什么人”着手,主动转变教育观念,认清角色定位,着力发挥意识形态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大境界、大胸怀、大格局切实做好育人工作。

上好一门课,做好“教书匠”。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在进行理论宣传和价值观引导时,首先自己要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要结合时代特色和国情时政把马克思主义讲透、讲活。在重视思想性、理论性的同时兼顾亲和力、针对性,力避脱离实际的“空话”“大话”,根据不同学生特点和实际,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以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变化、新要求作为创新内容和方法的重要抓手,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之中,挖掘具有说服力、感召力的思想教育资源和鲜活案例,不断补充和丰富教学内容,切实增强意识形态工作内容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要勇于创新,积极探索使用新的方法渠道和平台,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和表现形式开展全媒体背景下的意识形态工作,让学生愿意接受、易于掌握。

学习新思想,做好“领航人”。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其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就是要在此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真学、真懂、真信,并勇于践行,才能去感染、浸润学生。言教不如身教。意识形态工作者要时刻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握好是与非、善与恶、义与利、得与失等原则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做到严于自律、知行合一,通过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成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践行者,为学生指点迷津、引领人生航向。

严守“警戒线”,做好“守护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要清醒认识到所处的全媒体时代对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变革,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动担当,坚守职业操守,时刻关注教育对象、教育形势的发展变化,深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兴平台媒体来主动开展意识形态工作,通过新颖的形式、生动的内容和鲜活的案例激发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共鸣和真心认同,从而遵从道德底线和纪律红线,自觉抵制网络泛滥的各种错误思潮。面对复杂严峻形式,意识形态工作者还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常怀忧患意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主动向网上网下的错误思想、错误言论、不当行为开战,净化网络空间,提供正确导向,教育引导学生自觉甄别和抵制不良的信息,引导舆论生态的良性发展,做师生思想守土尽责、敢于亮剑的“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