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2021-11-12 07:44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11期

■刘 宁/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

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这个根本问题;必须办好思政课,培养一代又一代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习近平同志还指出:必须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思想性、针对性、亲和力,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生活面貌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与一元化的价值观已经被打破,各种思潮在网络上风行;这又必然对大学传统的思政教育构成冲击与挑战。因此,我们应当尝试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引入协同理论,努力打开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局面。

一、协同理论的科学内涵和主要特点

(一)协同理论的科学内涵

协同理论指出:任何一个系统,在其存在的整个生命周期之中,必定处于开放状态,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因此,任何开放系统在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信息的过程中,必定会通过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在时间、空间、功能上的有序结构。协同理论以系统论、信息化、控制论、突变化为理论基础,并汲取了耗散结构论,采用统计学方法,描述各种系统运动从无序向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

(二)协同理论的主要特点

1、协同

协同,指的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可称为系统的协同效应,协同效应是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不论在自然界中,或是社会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系统。但在这些系统之间,以及在这些系统内部,均存在着协同作用。如果某个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在运动中不发生任何相互作用,则该系统必定处于混乱或无序状态。——但在客观实际中,并不存在完全混乱或绝对无序的系统。协同学研究表明:任何系统在外来能量的作用下,或外来物质的聚集态达到某种临界值时,该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必定产生协同性相互作用,继续使系统状态从无序转变为有序,产生某种稳定的结构。

2、有序度

有序度指的是描述系统有序度的参量。任何一个系统,在其从无序向有序发展演化过程中,必定产生出某种有序性系统新结构;描述这一过程的参量即为该系统的有序度。有序度是该系统的宏观参量,有序度是该系统内部各个微观子系统集体运动的产物、合作效应的表征和量度。有序度通过该系统各个部分的协同作用产生的,而它一旦形成,便成为系统的控制中心,支配各子系统的行为,决定该系统的有序结构和功能行为,控制系统的整体演化过程。

3、役使原理

在系统从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的转变过程中,会出现自组织过程。而役使原理从系统内部稳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方面描述该系统自组织的过程。役使原理指出:系统的特性常常是由许多因素联合作用生成的,但其中起支配作用的因素只有一个或极少数几个。——因此,役使原理主张抓住这一个或极少数几个起支配作用、决定系统宏观有序行为的因素。

二、协同理论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严格地说,是数十年的岁月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行的是封闭式思政教育,往往由思政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单向灌输。而大学生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生事物,这样的单向灌输型思政教育很难获取较好的效果。——而从协同理论视域出发,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路,来重新建构大学生思政教育。

(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整合大学系统内各项资源

大学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因此,在大学内的教职员工,应当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充分利用各自掌握的教学教育资料,从各方面入手,一起开始思政教育,这样可以形成整体效应,实现各种教育资源的融合,形成一个相对封闭,同时又对外开放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统。

(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必须相互协同

思想政治属于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在当今信息化社会,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内容异常丰富,不仅包括传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还包括网络生活。由此可见,大学思政教育必定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网络等各个领域(各个子系统)。因此,我们必须向这些子系统源源不断地注入“正能量”,增强它们的协同性,从而提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整体有序度。

三、协同理论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同理论的应用,不仅对教育教学方法有改进作用,同时对高校德育教育理念创新也有促进作用。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融入协同理论,并结合实际教学对协同育人工作机制进行创建与完善,从教学内容优化、德育教育机构设置与完善、协同育人新模式及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进行探索,使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质量得到不断提升。此外,高校协同育人的实现,与高校管理也存在必然关系,因此在协同理论应用中,对高校管理理念也有提升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协同理论后,高校需从载体建设、工作职责、管理机制及管理能力等方面入手,促使高校管理工作与教育工作协调发展,最终实现高校优质人才培养、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在服务大学生教育理念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协同理论的应用,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有引导作用,有利于大学生使命感、责任感的培养,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培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四、协同理论教育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

高校教育中,大学生是核心,在协同理论视域下,协同育人理念应用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需提升高校、教师及学生的思想认知,从制度体系方面对教育内容、方法、模式、途径等进行创新,多措并举,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对于高校而言,需重视协同育人理念,指出协同育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作为思想政治教师而言,应对自身工作职责、任务加以明确,同时各行政管理部门、院系也需参与其中,密切配合、协同合作,如辅导员、班主任及管理层,均需在协同育人理念下,齐心协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发展。同时在工作制度与实施方案方面,高校需在工作体系方面进行健全与完善,使教职工主体意识加强,在高校德育工作开展中能够深入运用协同理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加强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协同发展

随着不断发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与挑战,大学生作为高校教育的主题,在思想政治课程体系设置中,需结合新形势、新时代发展需求,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德育现状。课堂教学中,需教师从教育形式方面不断进行丰富,使之具有多元化特征,将互联网技术引入课堂,通过启发式、示范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晦涩、枯燥逐渐转向生动化、具体化。同时,作为高效而言,也需采取多样化的活动,对大学生道德情操进行陶冶与培养,如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堂、大学生思政教育交流会、爱心帮扶、先进事迹报告等活动,对大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规范,使其思想道德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同时将课堂教育与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通过社会实践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检验与提升,促使大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有效培养。

(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的改进

思想政治教育因关系到大学生的个人品质、道德素养等,在协同理论视域下,为提升教育效果,高校需从教育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改进,对课程内容科学设置、对教育推进不断拓宽,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不断健全与完善。在传统课堂教学基础上,还需引入更多的教育途径,如校园广播、宣传栏、网站等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方针政策等进行宣传,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从多途径、多渠道进行学习,提升其政治觉悟,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综合素质培养有促进作用。同时,在当前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新媒体也可作为教育教学的有效形式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如运用高校论坛、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等文化资源引入教学中,为学生思想政治建设提供更具时代特点的教育途径,因融媒体时代文化传播平台具有多元性,其引入也必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出更丰富、多元的教育环境。

综上所述,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的载体,在协同理论视域下,为实现高校德育教育水平、质量的提升,对教育内容不断优化、教育方式不断改进、教育途径不断拓宽,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发展需求,结合教育实践,才能使协同教育效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大化的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才能得到根本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