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帘
我出生在南通海安,老家曲塘。如果说,一个地方的小吃代表当地的生活水平与文化背景略有偏颇,那它一定能够体现当地人的饮食习惯与饮食文化。我想写的食物并非多么有名。与其说是写曲塘小吃,倒不如说是挖掘出沉淀在记忆里能够氤氲出丝丝温暖的味道,讲的是煎煮炖熬,说的也是人生况味。
虾糍儿,我不敢断定这三字是否正确,但它绝对是我记忆中最诱惑的美食。油锅里热油滋滋作响,师傅舀一勺发酵后的面粉,那面粉看似稀薄,但随着师傅的勺子在锅面转一圈后均匀下落,在油锅里恰到好处地形成不那么标准的圆。令人叫绝的是,虾糍儿的中心部位均留有铜钱大的小洞。等到它们两边翻转、开始变成金黄色时,就可以出锅了。此时,围着摊位的人们会按交钱顺序从头顶扯下一根晒干的稻草,买几只,串几只。师傅来不及的时候便自己动手,大家似乎早已形成某种默契,没有人抱怨。红红的灶炉前,映着无数张敦厚淳朴的脸,聚来散去,不过为了这一口酥脆油香。至于虾糍儿里为何从来看不到虾,大家并不介意,问了反而奇怪,仿佛你不是本地人,才如此唐突。
龙虎斗是曲塘人对曲塘烧饼的另一种称谓,不知其他地方有没有这种咸甜兼并的做法。记忆中,我常去买的烧饼摊位临近柒湾巷,需穿过大路,又拐过小巷才能抵达。如果时间不紧,人们通常会自备猪油与白糖过去加工,若有熬过的油渣,更为上乘。烧饼是传统的制作,壁炉锅贴。炉底的火烧得很旺,偶尔会蹿过炉面,吓得围观的人“嗖”的一下散开。师傅倒是冷静,手上沾点凉水,将撒好芝麻的半成品迅速贴到炉壁上,看到有些松动着的,再用手按按。他似乎不怕火烫,也不担心会烧着自己,上下挥舞间,炉壁很快贴满。四周的顾客眼巴巴等着,偶尔闲聊一两句。
三鲜汤大概算不得曲塘的专利。曲塘人也有称之为“神仙汤”,方言读起来并无太多差异,我姑且当作“三鲜汤”。我之所以认定它的名称,也是因为其做法的原料不过有三:葱花、酱油、味精。将它们均匀适量投入汤盆中,再辅以开水即可。没错,就是这么简单。童年的记忆实在过于清晰,奶奶总是拿出高脚青花瓷大碗,冲好端给我,并嘱咐趁热喝。
这样的汤水自然毫无营养价值可言,但在我贫瘠的童年里,并不亚于如今任何一碗食材众多讲究的羹汤。我自然知道,这实在算不上什么有名小吃,也并非什么曲塘特色。我写下这段,若能够掀起一些人沉睡了多年的记忆,也未尝不是一种慰藉。一碗记忆中的三鲜汤,治愈了童年的胃,也让我在面对饕餮之宴的今天,倍加怀念当年的简单与纯粹。
这些寻常的食物未必能登大雅之堂,却令人回味,就像爱情里我们习以为常的温暖才是最动人的告白。仿佛也以此告诉我们,少些奢望,怜取眼前,日日才是好日。而味蕾告诉我:我的根基在曲塘,我对那片土地的热爱,自始至终未曾少却一丝一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