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时期,有位大才子陆机,曾作《泰山吟》: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峻极周以远,层云郁冥冥。梁父亦有馆,蒿里亦有亭。幽岑延万鬼,神房集百灵。长吟泰山侧,慷慨激楚声。
这是一首乐府挽歌,且不说诗人为谁送别,只说诗中提到的两个地方——“梁父(山)”和“蒿里(山)”,是地府的入口,万鬼的馆舍,和帝王禅地的所在。但是,还有两个地方也与此有关,他们是一个辈分,或者说是兄弟姊妹,那就是“亭亭山”“云云山”,兀自蹲守在汶水之阳,恰似鲁国的“齐烟九点”,散落点缀在泰山周边、徂汶之间。
不要说外地人,就是泰安本地人,如果不了解点泰山文化,也不知道这几座小山在哪里,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梁父(山)”和“蒿里(山)”,我去过几次,但是“亭亭山”和“云云山”却一直没有实地看过,心中颇有些遗憾。
《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太史公援引管夷吾的话,说据他所知,在齐桓公之前,在“梁父(山)”禅地的有七十二家,在“云云(山)”禅地的有无怀氏、虙羲、神农、炎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商汤,在“亭亭(山)”禅地的是黄帝,在会稽山禅地的是夏禹,在“社首山(即蒿里山)”禅地的是周成王。
由此可见,“云云(山)”“亭亭(山)”与“梁父(山)”“蒿里(山)”一样,是古代帝王封禅泰山时禅地之所在。也许是禅地之所太多、又较为分散的缘故,所以人们印象不深,容易路过和错过。
带着任务,国庆假期,专门抽出一天时间,在几位好友指引下,拜访这在泰山封禅史上有名的“云云(山)”“亭亭(山)”。
从泰安城内岱庙出发,出城南去20余公里,在汶河北岸不远,岱岳区大汶口镇马家大吴村北,有一座小山。从手机地图上搜不到“云云山”“亭亭山”,只能搜到“云亭山”。孔子后人孔祯渲在《泰山纪胜》中说:“云云亭亭,两山颉立,逶折一径”。原来是一条狭长而深邃的山谷,将云亭山山体分割成东西两个山包,西侧山包就是“亭亭山”,归马家大吴村管,东侧山包就是“云云山”,归东大吴村管理。两山顶部平坦,呈丘状平台。古时许多帝王封禅,首先在泰山正南方的云亭山这一平地隆起的小山上设坛祭地,然后起驾登临泰山封天,完成封禅大礼。《史记》等古籍上记载的“云云(山)”“亭亭(山)”两山,其实是一座山上两个山包,黄帝是在西侧的山包上禅地,而神农、炎帝等几位帝王是在东侧的山包上禅地。地图上标记云亭山海拔141.5米,考虑到泰安地区平均海拔100米左右这一情况,站在山下,目测此山也就五六十米高。说是“山”,其实更像是土丘,周围长满了速生杨,荆棘遍野,完全的把她的风采给遮挡住了,想不出这么多帝王怎么就看上了她们俩?
带着这个问题,我沿着石子路往上走。走着走着,突然发现路边的石块多呈金黄色,有点像黄蜡石、“狗头金”的颜色,而四处散落的碎片状的小石头,多是紫红色,还有的土层呈白色、青色和黑色。我的天啊,这不就是“五色土”吗?
“五”在中华传统文化里,是个重要的神秘数字,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五行”学说,如地之五方,天之五时,人之五官,食之五味,乐之五音等等,一一对应,逐渐形成了“五行配五”的系统观念。“五行”体现了古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因而“五”代表的是全部,涵盖着整体。而“土”也有特别的意义。我国国土因含有白、黑、青、红、黄五种颜色,而被称为“五色土”。北京社稷坛中,就藏有全国各地进贡而来的五种颜色的土壤,以表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但是在一个地方,五种颜色的土壤同时存在就不可思议了。怪不得古代帝王们选择在这里封禅。
“五色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数千年来被赋予无限美好的寓意,这在《山海经》《禹贡》《周礼》《史记》《唐书》等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多用于诸侯建国立社、帝王封禅等重大仪式。从风水上来说,“堪舆风水,五色土之地,人多富寿。”常说的“五色土”“五色佳备”,就是指穴土有上述五种颜色的土。从保存尸体的角度说,五色土当中,以红土、黄土最好,云亭山上,到处都是黄色的、红色的石头和土壤,怪不得放眼望去,此山上除了速生杨和荆棘多,就是坟头多。我没有仔细去看,自我分析这些坟头绝大多数应是周围村民的,不知道有没有外地的。为了祭祀亲人魂魄,在这些禅地的“地府”门口树碑祭祀的现象,在蒿里山较为常见。
很快,我就到了山顶,说是山顶,其实就是一个大大的平层,也是荆棘遍地,荒草没脚,无处插足。我第一眼就看到了位于山顶平台之上的禅地台,就像是一个高庄馒头摆在盘子中央,祭祀苍天,台上几棵茶碗粗的酸枣树,就像是一位落魄的老人头上稀疏的头发,随风飘散。
同行好友踩在遍地杂草上,拨开荆棘,急切地向登封台逶迤穿去。我并不着急,感觉一着急就显得冒失,一冒失就亵渎了神灵。古人认为,这云亭山正对着泰山南天门,与岱庙是三点一条线。站在平顶,我抬头向北望去,寻找先民顶礼膜拜的泰山,可又是速生杨遮挡住了视线,根本看不到。想象一下,作为一个祭坛,兀自屹立在这汶河之滨的大平原上,古代帝王们怎么能允许山上荒草疯长、荆棘丛生,看不到神山呢?向南看去,我释然了许多,南侧下面是一层层平地,平地之上隐约看到寺庙房柱的石座,据说在民国时期,这里还有碧霞元君庙等古建筑。也正是因此,没有速生杨的遮挡,才得以将汶河、徂徕收入眼中,一马平川,一览无余。我还能看到横亘在汶河之上的明石桥,上云亭山之前,我专门到石桥上走了走,桥的中间有一堆巨石,巨石南侧是鲁国,北侧属于齐国。本地人很自豪地说,“双脚踏齐鲁,一眼望七桥”,原来除了明石桥,目前与它平行的还有六座桥,可见这大汶口乃南北要冲、必经之路。此前在山下看云亭山,觉得她并不高大,站在山顶看汶河,方显出她的伟岸。有人赞曰,云亭山北阻泰山,南临汶水,介齐鲁之间,为中枢之地,咽喉要冲,兵家必争之地。山东形胜,莫若泰山,泰山之形胜,莫若于此。
“快来看啊,这禅地台上有古建筑遗迹——”好友早已到达封禅地台,老远就喊我,我也顾不上步履踉跄,踩着荆棘杂草快速地赶过去。
从地面遗存情况看,整个祭台遗址破坏较严重。现存的这个馒头状台子直径约十米,高约七八米。最下层为方形整块巨石,巨石四周有人工打钎痕迹,高两三米,其上可见文化层,文化层中所含文化遗物呈商周时期特征。在上层现存一建筑遗址,从石料和砖形看,呈明清特征。土丘周围散落着大量的陶片,呈汉代特征。这些发现与史书记载不谋而合。
听好友讲,小时候山上经常能捡到散落的陶器瓦片,后来才知道那可是古董啊!现在上山,依然可以发现古时候的石碑,石路、石桥和水渠上,还能找到一些碑刻的残片。登上平顶,地上的石块和岩石的断层,呈现出来的也是古老的地貌。好友还谈到,大汶口镇的文化遗迹甚多,但几乎都荒芜了,汶河边还有个乾隆行宫,也快找不到地方了,这些文化遗迹任凭岁月的遗忘与长河的侵蚀,逐渐湮没在人来人往的“口袋”中。
好友弯着腰在脚下找寻着什么,我拍了几张禅地台的照片,将周围的环境录了录像,取些资料,就往平台四周转悠。好友喊道,“来一趟你也不看看有没有文物可找,或者找个远古石刀、石斧什么的,到处瞎转悠什么?”我没有理他,当时心里在琢磨,这个平顶有8000余平米,不可能只有封禅台这一处遗迹,应该还有庙宇之类的建筑。当年明清才子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逃避世俗、出家修行的位置在哪里呢?
相传明末清初,江南才子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相爱,但是阻碍甚大,难以牵手,于是李香君来到云亭山出家,在东侧的“云云山”修行;侯方域闻讯后,追寻而来,在西侧的“亭亭山”剃度,两人的心,终于在佛国相聚相守。许多专家认为孔尚任《桃花扇》的原型就出于云亭山。孔尚任,孔子的六十四世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自称“云亭山”人。在云亭山北边的满庄镇上泉村现存孔尚任碑,当地人说孔尚任曾在此寓居著书,其代表作《桃花扇》更是家喻户晓,据传就诞生于此。书中人物原型侯方域和李香君曾在云亭山出家,这就更加印证了这部作品的真实性。
原来这云亭山不仅是个禅地祈福的信仰之山,还是个刻有爱恨情仇故事的爱情之山。
“走了,走了,你们几个不要找了,找到了文物也不能带走,必须上交”,我喊他们几个。“好了,好了,不找了,走,走”,好友直起身,拍了拍手,往来时的方向走。
这云亭山,更是座英雄山。
西侧的“亭亭山”属于马家大吴村,东侧的“云云山”属于东大吴村。“上将刘振华就是东大吴村出去的。”好友介绍道,刘振华原名刘培一,全面抗战爆发后,面对破碎的家园,他与四个同学一起来到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也就是打响山东抗日第一枪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的那支部队)当兵,誓死抗日,保家卫国。为防止暴露身份、家人受到报复,也是为了表达打日寇、救中国的决心,他们五人统一改了名字,名字取自“振兴中华民国”六个字,其中他改名为“刘振华”。后来他在北京军区政委、上将职上退休。2015年,习近平主席亲自为他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2018年去世。对他的情况这么熟悉,得益于我前些年专门查阅过他的事迹。
“那山下的无名烈士纪念碑林呢?怎么没看到介绍,都是埋得什么时候的烈士,打什么仗时牺牲的?”我问好友。“我们也不很确切,有的说是1938年打日本鬼子时牺牲的起义军战士,也有的说是1946年解放泰安时牺牲的新四军,据说还是样板戏中‘沙家浜’的那支队伍。”好友答道。
走下山来,回望云亭山,“亭亭山”与“云云山”已合二为一。亿万年来,她们相偎相依,濯足汤汤汶水,笑看云卷云舒,恭迎帝王将相,经历枪林弹雨,如今虽然破败,但据说像云亭山这样的系列古迹现状,已通过媒体问政,日渐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似乎将等来一次凤凰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