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杨 柳
记得第一次与对联产生交集,还是在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那是一次语文课堂上,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周老师讲了一副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对这种有独特韵味的文字形式,我莫名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学着这种句式也写了一副“打油”对联:
桃花荷花牡丹花花花斗艳;
铅笔钢笔圆珠笔笔笔生辉。
老师当场表扬我说,有点儿意思。
后来深入学习对联之后,才明白当年的自己是多么的浅显无知。但也正是因为那一次的鼓励,使得我后来有了更深的兴趣去更多地了解和学习这一传统文化。
小时候的农村老家,家家户户都贴春联。那时候的春联不像现在都是流水线印刷出来的,而是手写出来的。有一次妈妈带我去集市上买春联,一位老师傅的春联摊前挤满了人,我也充满好奇地挤进去。妈妈跟那个老师傅说想要定制两副春联,老者说过两天来拿吧,写不过来呀。然后就拿出一本红皮的《春联集锦》,让妈妈选好内容。
两天之后,我们来到老者家里,看到家门口的空场地上铺满了各种写好待墨干的春联。门口放着一张八仙桌,一角放着一摞已经叠好的春联。老者的爱人在一旁帮忙裁纸、折格。我就跑到老师傅那看着他如何运笔在纸上书写春联。这位乡村“书法家”很特别,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使用的书写春联的笔不是我们常见的那种毛笔,而是一种类似于小刷子的笔,后来我才知道那种笔叫排笔,比较适合写隶书字体。老师傅写春联很投入,一横一竖一点一转折一弯钩之间的那种运笔的韵味,至今每每想起都令人着迷。
后来上初中,家里每年的春联都是当时班主任赠送的。在老师和妈妈的商议下,我跟着龙老师系统学习了一段时间的书法及对联知识。也就是在那一次的短暂学习中,我才了解到了制作、裁剪书写用纸的一些常识和技法,掌握了如何依据纸张的折痕来规划书写汉字大小的方法。后来,便开始自己书写春联了。现在遇到村里红白喜事的时候,我也会帮忙写写对联。喜联,挽联,寿联,春联等都尝试过。
最兴奋的,莫过于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参加湖北省图书馆和湖北省楹联学会联合主办的“书香战疫”楹联征集活动,我获得优秀奖。这份鼓励虽小,却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对联创作的喜爱和热情。也正是在这次征集活动中,有幸结识了湖北省楹联学会的专家学者,结识了进一步学习对联文化的良师益友。
回忆这些年来与对联之间的点点滴滴,我觉得对联之于我,已不仅是一份喜好,更多的是构成了自我成长的一部分。有艰辛,更有快乐。我想对联与我必定会长相依,不分手,一直走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