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凡 蔡青
(广西科技大学人文艺术与设计学院,广西柳州 545006)
中国自2004 年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不断完善立法工作,从法律方面给予非物质文化法律保护。其次,文化、旅游等相关部门在加大传统工艺振兴力度,不断通过政策支持,提高非遗产品的可持续性发展,推动实现创造性转化,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对GDP 的贡献不断提升。通过以上陈述,可以得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是顺应大势所趋。
当下科技的加持让各项产业在当今焕发新活力,但非遗行业仍存在产品设备陈旧、与时代的连接性弱、无法实现大批量生产等不足。这就意味着与互联网、物联网和AI 等现代科技的融合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绕不开的发展路线。
当代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过往文化追根溯源的探究,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营养,滋养当代文化,成为当代文化不断前进发展的灵感和动力。大力发展非遗文化,是丰富当代文化多样、让传统文化不断与时代接轨、创造新活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非遗苗族剪纸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文明多样性和苗族祖先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智慧。加强对非遗苗族剪纸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对内有助于苗族部落自身文明的发展进步;激发非遗保护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对非遗产业的发展能够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深化中国文化形象。
2.1.1 政治职能
不断完善《中华人民共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做到有法可依;保证法律的落实和实施,做到有法必依;明确对违法行为的界定,公正执法,做到执法必严;加强违法行为的惩戒,做到违法必纠。同时,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产品知识产权保护规章制度,使创作者的产品得到合法的保护和充分的尊重。
2.1.2 经济职能
国家财政部门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非遗产业的财政预算和资金投入,并做到精准化投放;建立合理的市场体制机制,使苗族剪纸融入当代艺术文化生活,推动内需。市级政府应立足本地区产业经济结构,通过资源整合,使非遗苗族剪纸的发展在地区产业链的设计、生产、宣传、人员配置等方面都能实现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苗族剪纸所在地村镇政府扩充人力资源建设专门的非遗保护部门,通过摸排掌握详细的非遗现状;明确乡镇发展目标,不拘泥于单一的农耕经济,促进“产”“人”“文”“村”协同发展。
2.1.3 文化职能
要借鉴国际环境中“社会调解型”的文化模式,以文化代理机构为中介,调解政府与各文化个体之间的关系,形成精简、专业、高效的职能架构;建立文化赞助体系,倡导社会各界对非遗苗族剪纸的赞助;以“非赢利免税”和加大政府补助机制激发非遗苗族剪纸从业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人事管理方面,聘用相关专家补充政府非遗保护机构,为苗族非遗剪纸的传承与保护提出更合理科学可行的建议。在自身的优化中,首先要做好关于传承和发展非遗苗族剪纸的文化战略规划,对非遗苗族剪纸的文化建设和对应的产品消费起到引导作用。也要加紧制定相应的文化发展政策,为非遗苗族剪纸行业的可持续、稳健发展指明方向。其次,借鉴《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的建议,完善对非遗苗族剪纸协会的建设,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2.1.4 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主要是提升教育水准和优化平台建设。双向的教育模式体现在:首先,让非遗苗族剪纸走向校园。开设非遗苗族剪纸课堂;高校深化对非遗苗族剪纸的研究;以及通过法律完善、社会宣传、高校教育三个方面增强保护非遗苗族剪纸意识。其次,保护与发展离不开现代媒体平台的传播,以融媒体为媒介,将广播、互联网等现代科技为窗口,让非遗苗族剪纸成就走出大山,走向世界,让世界流行因素走进苗乡,碰撞融合。
打破行业界限,通力合作,走联合建设之路,有各地区博物馆牵头,联合高校、文旅、文化馆、图书馆等各大优势资源,扩宽搜集渠道,丰富取材形式,注重一手资料的搜集与转化,通过制定统一的国内使用标准,规范非遗苗族剪纸信息库建设,同时加强监督机制,保证数据系统的可靠性。
政治、经济、文化是社会生活最基本的三个领域,经济是发展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政绩和经济的反应,非遗苗族剪纸作为一种文化,其发展必然不是孤立的,要从整个苗乡的政治、经济环境入手,用政策优化环境,以经济增加推力,以文化带动发展,三者合一,实现苗乡的发展、非遗苗族剪纸的传承与创新。
2.2.1 政治上提高重视度
政府要注重对苗乡非遗苗族剪纸的梳理细化和整合,建立地区苗族剪纸数据库,实现各地区之间苗族剪纸纹样、文化、技艺的相互交流,促进苗族剪纸的创新性发展和传承性保护。苗族主要分布较广,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下行成了不同的剪纸图案,例如施洞型剪纸的构图多为中心对称式、左右式、整体式、花边式、米字式,而台拱型剪纸的主要为龙型、花鸟型、环形、桃型、蝶蝠型,它们虽然构图形式不同,但是纹样特征相通,在苗族剪纸的保护中,可以求同存异,通过共同构建价值平台加强邻省协作。
2.2.2 加强经济帮扶促进产业化发展
对国家基金做到“专项专用、合理使用”,扩大对学校、非遗苗族剪纸博物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切实发挥好政府补贴对于非遗文化的保护作用。同时,充分挖掘非遗本地资源,形成非遗资源群落,将“非遗与旅游”捆绑,发展乡村旅游,将非遗苗族剪纸作为一种特色产品重点打造,拉动当地旅游消费,促进地区经济和非遗文创产业的良性发展。
产业化是非遗与现代接轨的必经之路,实现非遗苗族剪纸的产业化既要“引进来”,将外地成熟产业与非遗苗族剪纸融合,带动苗族剪纸发展;又要“走出去”推动本地自主品牌的建设,通过文化衍生品将非遗苗族剪纸的艺术美与人性美带出苗乡。
2.2.3 建设文化生态圈
文化生态圈的建设一方面要增强保护意识和提高社会地位两方面。外部增强非遗保护意识宣传的同时内部加强人才建设,让身在苗乡的人了解自身文化的独特性能激发创作活力。要想使苗族剪纸非遗传承人年轻态地方政府一方面要注意对潜在非遗传承人的挖掘和综合培养,同时也要为其提供技术与经济的双向支持,真正实现使非遗助力生活。文化生态圈的建设离不开对外交流,通过建立数据库、研习所等现代化平台促进知识互联。
时代语境与文创产业具有极大的影响。互联网与数字经济营造了时代氛围,设计者要充分利用时代红利,通过利用数字技术,优化非遗苗族剪纸衍生品的设计、生产、消费制造链,以苗族剪纸的特点为内核,形成传统手工业与现代设计业、旅游业、服务业和各类企业的产业融合。
消费者的购买力是检验非遗苗族剪纸从手工业商品到制造业产品的重要检验环节,作为消费者,我们也要有所行动,首先要通过参加非遗研习班、非遗讲座、非遗课堂等活动丰富自己对非遗苗族剪纸的认识;切身走进苗乡增加与非遗苗族剪纸的互动;参观非遗苗族剪纸博物馆、展览、阅读相关书籍提升非遗提高审美和文化素养;通过与自身专业、爱好、社会资源相结合主动投身非遗保护工作;此外还应尊重非遗苗族剪纸文创产品知识产权在正规渠道购买正版产品。
总之,苗族剪纸作为一个重要的非遗项目,是以整体生态的形式呈现的,对其在当代语境下的保护与传承,发展与创新也应当是立体全面的。要想真正实现活态化发展就要从研究背景入手,切合当代时代语境,围绕政府、非遗所在地、文化产业参与者、消费者四个维度对非遗苗族剪纸的活态化发展进行了逐步探索,以全领域、深层次、多角度为核心,既要政府四个职能整体配合增加外部驱动力;又要苗乡自身逐步实现产业化、可持续化发展提高内部驱动力;还要从创作者、消费者两个源头出发,在创新的同时保护,在保护中不忘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