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政教育为核心的育人模式研究与探索

2021-11-12 02:52张水旺汪春胜

张水旺,汪春胜

(安徽工业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2)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要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堂,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当下,新时代思政工作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建设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贯通”格局,这要求从认识层面上更新观念、转变思维、形成自觉育人的意识,需要学校全体工作人员携手同心,在新的人才培养要求下,因势而谋、顺势而为。然而在实践中,固有思维惯性不易清除的现实,严重制约着科学合理育人格局和体系的形成,成为以思政教育为核心的育人模式需要突破的瓶颈之一。

一、以思政教育为核心的育人模式面临的挑战

思政教育要“检查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以真理引导青年学生,以真心滋润青年学生。目前,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资团队建设难

人才培养需要强有力、多方协同的师资团队,不仅包括专业授课教师,还包括学生工作队伍、专业指导教师等,建设一个多方协同的师资团队,仍然存在一定难度。

(二)课程思政改革难

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是课程思政,而课程思政的难点在于要让全部课程都成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把根本性举措、全方位行动、持续性推进三者相结合,同时结合学校的自身特点,从政治认同和国家意识、品德修养和人格养成、学术志向和专业伦理三个层面进行价值引领。当前,大部分专业课教师都是以教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面对课程思政要求的时候,专业教师缺乏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经验,在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存在思政理论基础薄弱、思政课授课经验缺乏等问题,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知识体系的脱节,导致在课程思政进程中,出现“形式化凑课”、“因思政设无关专题”等现象,思政教育呈现出碎片化的现象,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三)课程体系搭建难

培养体系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的搭建,课程体系是学生接受思政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的主要来源,搭建符合要求的课程体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人才应该具备 “宽口径”的知识,同时在“宽口径”知识中要融入思政教育。长期以来,人才培养目标设置都归于各个学院,而现实中的人才培养过程面临的是多学科融合,要在所搭建的培养体系中要求所有课程都融入思政,与传统院系的设置产生矛盾,这使得课程体系的构建难上加难。

(四)创新创业融合难

受传统的思维方式影响,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尤其在直觉、逻辑、联想、发散、逆向等思维能力方面显得非常稚嫩;另外,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普遍不强,虽然素质教育已开展多年,但在教育实践中可以发现,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十分深远,严重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务必要消除传统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引导学生主动吸收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从意识、品德、人格、伦理等方面武装自己,但在实际的融合过程中,往往出现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而忽视思维、心态等方面教育引导,不利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均衡发展。

二、以思政教育为核心的育人模式创新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建设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的需要,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等,深化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素质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结合“思政融通”思路,考虑“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双焦点格局,以及社会认知论的落实,从人才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团队建设、课程考核、创新创业教育等五个方面,建立以思政教育为核心的育人模式。

(一)人才定位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应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专业技能和思想政治为本位,培养精通技术、了解市场前沿和适应企业发展的“懂理论、强实践、高觉悟、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技能和思政好比人才的两只手,要坚定不移地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为培养宗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体系建设

在线学习、网络教学等方式冲击并逐渐改变着传统的课堂教学,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应该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需要综合考虑网络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线上线下教育资源的相互补充,让学生不能仅停留在表层学习和浅层学习,更要培养大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因此,以思政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构建,应该在尊重教学规律、专业规律、课程规律的前提下,以育人新理念、新思维、新方式,推进课程、课堂教育教学改革,使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革创新使命感等有机融合,从而突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指向。不断推进“大思政”格局下的课程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专业课程体系与思政教育同向而行,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形成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思维方式和改革思想,转化为现实行动并取得育人实效。

(三)师资团队建设

将学生培养成思想政治觉悟高、业务素质能力强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更应该具备适应性专长,而非常规性专长。《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要实施师资队伍优化行动和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建设行动。

1.培养优秀的辅导员。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和管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学生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政治思想的领路人、成长成才的助力者、健康安全的保护者。

2.注重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培养。激发专业课教师结合课程内容的特点,深度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找到专业课程与社会现实、学生思想动态的契合点。

3.健全本科生导师制。让符合条件的教师帮助学生制定更具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学生生涯规划,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导师不是代替学生做学业规划,而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存在的问题,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兴趣确定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并制定计划去实现发展目标,教育学生在实施计划过程中,不断调适、反省,提高自己的执行力。

(四)课程考核形式创新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对教学的过程管理,规范本科课程过程性考核要求,建立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的学生平时学习考核评定制度,融合思想政治表现,给定平时成绩。

(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为学生创新创业搭建有形的服务平台,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实践氛围,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同时以创新创业培育训练营的形式,使学生的项目有孵化空间,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相结合,促使学生自觉形成创新创业意识。为了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采用企业师资、专业师资、双创辅导员“三位一体”的师资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三、保障措施

以思政教育为核心的育人模式的开展,既要建设和完善育人体系,也要培育和营造育人体系建设的外在氛围,提供保障措施。

(一)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由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的性质和功能所决定的,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政治保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由谁来领导、主要任务是做什么,这是推进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在根本上决定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方向,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拥护党的领导,坚定“四个自信”,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二)构建校企协同育人体系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要求,迎接新科技、产业革命的挑战,聚焦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搭建校企协同育人体系。邀请兄弟院校同行专家、企业高管、校友等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科学,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邀请企业高管参与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实验室建设水平。不断加强校外产学研基地建设,形成校企互动、稳定、长效的育人机制。通过聘请校外指导教师指导实践教学,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培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三)构建校、院、系、社会四级监控体系

学校层面,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相关制度,聘请校级督导专家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校、院两级督导专家听课等方式制度,校、院、系领导听课制度。学院层面,严格执行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细化相关制度实施细则,聘请学院督导专家加强学院日常教学管理,结合学期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定期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了解教学情况,及时处理存在问题,确保教学过程的规范、有序。系室层面,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相互听课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配合学院加强日常教学管理。社会层面,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质量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以持续改进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