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多元思考

2021-11-12 02:36:05冯虹
海外文摘·艺术 2021年13期

冯虹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大以及互联网到来的大量信息, 当今大学生开阔了视野的同时也受到了思想意识的冲击。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高校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责任和挑战。高职英语作为高职教育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授课面广,惠及到所有的在校大学生,英语教师应以此为优势,充分挖掘教学材料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实现全员、全过程的思政融合教学,使英语教育和思政教育形成协同效应。

1 思政课程和英语课程思政协同教育的必要性

1.1 思政课在高校现状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教师的责任和担当,他们有深厚的理论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思政课程毕竟是“上层建筑”,对于文化基础和理论知识较为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讲,真正理解并接受思政理论教育有一定难度。首先,学生主观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排斥和抵触情绪,觉得思政课就是说教课,思政教师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大学思政课程基本是百人大课,教师很难做到了解每一位同学的学习以及思想状况,实际上,把教育学生的思想工作完全重压在思政教师身上是不现实的,也很难实现。

1.2 高职英语与课程思政融合的优势

全国高职学校有1400余所,在校高职生超过千万名学生,而高职英语课程是高校的必修基础课,课时长,惠及全校高职生,英语课程属性具有语言工具性和素养人文性,英语教学既要教授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等人文素养。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内容也发生了较好的变化,思政的指向性和实效性在不断加强,课文涉及本土文化、历史、社会等具有价值指引的题材逐步在加大,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国际视野等全面发展。最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是一种教学理念,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这种理念是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

2 课程思政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问题

2.1 高职英语教师的思政理念和人文素养有待提升

课程思政育人理念还未真正贯彻到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学仍然只注重提升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上,英语课堂还未能将思政元素科学地、合适地、系统地融合到语言教学中去。英语教师本身“课程思政”意识观念不强,思政教育理念欠缺。课堂教学偏重于语言知识的讲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教学存在一定的功利心,把重心放在学生的语言测试、考证考级、技能比赛等方面。忽略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其次是英语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欠缺,政治理论知识匮乏,不关心政治、不重视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无法正确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没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作为支柱,无法将英语课程思政落实到课堂主渠道。

2.2 高职英语教材落后于新时代

高职英语教材还是沿用传统结构模式,把重心放在学生的基础能力上,一味重视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知识的传授。教材内容基本出自西方国家作者,虽然编写教材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编,但文章依然显性或隐性流露出西方的人生观、价值观。在高职英语教材中具有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题材很难找到,因此,教材内容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比如高职国际进阶英语(2)中课文“the pros and cons of an assembly line”,课文重点讲述流水线工作给工人带来的不利影响,无形中就让学生在选择这类工作时有了避讳。

2.3 评估机制缺乏思政评价内容

很多高职院校英语课程的评估机制仍然停留在最基本的笔试和口试层面,除此之外的评价主要是考察学生出勤率和上课的态度是否积极,几乎没有涉及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方面的评价,口笔试也很少涉及思政元素的考核,一直沿用或套用传统的考试模式和考试题型。

2.4 学校学院层面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不够系统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成效不仅仅取决于教师个人的教学,更需要健全的管理机制和教育机制做保障。目前英语课程思政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的教育体系,思政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师资建设、激励机制等尚未形成系统管理。

3 将课程思政融合高职英语课程的几点思考

3.1 师资培训和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责任”。因此,高校教师在指导和教育学生之前,应先接受培训,只有自己先理解先进思想并身体力行,才能成为一个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才能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要将课程思政教师的培训和建设常态化,科学系统制定课程教师的培训内容和培训目标,充分利用寒暑假,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政学习培训,可以邀请本校思政教师及时将党的新方针新政策传授给课程教师,也可以邀请校外课程思政名家名师来学校做讲座做报告,开阔课程思政教师视野,陶冶英语教师思政情操,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融合教学能力。同时,英语课程思政教师可以通过精品课和示范课相互探讨学习,如何能从教材中识别思政元素,如何将教材提炼出来的思政内容与学生身边的生活相结合,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总之,英语课堂是中西文化和意识形态交锋的阵地,英语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中华文化修养、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才能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正确的思想意识。

3.2 科学开发有思政内容的高职英语教材

前面分析了高职英语教材多出自西方国家作者之手,难免渗透出西方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如果学生不能客观分析和比较,无疑会造成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和追捧。学校可以鼓励英语教师结合新时代特色编写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内涵的高职英语课程教材,在部门领导的带领和监督下,组织英语教师进行思政理论学习,集思广益,自行编写并汇集能体现中国文化和反映中国当代国家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英语文章。这样的教材能使教师有的放矢地将英语教学和思政教育融合一起,在提高学生英语基础和应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增强其民族使命感。

3.3 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润物细无声

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做到“无缝对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英语课程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应把英语基础能力教育和德育教育放在同等位置,在此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才能把思政教育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充分发掘教材与思政相关的元素,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启发学生进行思政思考。比如教师在讲授高职国际进阶英语(2)课文“Steve Jobs-the Apple tech titan”时,可以设置一些思政问题给学生思考、谈论,“From the second paragraph, what impressed you the most or touched you the most?Why?”,“Why do you think Steve Jobs and Stephen Wozniak can become good friends?”等,从这些问题中鼓励学生做一名有勇气的逐梦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这种不显山不露水的思政与英语学习的融合让学生能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想教育,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英语教学中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例子有很多,需要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思考,认真挖掘。高职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不能代替思政课的核心地位,更应该注意隐性教育,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4 结语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明确了“大思政”的格局,育人是每一门课程的责任,任何一门课程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作为中西文化和意识形态交锋阵地的英语课程,高校英语部门应从教师培养、教材选择、课堂教学以及评价机制等多元角度进行思考,把英语能力培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培养新时代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