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英语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2021-11-12 02:36:05胡浩文
海外文摘·艺术 2021年13期

胡浩文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江苏无锡 214000)

1 隐喻的概念

隐喻又称为暗喻或内涵意义,是比喻的一种。隐喻把要说的事物比喻成另一种事物,旨在更形象、更深刻地说明事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人们对隐喻的研究最初主要是从修辞学的角度出发。这种研究将隐喻视为一种修辞现象,是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这种研究的范围只是限于词汇层面。这类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亚里士多德的“比较说”(comparison view)和昆提良的“取代说”(substitution view)。“比较说”认为隐喻是两个事物相似性的比较,或者说是明喻的缩略方式。这种观点符合人们的直觉,当说“A是B”时,往往认为那就是把A比作B。“取代说”认为隐喻就是用一个表达式去取代某个意义相等的、仅取其字面意义的表达式。两观点的缺陷都在于过于模糊。

2 新闻英语的隐喻力及翻译时的影响因素

2.1 新闻英语的隐喻能力

新闻英语是一个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媒介和平台。新闻英语中使用高度赞赏的比喻,这是澄清的一种手段,使语言更容易理解,也更生动的方式来表达情绪或引发想象力和捕捉读者的注意。而隐喻是新闻英语中表达情绪和捕捉注意力的手段,它能使新闻文本更加生动形象,而且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暗含意图和思想,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新闻英语的翻译难度,对于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来说,要读懂其中的含义有时也颇费周折。

新闻英语中的隐喻其实是以一种极其生动的方式将已知知识转嫁到未知知识。通过隐喻这样的方式,我们有可能学习到以前一无所知的新知识。在翻译目的语时,隐喻往往也成为译者理解的一大障碍,如在金融领域就有很多隐喻的说法:money is liquid(钱是液体),cash flow(现金流动),the funds have dried up(资金干枯),a capital reservoir(资金库)等。我们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些隐喻,才能理解该隐喻背后的思维方式。因此,具有良好的隐喻能力,是做好新闻英语翻译的保证。隐喻能力有四个方面:(1)运用隐喻的创造性,即创造新隐喻的能力;(2)隐喻理解能力是指能够理解一个隐喻的多重含义;(3)理解新隐喻的能力是指正确理解“独创性”隐喻的能力;(4)理解隐喻的速度是指容易、准确、及时理解隐喻的能力。

2.2 影响隐喻翻译的重要因素

隐喻是新闻英语中创造力和艺术性的结合体,它能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态度展现给读者,通过它强大的语言艺术使读者对新闻文本有了进一步思考。它可以是修辞学,让人们见多识广,可以使自己的论点更有说服力,包括新闻作者惊人的想象力,深刻的文化链接符号和微妙的情感启示。因此,新闻英语中运用隐喻是困难的,首先体现在隐喻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其次体现在思维方式上。这就必须考虑到隐喻翻译的影响。

认知语言认为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是一种依赖于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概念工具。文化对隐喻有很大的影响。有些隐喻是由人类文化的相似性引起的,而还有一些隐喻是针对特定国家的文化背景自然而生的。在翻译时应特别注意,否则会增加文化差异,产生文化不适。译者必须注意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这不仅能传递准确的信息,还能避免文化冲突。

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一种文化中的符号在目标语中并不存在,一些特殊的对象或事件在目的语文化中也没有相应的参照对象。在翻译这些隐喻时,译者应灵活对待,不得已时可放弃隐喻的表达,将其翻译为非隐喻的表达。

3 新闻英语中的隐翻译策略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对隐喻的翻译提出如下定义:任何比喻的表达式,可以转移成意义上的表达式,形成一个抽象的化身,或者是一个词或搭配的应用。隐喻可以是“单”(单词)或“扩展”(句子搭配,一个成语,谚语,一个寓言,一个完整的富有想象力的文本。)的一种形式。

对于隐喻的翻译,纽马克曾提出了七种具有先后顺序的隐喻翻译法:(1)直译,即保留源语喻体部分的字面意思。(2)将源语的喻体“本地化”,用地道的目标语喻体代替源语喻体。(3)把喻体翻译出来。(4)明喻加解释。(5)将隐喻转换为意义。

3.1 对喻体进行直译

The first new entrant was S.S. Kresge Corp.,a dime-store chain dating to the 1890s.(Bloomberg May 16,2012) 这句话中dime-store按字面意思理解是“十美分硬币商店”,这与我们说的十元店非常相近。那我们是否就可以翻译为十元商店呢,这要根据美国的文化来决定,在美国十美分商店出售的商品并不都是十美分,而是一些价格非常低廉的商品,所以我们不能就直译成十元店,而应该译成“廉价品店”更为合适。这里做异化处理更好。

3.2 对隐喻进行扩展,对寓意进行补充

Rather than sticking to what they do best,they bleed their stong divisions to feed their losers. (The Economist Feb.18,2012)本句中的bleed their stong divisions to feed their losers是指用鲜血来喂养他们的失败者,如此翻译并不适合以汉语为目标语的读者理解源语意思,翻译时,我们要明确本句中bleed的喻体其实是指代那些“有优势的部门”,而loser指代的是“亏损的企业”,如此翻译才能让读者明白源语的潜在意思,将隐喻中的真实指代翻译出来成为有一定可读性的文本。因此,源语的译文为:他们不是坚守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而是割腕补疮,让这些优势部门供养亏损企业。同时,本句不难看出,它还运用的对喻意进行补充翻译的方法,其中“割腕补疮”就是对 “bleed their stong divisions to feed their losers.”的扩展翻译。

3.3 对喻体进行适当转换

Shockley’s transistor was a tiny,simple,durable and inexpensive solid sandwich.(The Wall Journal Mar.16,2012)肖克利的晶体管则是微小、简单、耐用且便宜的固体夹层。这里的sandwich其实是指这种晶体管像三明治一样是多层式的,翻译成夹层比翻译成三明治式的更好,这就需要译者有灵敏的隐喻能力,能理解一个隐喻在不同上下文中的多层含义。

3.4 明喻加解释

如在英语报道中有dog-whistle politics一词,多翻译成“狗哨政治”,指的是政治家在看似面向普通大众的一般信息之外,加入针对特定人群的隐性信息,即故意提供有暗含意图的信息、有争议的双重含义的描述或类似尝试,目的是取悦特定群体,掩盖容易引起争议的信息。dog-whistle(狗哨)源自澳大利亚牧羊人叫唤牧羊犬使用的一种高频口哨,人耳听不到,只有牧羊犬能够听到。在目标语文化中,我们并没有这一词,因此,dog-whistle politics在翻译时除了按字面意思直译后,还需要加以解释,隐喻政客们表面说一套,其背后的真实意图只有少数目标人群才能领会。这样才不会引起意思上的误解。

3.5 将隐喻转换为意义

当翻译中遇到无法按源语等价映射时,需要译者调整对源认知域的映射关系,采用转换意义的方式,将目标语展现给读者。如:

The release of another weak U.S. jobs report this Friday July 6——which showed the economy adding only 80,000 jobs in June and the unemployment rate holding steady at 8.2 percent——raises some serious red flags.

本句揭示美国就业情况欠佳,6月份就业岗位仅增加了8万个,失业率仍稳定保持在8.2%。Red flags原指红色的旗,如实按原文喻体翻译,读者会觉得不知所云,因此翻译时考虑将隐喻转换为具体意思进行翻译,本句中red flags是一种隐喻的表达方式,表示这些数据带来的一些危险信号。所以,译文应译成“这令人看到了一些极其危险的信号”更为妥帖。

4 结语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在英语新闻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为原本枯燥的新闻英语增添了色彩和趣味,使人们读起来更有乐趣。另一方面,隐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对于非英语母语的读者来说,无疑会增添一些阅读上的障碍,因此,译者要结合读者的文化背景,通过尝试以上提到的五种翻译策略,将源语转换成读者能理解的目标语,给读者疏清阅读中的障碍,同时领略不同文化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