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下建设类高职院校契机、选择与对策分析

2021-11-12 01:22:18章志红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江苏常州213147
安徽建筑 2021年10期
关键词:产教院校区域

章志红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江苏 常州 213147)

目前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4.0时代,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均以高技能人才战略来持续维护其在职业教育,乃至科技、经济领域的领先地位。我国职业教育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也正在进入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时代。在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指引下,产业与经济结构升级加速,社会对技术技能性人才的需求急增,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凸显。

长期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尤其在十八大以来,重视力显,十九大又进一步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2019年1月颁布的“职教20条”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019年3月出台的“双高计划”则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我国高职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办学规模上有了前所未有的扩大,质量也有明显提升,但在服务国家战略、区域发展上相对还较弱,同产业发展、社会的需求以及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还有较大的差距,值得重视和探索。

1 服务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新时代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四大重要职能。1809年筹建的柏林大学把科学研究和教学作为办学思想,被公认为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创建于1848年的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则主张大学需要从事社会服务,把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威斯康辛思想”成为现代大学倡导社会服务职能的典范,让社会服务成为现代大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并把大学带进了一个崭新发展阶段。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也应把这四大职能作为教育改革引领发展。但高职教育又不同于一般普通教育,高职教育兼具高等性和职业性,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职业性、技术性、终身性。1996年《职业教育法》颁布以来的20多年,我国职业教育历经积极探索,不断改革实践,实现了从追求规模扩张向内涵质量提升的重大转变,进入了职业教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双高计划”中明确要求高职校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服务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面向脱贫攻坚主战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等,《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到2035年主要目标是“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这些具体要求无不表明高职教育承载着服务重大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

2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下建设类高职院校契机与选择

2.1 契机

2018年11月5日,习总书记在首届中国进博会上宣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改革开放的空间结构布局。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三省一市(简称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程度较高、创新研发能力最强、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推动一体化发展,对新时代全国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座谈会中指出发展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凝聚更强大合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体化战略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市都市圈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共建共享、产业与创新融合、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生态保护等为主要内容,其主旨是“共建共享、共保联治、生态绿色、协同发展”。战略规划是指导长三角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对长三角区域未来中长期发展影响深远。

未来长三角区域发展过程中必将伴随着大量的一体化、高质量的建设和技术创新协同等活动,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性人才,这为建设类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契机。

2.2 选择

建设类高职院校一般都开设有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建筑工程技术、测量技术、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市政工程技术、环境保护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移动应用开发、物联网技术、工程造价、房地产营与管理、物业管理、项目信息化管理等涉及建设行业产业链上、中、下游的相关专业,这些专业与一体化进程中区域协调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开放、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等战略思想高度相关,处于长三角区域中的建设类高职院校怎样在一体化进程中充分利用好历史契机,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根据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及时调整专业布局和设置,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加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行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合,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融合,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符合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把学校打造成“区域有影响、业内皆认可”的高职院校需要正确的谋划与选择。

3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下建设类高职院校对策与举措

3.1 以立德树人、文化建设为引领

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职教育的根本遵循和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自觉的意识和精神的积淀,反映一所学校的气质,是凝人心、汇力量的精神内核。高职文化是高职院校的灵魂,最具核心和终极竞争力。高职文化建设要回归到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职业性”和“技术性”的逻辑起点,将职业文化与技术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形成独特的高职文化。

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下,建设类高职院校要以立德树人、文化建设作为引领,在文化建设中融合立德树人。文化建设要做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建设类高职院校与建设、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生态农业、信息技术等多个行业关系密切,在进行文化建设时要既彰显行业风范、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善于与这些行业产业文化融合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如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的三色(红绿蓝)文化育人工程(红色文化培养学生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色,绿色文化培养学生坚持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行业特色,蓝色文化培养学生热爱技术技能岗位的本色)。

3.2 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

服务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社会发展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到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较近期的发展目标即是实现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城乡区域等领域实现一体化。建设类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的产业和行业背景应为此目标勇担使命。服务好区域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高职院校最直接、核心使命和任务便是出培养高质量、符合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要确保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是关键。课程建设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资源等建设。国家示范和骨干校建设期间,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面向职业岗位,打破了学科体系的组织逻辑框架,转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结构,这一转变符合职业教育本质规律,对当时的职教发展起了较大促进作用。但在新时代,要服务好重大国家战略的高职校来讲,需要从课程研究、课程开发的思路和视角来进行课程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课堂教学(含实践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直接体现和环节。一个有质量的课堂应该是有深度和高度的课堂、以创新精神引导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探究、交流、合作、开放、包容的课堂和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

3.3 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载体

在产业集群发展的今天,即使是实力较强的单个专业,也很难满足当下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难以深入,单个专业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2019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双高计划”《意见》,专业群建设是“双高计划”的关键内容。专业群建设对高职专业未来发展意义重大,标志着我国高职院校专业治理模式的根本转变。专业群一般按照产业逻辑、岗位逻辑或内容逻辑作为组群逻辑进行组群,高职院校通过开展专业群建设,可以错位发展,优化布局,彰显特色,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有利于灵活调整专业方向以适应市场变化和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专业;有利于相关专业间形成合力,资源共享,扩大影响力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类高职院校应抓住这一契机,分析、调整、优化自身的专业结构,并结合区域一体化、智能化下的产业模式变化、产业升级、技术协同带来的职业交叉、融合,通过专业群建设为载体,依托历史积淀、办学条件和特色,结合行业背景、区域优势逐步建立起一个或几个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再以点带面,把学校专业建设水平和内涵建设推向新高度。

3.4 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路径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职业教育的核心。

职业教育是与产业发展关联度最高的一种教育类型,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无不基于产业与教育良好的合作关系。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建设类高职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应拓宽思路、创新有为。如在产教融合机制上可以主动与区域、行业有影响力的企业进行洽谈,吸引社会力量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人才培养,开展混合所有制、股份制改革,探索多元办学模式;在产教协同育人上可以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调研,充分发挥行业、企业、行指委等主观能动性,设立专业开发、布局、调整、预警等机制,提升专业与产业发展契合度,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与开发、人才评价、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积极与行业企业沟通合作,吸收企业专家进入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培养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人才,实现职业教育的“精准供给”;在建设产教融合载体上可以校企共建技术技能创新中心,面向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如现代农业、信息、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打造一批设备先进、技术超前、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在科研服务上,高职院校要瞄准行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在科技研发、科技服务、技术协同创新、人才培训上精准对接、力求实效;在校企合作上,高职院校与区域行业优秀企业在人才定制培养、技术研发、创新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可以探索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研发中心、研发平台、企业大学等。

猜你喜欢
产教院校区域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38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56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商周刊(2018年22期)2018-11-02 06:05:30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电测与仪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