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玉
(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山东青岛 266000)
随着诗词翻译作品的传播和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出去”,外国读者对中华古典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古诗词的英译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要想翻译好诗词,首先要把握诗词的特点,中国古代诗词最基本的特点是抒情,诗人常常将感情寄托于诗歌中,可以说,没有感情就不可能产生诗词这种文学艺术;诗词中包含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意象和意境来表达的。所谓意象,是诗人寄托情感的事物,是抒发感情的载体,意境是指作品中通过意象呈现出来的情景交融的境界;除此之外,中国古代诗词是精练的和含蓄的,五言绝句只有二十个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个字,词中的小令也是二三十个字的居多,古体诗和排律比较长,但上百句的也很少;中国古典诗词富有音乐美,讲究节奏和对偶,平仄和押韵,以近体诗七律为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翻译诗词,不仅要译出原诗的意义,还要考虑其美学价值,了解原诗词的风格特点以及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这样才能翻译出古诗词的意境。因此,许渊冲提出“三美论”,即翻译诗词要尽可能达到意美、音美、形美。“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三美论不仅成为了诗词翻译借鉴的重要原则,也是评判诗词翻译优劣的重要手段。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作为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许渊冲先生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他总结了自己将近六十年的文学翻译经验,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理论,这其中的“美”包括意美、音美和形美,这三美原则成为了许渊冲先生评判诗词翻译的标准。“三美论”不论是在诗歌翻译实践还是在译作评析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译者在诗歌翻译中要善于采用译语之长,为译文增添色彩。
所谓意美,是指译者在翻译一首诗歌时,不仅要译出表层的意义、意思,还要努力营造出原诗所具有的那种意境。
中文古诗词讲究平仄、韵律、字数和句数,许渊冲先生在翻译诗歌时也严格遵循这样的诗歌格式,不仅要体现诗歌的意境美,还要争取使译文的韵律、句数和音步同原文一样,从而达到译文和原文拥有同样音律上的美感。
至于“形美”,许渊冲教授认为主要在诗歌的“长短”和“对称”方面。要尽量保证形似,不然至少也要大体整体,保持原诗的丰姿。
除此之外,许渊冲还提出了“三美”的关系和重要性,他认为,三美中“‘意美’是排在第一位的,最重要的;‘音美’是第二位的、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是第三位的。我们要在传递原文‘意美’的同时,尽可能表达其‘音美’,并且在保证传达了原文的‘意美’和‘音美’后,尽可能传递出原文的‘形美’;努力达到兼顾‘三美’。”“三美”原则是唐诗英译的主要指导原则,对我国诗歌翻译理论的探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古代诗人为我们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留下了众多魅力无穷的诗篇。许渊冲先生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他创造的“三美”理论给许多诗歌翻译者产生了深远影响,力求在译文中展现诗歌的“三美”。
意境是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境的呈现需要借助意象。评判一首诗翻译的效果如何,要看其是否再现了原文的意象,并借此呈现了原诗的意境。
例如,杜牧的《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译文(许渊冲):
The painted screen is chilled in silver candle light,
She uses silken fan to catch passing fireflies.
The steps seem steeped in water when cold grows the night,
She lies watching heartbroken stars shed tears in the skies.
此诗主要描述了一幅失意宫女在宫中孤苦生活的画面。前两句描述了在一个寂静的秋夜,银色的蜡烛散发出幽冷的烛光,一位宫女轻挥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流萤。“银烛”“冷画屏”给人以清冷,凄凉之感,译者将“冷”译成“chilled”,体现出了温度感。译者将第二句中的“扑流萤”译为“catch passing fireflies”,这不仅很好地将静态景物表现出来,还将动态景物生动地描述出来。后面两句是说夜已深了,寒意逼人,该进屋去休息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台阶上,望着天边的牵牛和织女星,满腹心事。译者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shed tears”描写星星在哭泣,增译形容词“heartbroken”修饰stars,展现了牛郎织女凄惨的爱情故事。译文语言质朴流畅,艺术感染力强,很好的展现出原作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塑造了一种意境美。
中国古代诗词有严格的韵律和句数要求,因此许渊冲先生认为翻译除了要展现原文的意境美之外,在译作中还要最大限度地追求音律和句数,形成严格的对仗。
例如,杜甫的《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译文(许渊冲):
Mooring a Night
Riverside grass caressed by wind so light,
A lonely mast seems to pierce lonely night.
The boundless plain fringed with stars hanging low,
The moon surges with the river on the flow.
Will fame ever come to a man of letters,
Old, ill, retired, no official life betters?
What do I look like, drifting on so free?
A wild gull seeking shelter on the sea.
原诗为五言律诗,隔行押韵,分别为“舟”“流”“休”“欧”,此译本的句尾押韵很好地体现出了音美,如第一句句尾“light”与第二句句尾“night”押韵,第三句句尾“low”与第四句句尾“flow”押韵,第五句句尾“letters”与第六句句尾“betters”押韵,第七句句尾“free”与第八句句尾“sea”押韵,形成英美诗人常用格律aabb结构,再现原文的音美,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形美是“三美论”中的最后一美,但这并不意味着“形美”可有可无,它在诗词翻译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诗的宏观结构而言,译诗有时不能达到与原诗绝对对等的格律,但译者可以努力保持诗歌的整体美。
例如,李白所作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许渊冲):
All birds have flown away, so high;
A lonely cloud drifts on, so free.
Gazing Mount Jingting, nor I,
Am tired of him, nor he of me.
从译文中可以看出,它每句的形式都保持一致,句中用逗号隔开,每句后半段大都是两个单词成文,让每句末尾的行文保持字数、格式上的一致,不仅使读者阅读起来朗朗上口,形式上也更加和谐,展现了诗歌的“形美”。
本文探究分析了许渊冲先生诗歌翻译的“三美论”,通过赏析具体的翻译实践案例探讨意美、音美和形美对诗歌翻译产生的影响。“三美论”对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通过音、韵、形的完美结合,使译诗与原诗达到最大程度的相似,从而让更多的中外读者认识我国古典诗歌,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