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1-11-12 00:00:59刘智毅王思豪
中国韵文学刊 2021年4期

刘智毅,王思豪

(澳门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澳门 999078)

2021年8月8日至10日,由中国赋学会、澳门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联合主办的“文学与国家形象建构暨第十四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在澳门召开。来自中国、日本和新加坡各大高校及学术研究机构的12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会议。本次研讨会收录研究论文80余篇。大会共举行两次主题发言,并分三个小组进行讨论,围绕会议主题和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展开了热烈的学术探讨。

一 辞赋与国家形象建构的跨文化研究

21世纪以来,中国赋学研究在辞赋与文化学的交叉地带建树颇多,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辞赋在政治、历史、哲学、民俗、艺术领域的作用和影响。本届赋学研讨会中,与会专家从辞赋与国家形象建构的跨文化研究视角出发,贡献了一批角度新颖的研究成果。

许结(南京大学)的论文《赋为“漆园义疏”说》结合晋人对《庄》的注疏,探讨了晋赋与魏晋玄学之关系,以“适性自然”之人生观和“逍遥义”为线索,对《文心雕龙》“赋乃漆园之义疏”一语进行了解说,讨论了晋赋至唐赋衍变历程中《庄》学在赋史上的兴盛和在赋义上的衰微,对辞赋中“体物言道”的道家哲学思想和文化学流变展开了深入的论述和省思。潘务正(安徽师范大学)的《〈归去来兮辞〉书法的旨趣与笔意》别开生面地探讨了辞赋和书法艺术的关系,解读赵孟兆页辞赋书法作品的艺术性和文人趣味,以书法审美的视角观照宏观意义上的辞赋美学,为辞赋文化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场域。李征宇(长江大学)的《陈洪绶〈饮酒读骚图〉论略》则从图像学的维度出发,研究和辞赋相关的绘画作品,以非常新颖的角度拓展了辞赋研究的言说空间,将文字文本、图像文本和两者背后的文化关联揭示出来,结合了文学史和艺术史的双重视角。邓骏捷、周康桥(澳门大学)合作的论文《西汉的帝皇教育与汉赋发展》研讨了汉代辞赋对宫廷教育的影响。西汉皇帝是赋的主要读者,帝王的文学侍从是赋的主要作者,辞赋文学充分渗透进帝皇教育的整个环节,成为西汉宫廷文化乃至教育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汉代辞赋与宫廷教育的关系是辞赋文化学中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马富罡、高一农(陕西师范大学)合作的论文《汉代风俗文化对汉赋作家的影响》研究了汉代饮食风俗、服饰风俗、建筑风俗、节日宗教祭祀风俗和乐舞风俗等民俗文化对汉代辞赋铺陈直叙、尚奇趣、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的影响。潘铭基(香港中文大学)的论文《强秦、暴秦、亡秦——论汉赋里的秦》将汉赋作为史学史料,讨论汉赋对秦帝国多方面、多层次的描写,综述了汉赋中秦王朝的不同面貌,如励精图治、暴虐劳民、二世而亡等,为辞赋和历史学的交叉互联提供了范例。易闻晓(贵州师范大学)的论文《经学与辞赋:不同语境的牛类名物考述》对不同的辞赋名物注疏所引经学训释中的“牛”类名物进行了收集整理,考述了“牛”意象在不同场合语境下的不同文化内涵。邓稳(四川师范大学)的论文《由创作地与赋作中心地的离合论汉赋的颂讽怨娱功能》融合文化地理学的观点,探讨了不同创作地和赋作中心地下辞赋家个人情感抒张的差异,研究了汉大赋、言志赋、行律赋、抒情小赋的流变与汉赋创作地、赋作中心地以及赋体颂、讽、怨、娱功能的关联。翟新明(湖南大学)的论文《汉魏六朝“神女—闲情”系列辞赋中的神女论述新探》论述了汉魏神女主题赋和闲情主题赋中对梦中美女的追求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以及此种追求如何在六朝时代转变为对“道”的追寻,辞赋家如何通过放弃追求美女而彰显自身精神信念。蒋晓光(台湾华侨大学)的论文《陆贾〈孟春赋〉与汉初礼制》细论汉代陆贾《孟春赋》与“选典诰”的关系,讨论了《孟春赋》如何实现礼制与辞赋的结合,成为汉大赋的扣端之作,为汉赋与汉代礼教文化的互动寻找到了学术线索。刘培(山东大学)的论文《转向内在:宋代辞赋中“国家形象”的演变》研讨两宋之际辞赋中国家形象由恩威并重、神圣庄严向内敛和平、平易朴实的转变,分析出宋代学术文化、国族意识、乡土概念等文化学范畴在自身转型过程中对辞赋写作的影响。安生(北京大学)的《〈春秋〉教与汉赋属辞比类说》分析了汉代“属辞比事”之文史经艺观中所采用的修辞、记事方法与汉赋艺术体貌之间的联结,论说了《春秋》教“褒贬大义”和汉赋讽颂功能的关系,从思想史的角度探寻了《春秋》教对赋家创作的影响。程维(安徽师范大学)的论文《赋何以没有流派?》对辞赋“有体而无派”的文学史现象做出了探究,讨论赋学风格中“丽则”“丽淫”的偏执与固化,并细说赋文体中的“铺陈”现象和辞赋家人格对风格的影响,对辞赋文体无法形成流派的原因予以解答。唐定坤(贵州师范大学)的论文《赋体“别子为祖”说》从文体学的角度出发,分析赋体与《诗》在文学史上的多重纠葛,阐释了“别子为祖”说对赋体观念的承续建构,以及由此带来的赋体与《诗》在诗教功用上的流变关系,以文本形态和语辞取用为观照对象,深入解读了赋体在“别子为祖”后的文体裂变。伏俊琏(西华师范大学)的论文《中国赋学史上的“雅”和“俗”》对辞赋文学史进行了文化学意义上的横向梳理,对辞赋写作中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形成、发展与互动做了全面展示,讨论了雅俗文化在辞赋写作中的体现方式。

二 辞赋的跨文体研究

文体学在近年来古典文学研究中逐渐成为显学。辞赋文体的文体学构建,辞赋文体和小说、诗词等其他文体的关系,都是亟待深入的热点学术话题。本届赋学研讨会围绕辞赋文体学之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论文成果。

王思豪(澳门大学)的论文《解悖:关于唐宋“文赋互为”与方苞古文“禁赋”问题》讨论方苞古文的“禁赋”之论。唐宋古文运动主张“文赋互为”,而师法唐宋古文的方苞却主张禁赋,其背后的原因是以“文体之正”保护古文之“义法”,保证古文的“醇”文之体。桐城派后学主张以赋入文,则体现出辞赋和古文文体的动态变化。文章解答了桐城派古文家对辞赋文体和古文文体的多元认知。赵成林(湘潭大学)的论文《论辞赋在唐代的骈散之变》讨论了辞赋文体在唐代经历的沿革,从总体骈俪化,到散体手法的逐渐增加,再到古文运动时的复古,“新文赋”的诞生,为唐赋散体化的发展梳理了一条清晰的路径图。林晓光(大阪大学)的论文《“骈赋”观的知识考古——兼论单对在先唐赋中的文体区隔意义》同样关注唐赋中的骈散问题,对六朝以来“骈赋”文体观念的形成历程做了研究,并统合元明清直至近现代海内外学人的观点,对先唐赋中“骈赋”观念的赋体框架、赋史脉络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黄若舜(南京大学)的论文《“反淫”模式与汉大赋的体式结构》讨论了北大简《反淫》篇对汉大赋体式结构的影响,认为《反淫》篇“以劝为讽”的对话形式促成了汉大赋独有的修辞结构,为汉赋文体的形成提供了一条值得探讨的源流。余丹(北京师范大学)的论文《勤礼而颂:北宋初期大礼献赋的赋用转型与体制新变》探讨了“大礼献赋”这一相对新颖的赋体,将辞赋文体与北宋礼乐政治结合起来,研究了大礼献赋的赋体功用、赋文内容和赋体体例,探明了辞赋对北宋政坛献赋议政范式的推动作用。易闻晓(贵州师范大学)的论文《类赋的辞章:汉代问对和设论的文体属性》对汉代以降问对和设论体式对辞赋的影响进行了解读,讨论了问对和设论的辞章属性,研究了二者对汉代文章总体观念和文体流变的塑造过程。牛海蓉(湖南大学)的论文《明代辞赋之“七”与“九”》讨论了明代复古思潮影响下,“七”赋和“九”骚两种文类的交叉互换、内容拓展和形式创新,以及两者在复兴之余所呈现的“牵率模拟”的弊端。苏瑞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论文《汉晋之间设论文的转变:隐逸思想与对话模式》讨论了《昭明文选》中三篇设论体汉赋:《答客难》《解嘲》和《答宾戏》,总结了两汉以来设论文体所经历的变化,即对话形式的虚构化和隐逸思想的蔓延。刘智毅(澳门大学)的论文《赋写〈论语〉:谫论清代论语赋》对有清一代以《论语》章句为题的赋篇及其写作者群体进行了详细的文献搜集和整理,讨论了清代论语赋与唐代论语赋在音律、对偶和题材上的异同,并结合清代《论语》学著作和八股文发展状况,探讨了清代论语赋与八股文的同题写作和“八股意识”问题。曹帆(澳门大学)的论文《从“以赋为词”看南渡词人创作特色》以宋代南渡词人为出发点,讨论了赋与宋词两种文体之间的联系,分析了辞赋写作手法对南渡词人群的群体意识和词写作的影响。高宸(澳门大学)的论文《从经典建构视角看汉赋尊体》从文体理论建构的角度,采用现代文艺学的文体研究方法,比较分析辨体和尊体的演变历程,讨论了汉赋作为一种文体在历代文学史的发展中实现经典化的过程。邓凯月(澳门大学)的论文《试论辞赋对〈红楼梦〉的影响》从文体互渗的思路分析了“文备众体”的《红楼梦》与辞赋的关系,探索《红楼梦》所受到的来自传统辞赋的影响,《红楼梦》行文策略的赋法特点,以及小说与辞赋文体的勾连方式,阐释了《红楼梦》“由骚而文”的传统。王子悦(湖南大学)的论文《宋代楚辞体的扩大与观念变革》对楚辞文体在宋代所经历的“文体扩充”进行了述论,从目录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宋人在理学背景下对骚体文学之文体观念的转变。赵元皓(岭南师范学院)的论文《从林联桂诗赋批评看清代试律诗赋与八股文的合流》以《见星庐馆阁诗》和《见星庐赋话》为基础,讨论了清代批评家林联桂对清代馆阁试律诗和律赋的研究,考察了清代八股文与试律诗、律赋交互影响的时代背景下,三种文体的合流趋势。雍寒清(西北师范大学)的论文《屈原辞诗学刍议》探讨了屈原辞“发愤以抒情”的文学核心,从抒情诗学的文体角度出发,对屈原辞中的自我建构、文化精神进行了深入探讨。

三 多角度的历代赋家赋作研究

辞赋研究离不开对文学文本的批评和探讨。本次会议中,与会学者从美学、语言学、考据学、版本学等多元角度入手,针对辞赋家和赋作个案展开了深入探讨。其中既有对稀见文本的发掘,也有对经典作品的再解读。

何易展(重庆师范大学)的论文《〈汉志〉扬雄篇目再探讨》对《汉书·艺文志》所载的12篇扬雄赋进行了文献考据,对历代辞赋选本所录的扬雄赋进行了考证和辨伪,最终基本确定《汉志》所载12篇扬雄赋分别为《羽猎赋》《蜀都赋》《甘泉赋》《河东赋》《校猎赋》《长杨赋》《核灵赋》《逐贫赋》《太玄赋》《反离骚》《广骚》《畔牢愁》,以非常扎实的文献证据解决了扬雄赋的史料问题。彭安湘(湖北大学)的论文《二十一卷本〈古文苑〉章樵赋注特色及价值重估》从赋篇数量、赋注传统和诠释策略三方面对章注《古文苑》的训诂特色做了探讨,重新评估了章注的文献学价值和选本批评价值。何新文(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张家国(湖南怀化学院)合作的论文《〈历代赋汇〉“分题辨类”的选择与意义》对《历代赋汇》的选赋方法和分类标准进行了探讨,总结了《历代赋汇》在类目分合和体系建构上的示范意义,即“以赋为赋”的赋体认知,“体物言情”的基本特征,“历代赋”的历时性发展和“分题辨类”的历史考察。孙福轩(浙大城市学院)的论文《〈辞赋源流〉〈辞赋史〉与骆鸿凯辞赋观论议》对新近发现的现代语言文字学家骆鸿凯的辞赋学研究著作《辞赋源流》《辞赋史》进行了研究,探考其成书过程、内容、体例、性质和刊刻时间,讨论了民国辞赋批评大背景下骆氏的赋学思想,补充了近现代辞赋理论研究的样本案例。孙晶(烟台大学)的论文《〈梦陔堂文说〉的学术价值及其版本等问题》对清代学者黄承吉晚年所作《梦陔堂文说》进行了版本考据,并结合清代辞赋学术语境,评估了该作对扬雄研究的学术价值,呼唤当代学界的关注。董龙光(首都师范大学)的论文《〈赋汇题解〉与〈赋汇〉注解类文献之地位》对《历代赋汇》的注解类文献进行系统考察梳理,并以倪一擎《赋汇题解》为例,探讨了清代学术界对注解类文献的使用状况,为清代赋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观察思路。温沁(重庆师范大学)的论文《对元代陈绎曾〈文荃〉的赋谱研究》对《文荃》赋谱中的赋体创作论、风格论和鉴赏论做出了详细分析,从辞赋批评的角度再现了元人文章学批评的价值取向和赋体认知。徐建委(中国人民大学)的论文《牍与章:早期短章文本形成的物质背景》从书写载体的角度,分析了简、牍对先秦两汉时代“短章”文献的诞生和发展的影响,认为“牍”的容字范围促成了短章文献体制的形成,将文本形制与物质基础相关联。杨兆贵(澳门大学)的论文《〈鹖冠子·世兵〉篇研究:非抄袭〈服鸟鸟赋〉辩与曹沫事迹流传》反驳了柳宗元认为贾谊《服鸟鸟赋》抄袭《鹖冠子·世兵》后半部的论述,从文体研究、思想背景和撰写手法论证了《世兵》篇和《服鸟鸟赋》皆引自先秦文献,非抄袭关系,并推断了《世兵》篇上部分的成书时间。罗剑波(复旦大学)的论文《明代〈楚辞〉评点刊刻及其递延脉络》阐述了明代《楚辞》评点的文献发展脉络,以时间为线索,对明代不同时期的楚辞评点著作进行了整理和综述,勾勒出清晰的脉络蓝图。田胜利(北京师范大学)的论文《汉赋用〈易〉的文章学考察——以结构艺术为中心》将汉赋用《易》所形成的篇章结构归纳为全篇贯穿型、开头领起型、主客问对型和板块置中型,全面总结了汉赋在引用《易》文本时所采取的多样篇章结构。曹祎黎(北京师范大学)的论文《汉赋经典化的史学路径——以长安方志用赋为中心》认为汉赋通过长安地方志对赋的直接引用、考证辨析和删削改写,以“依志成史”“以文证史”和“以文补史”的方式,从文学文本转化成史学文献,获得了自身的经典化,为汉赋经典化的学术议题提供了一种富有新意的言说方法。谢模楷(安庆师范大学)的论文《马其昶〈屈赋微〉采诸家释文考》对桐城派学者马其昶的楚辞学著作《屈赋微》中所引释文进行了文献考证,重点讨论不常见者诸家,梳理了马氏楚辞学研究的方法和路径。王欣慧(台湾辅仁大学)的论文《能无卜筮而登天乎?——〈远游〉作者及写作时间再探》对楚辞《远游》的作者和写作时间进行了文献考据,综述了明清以来学者对王逸、朱熹“屈原之所作”观点的质疑和争议,并结合现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对《远游》的真实作者和写作时间进行再考证。汤崇蓉(湖北大学)的论文《〈历代律赋校注〉中清代律赋之江南景观书写及赋旨阐发》整理出《历代律赋校注》中所录18篇江南景观题材赋,考据作者籍贯背景,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讨论了清代律赋在文化意义上对“江南”的文学书写。李俊贤、黄水云(中国文化大学)合作的论文《论陶渊明赋作中的生命困境及其面对困境的态度》,深入解读了陶渊明在其辞赋作品中所体现的人生精神,探讨了陶渊明在困顿境遇下所展现的多样心态。郭丽(山东理工大学)的论文《清徐文骧〈周村镇赋〉初探》从民俗学、地理学的角度解读了稀见文本《周村镇赋》中所展现的地方风土与民间生活,将辞赋研究与民间文化结合在一起,探索出别开生面的研究路径。郭媛(山西师范大学)的论文《“格物致知”与“以物观物”:两宋理学家咏物赋创作探赜》整理出两宋理学家咏物赋共35篇,探讨理学家写作群体在辞赋创作中“心道合一”的心态,以及对“孔颜乐处”“曾点之境”的道德境界的追求,分析了理学家和文学家群体在辞赋理念上的异同。程苏东(北京大学)的论文《经学史视域中的刘歆〈遂初赋〉》从两汉经学史研究的视角出发,重新阐读刘歆的经典纪行赋文本《遂初赋》,认为刘歆所追求的理想赋体是晚周时代的“贤人失志之赋”,并着重分析了刘歆赋中的“尊尊”问题,再现了《遂初赋》中儒学化、体系化和趣味化的汉代儒生生活模式,为经学和辞赋的交叉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本。谭美玲(澳门大学)的论文《唐寅〈金粉福地赋〉小议》解析了《金粉福地赋》的体例、背景、用典、写作风格及其与唐寅仕女画的联系,结合明代八股赋的发展状况,探讨了唐寅辞赋作品的艺术性。王晓鹃、邢天洋(陕西师范大学)合作的论文《述黄河之美,寄治河之观——周光镐〈黄河赋〉解读》深入分析了明代周光镐《黄河赋》的写作手法、地理知识、神话典故,为明代地方赋、地理赋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样本参考。刘朝谦(四川师范大学)的论文《〈九辩〉悲秋主题的时空审美结构分析》探讨了宋玉赋中“悲秋”话语的复调性和美学性质,细读其内在的自然时空观和人文精神,从文艺学的角度分析了《九辩》中悲剧性的审美逻辑。王诗吟(湖南大学)的论文《郑文焯〈楚辞香草补笺〉及瑞香词唱和探究》综述了晚清词人郑文焯对《楚辞》中香草意象的笺证以及与同时代文人的唱和文献,重新发掘出郑文焯在楚辞研究上的学术价值。李宏俊、吴浩文(澳门大学)合作的论文《班固〈两都赋〉赋末五诗探微》深入讨论了《两都赋》篇末所系的《明堂诗》《辟雍诗》《灵台诗》《宝鼎诗》和《白雉诗》,探讨五诗与《两都赋》及《尚书》之王道思想的关系。李言、龙丹(中南大学)合作的论文《屈原赋“行进类”语义场词语的运用艺术》,龙丹、曹明慧(中南大学)合作的论文《屈原赋“美好”概念场词语及其运用艺术》,分别从“语义场词语”和“概念场词语”的语言学研究视角,对屈原赋进行了语义分析,以现代语言学的方法论处理古典辞赋文本,从词汇学的角度为屈原赋开辟了全新的阐释空间。吴宝安、岳良琪(湖北大学)合作的论文《宋玉赋中“温度”类词语及其运用艺术》,吴宝安、张慧杰合作的论文《屈原赋“情绪”类词语及运用艺术》,也分别运用词汇学的研究工具对宋玉赋、屈原赋进行了详细的词汇分析,以可量化的视角细读了宋玉、屈原赋的艺术特色。

四 域外赋、民国赋与现当代辞赋学研究

伴随着辞赋研究在古典文学领域的显学化,一些新的研究动态逐渐进入主流的学术视野。本次赋学研讨会中,与会学者在“域外赋”、“民国赋”和“现当代辞赋学研究”三个较为新颖的学术视点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讨。

在域外汉籍和海外汉学的学术视域内,朝鲜赋是一个研究相对较少的领域。本次赋学会的与会学者对朝鲜赋的文本、文献及其与中国赋的关系展开了有益的探讨,填补了域外赋研究的空白。刘秀秀(山东大学)的论文《论朝鲜李朝前期的“宗汉”赋学观及汉赋体创作》梳理了朝鲜李氏王朝的汉体赋作家和汉文赋写作状况,对朝鲜赋中“宗汉”的复古文学观进行了复盘,并将其与明代前七子的赋学理念建立了联系。禹明莲(贵州师范大学)的论文《朝鲜金锡胄〈海东辞赋〉与晚明赋学》从文献学角度研究了《海东辞赋》这一朝鲜现存唯一一部东人选东赋的辞赋总集,探讨了选集所体现的朝鲜文人的选赋辨体意识及其与晚明赋学的关联。权赫子(山东理工大学)的论文《朝鲜朝的灾害赋述论》以“赋体的灾害书写”为视角,对朝鲜赋家的灾害赋写作进行了横向的梳理,并遴选其中较为出彩的《盐雨赋》做文本分析。陈亮(南通大学)的论文《德语区楚辞学的发展历程》关注了德语语种的楚辞研究发展史,介绍了楚辞学在德语学术界的衍变轨迹,为当代以英语、俄语及其他东亚语种为主流的海外赋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补充。

民国赋研究耦合了古代与近现代文学,将辞赋学推向了古典文学以外的时间维度。陈伦敦(西南交通大学)的论文《〈小说新报〉登载赋作考论》对民国时期鸳鸯蝴蝶派刊物《小说新报》的赋作发表状况进行了细致的整理,总结归纳了《小说新报》所登赋作的内容和形式特点,为民国时期文学媒体与辞赋的关系寻找到了一个独特的切入点。袁晓聪(上海大学)的论文《民国期刊赋作考录(中)》对民国时期约350篇期刊登载辞赋做了文献考辨和梳理,较为翔实地呈现了民国时期辞赋写作的创作形态、审美趣味和商业化转型,为民国赋的研究准备了充足的史料。刘长悦(安徽师范大学)的论文《晚清民国辞赋的去经典化倾向》深入分析了时人对古代经典赋作的改编和戏仿,从文学试验的角度探讨了晚清民国辞赋去经典化的文化现象。

现当代辞赋研究是目前赋学领域重要的学术课题。踪凡(首都师范大学)的论文《20世纪汉赋研究之嬗变》将20世纪汉赋研究划分为转型期、沉寂期和繁荣期三个历史阶段,系统翔实地综述了现代学术规范影响下的汉赋研究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从学术史的角度整理了20世纪一百年内汉赋研究的主要成果。龚红林(湖南理工学院)的论文《当代中国屈原研究学术史的分期及其思想特点》将建国后的屈原研究划分为承传期、停滞期、澄清与争鸣期和深化拓展期,并详细分析了四个时期学术界在屈原研究上的方法论和思想特点。

本届赋学研讨会萃集了当代辞赋学界优秀的研究成果,纵向上对历代赋篇进行了广泛争鸣,横向上对辞赋与文化学、文体学、语言学、文献学的交融互渗开展了深入研讨,还对域外赋学、民国赋史料和现当代赋学研究等领域有精彩涉猎。海内外老中青各代学者展示出敏锐的学术思想和卓越的研究功力,既让人看到了中国辞赋学研究扎实传承的学术传统,也令人期待中国辞赋学无限可能的学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