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句组角度探索词的章法①

2021-11-12 00:00:59李建新
中国韵文学刊 2021年4期

李建新

(秦皇岛诗词学会,河北 秦皇岛 066406)

“夫人之立言, 因字而生句, 积句而成章, 积章而成篇。”章法包括内容、形式两个方面,这里主要谈形式。

前人研究章法有“起承开合”(亦称为起承转合)之分,并视之为基本普遍重要的规律,如清诗学名家王士稹说:“勿论古文、今文、古今体诗,皆离此四字不可。”这种分法对于研究规整的近体诗非常合适:绝句共四句,一句为起,二句为承,三句为开,四句为合,一句为一部;律诗共八句,四个句组,一句组为起,二句组为承,三句组为开,四句组为合,一句组为一部。所以用它来研究近体诗的多,研究词曲的少;从语言内容角度研究的多,从形式角度研究的少。

词并不像近体诗那样规整,起承开合也不完全像近体诗那样简单,其表现形式也更为丰富:有的一句是一部;有的呼部分是一部、应部分是一部;有的一个句组是一部;有的两个(多个)句组是一部;有的多片体一片是一部。

单片词结构短小,多近似于近体律绝。如:

捣练子 李煜

深院静,小庭空,(起)

断续寒砧断续风。(承)

无奈夜长人不寐,(开)

数声和月到帘栊。(合)

词以双片为主,双片词一般上片为起承,下片为开合。我认为单就每片而言,每片内又含小的起承开合,即全篇有大的起承开合,每片有小的起承开合(近体诗不分段,无小起承开合;词在章法上继承发展了近体诗)。如:

倾杯令 吕渭老

枫叶飘红,莲房浥露,(上起) 起

枕席嫩凉先到。(上承)

帘外蟾华如扫,(上开) 承

枝上啼鸦催晓。(上合)

秋风又送潘郎老,(下起) 开

小窗明、疏红残照。(下承)

登高送远惆怅,(下开) 合

白发新愁未了。(下合)

凤凰台上忆吹箫 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上起)起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上承)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上开) 承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上合)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下起)开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下承)

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下开)合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下合)

起承开合这种分法,前人多用分析近体诗,而不太适合古体诗。同样,多片的词篇幅太长,结构复杂,起承开合往往因内容情感而定(类似于古体诗),不易找到统一固定的位置。

起承开合只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格式,并不适合所有形式。章法本复杂多样,我们如果拘泥于此,就会为其所约束,画地为牢。起承开合有助于我们了解各句(句组)在章法中的关系及作用,与句组分析并不矛盾(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我们用句组分析章法的同时可结合起承开合来分析:其中每片由二、四个句组构成的形式在词中很常见,其起承开合分布比较均衡,适合于用起承开合分析;而对于一些起承开合分布不均衡的形式以及诗中古体、词中多片、曲中套数用起承开合分析则不太容易,应该以句组(片)为单位分析。句组是诗歌的构成单位,我们应以句组分析为主,起承开合为辅。

章法在形式上的基本原则是“变化与统一”。变化与统一是对立统一体,缺一不可。如果只讲统一不讲变化,作品就会显得呆板单调、缺乏生气;只讲变化不讲统一,作品就会支离破碎、杂乱无章。变化可以用形式配合情感的表达,统一可以达到形式上的和谐。

何谓变化?就是利用形式上的某些性质不同(对立)的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作品在形式上产生波动,使简单化为丰富。何谓统一?就是利用形式上的某些性质相近(相同)的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作品在形式上产生“共振”,使散乱化为和谐。因此,变化与统一既是为了形式上的和谐,同时也可以利用形式形成独特的风格。

利用形式形成独特的风格即词调的表情(声情),龙榆生先生在《词曲概论》、夏承焘先生在《唐宋词欣赏》、刘庆云先生在《词通》中都研究过这个问题,如四声平仄、句式奇偶、韵位疏密等等。前辈老师们的研究已非常详尽透彻,可惜没有从句组结构角度分析。金志仁先生在《唐宋词体式组合规律探赜》等文中以“意群”(即句组)为单位分析了词的形式组合规律,可惜只考虑了句子奇偶一个因素,忽略了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本文试着从句组的角度去探索,以求抛砖引玉。

我在“句组”一节中谈过,句组既具有独立完整性又具有统一联系性。句组的独立完整性是相对于句组内部而言的,句组除了具有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之外,又具有相对独立的形式结构、节奏结构,即相对独立的节奏关系、长短格式等,这就决定了句组与句组之间的独立变化性(简称变化);句组的统一联系性是相对于句组外部即整首诗歌而言的,句组与句组之间除了语意的联系与统一之外,在形式整体风格上、节奏运行规律上又是相互关联的统一体,这就决定了句组与句组之间的统一联系性(简称统一)。

诗的前后句组在节奏及长短格式上是基本相同的,加之押韵以求统一;它的变化主要靠节律的组合(粘对)及词语组合(句法变化)。而词却不太讲究平仄粘对,在词中,对偶的句子平仄相同、不同、对立的情况都有;在句组之内各句子间节律(平脚与仄脚)相同、相间、不同的情况都有;各句组之间的节律相同、相似、不同的情况都有。既可以利用其因素的不同以变化,又可以利用该因素的相同以统一。这仅是节律因素一点,便足以证明词在形式的变化统一上要比诗更丰富也更复杂。此外还有句组的字数、句数、韵式、节奏关系、长短格式等因素。

一首诗歌是由句组组成片(段落),由片组成篇。所以章法的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前后句组间的变化(片内变化);二是各片的变化。

从变化原则上讲,龙榆生先生在《词曲概论》中论述:“我们现在要研究宋词长调的结构和它的组织法式,也就只能在整阙的声韵安排和章法句法方面加以分析,求得哪些调子适宜于表达哪一类的思想感情。归根究底,仍不外乎应用‘奇偶相生’‘轻重相权’的两条基本法则,予以灵活运用而已。”“奇偶相生”适合于对偶与单句,“轻重相权”适合于四声平仄,如果论述总原则,我认为用“变化与统一”比较合适。

从变化因素上讲,刘庆云先生在《词通》一书中也论述过,她说:“构成词调声情的有如下几方面因素:1.四声、平仄;2.句式音节;3.奇偶相间;4.韵脚安排。”如果从句组结构角度分析,主要包括下列因素:句组内句子的节律、句法;句组内句子的长短奇偶;句组的呼应关系及长短格式;句组的句数、字数、韵式等。

从变化程度上讲(兼论统一),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有的前后句组的句数、呼应关系、长短格式等因素皆相同,甚至节律也相近(相同),各句组的结构几乎相同(应注意句法变化),如《望江东》等(篇幅有限仅举常用形式一首,下面以此类推):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

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

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

有还是、秋将暮。

有的前后句组句数完全相同,呼应关系也相同,句子节律、长短略有不同,各句组结构相近,如《更漏子》等;

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有的前后句组句数完全相同、长短排列整齐有规律,但呼应关系不同,如《柳梢青》等:

柳梢青 秦观

岸草平沙。吴王故苑,柳袅烟斜。

雨后寒轻,风前香软,春在梨花。

行人一棹天涯。酒醒处,残阳乱鸦。

门外秋千,墙头红粉,深院谁家。

有的前后句组句数相同,呼应关系和长短格式皆不同,差异很大,如《小重山》: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有的前后句组句数也不同,但呼应关系或长短格式风格相近,变中有同,如《三字令》等:

三字令 欧阳炯

春欲尽,日迟迟,牡丹时。

罗幌卷,翠帘垂。

彩笺书,红粉泪,两心知。

人不在,燕空归,负佳期。

香烬落,枕函欹。

月分明,花澹薄,惹相思。

有的后句组句数不同,呼应关系、长短格式也不同(起码押韵和呼应关系统一),如《祝英台近》等:

祝英台近 辛弃疾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呜咽梦中语。

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归去。

从变化位置上讲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有的一片各句组皆相同(相似),如《玉楼春》等: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有的一片的首句组与后面不同,如《秋夜雨》等:

秋夜雨 蒋捷

黄云水驿秋笳噎。吹人双鬓如雪。

愁多无奈处,谩碎把、寒花轻撧。

红云转入香心里,夜渐深、人语初歇。

此际愁更别,雁落影、西窗斜月。

有的一片的末句组与前面不同,如《行香子》等:

行香子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有的一片中间部分(如承部、开部)与前后不同,如《渔歌子》《卜算子》等: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有的一片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不同(当然相同的也不少),如《眼儿媚》《归朝欢》等:

眼儿媚 王雱

归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

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归朝欢 辛弃疾

我笑共工缘底怒,触断峨峨一柱。

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

野烟荒草路,先生拄杖来看汝。

倚苍苔,摩挲试问,千古几风雨。

长被儿童敲火苦,时有牛羊磨角去。

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

结亭三四五,会相暖热携歌舞。

细思量: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

更普遍的是多处变化、处处变化的(起码押韵和呼应关系统一),如《上西平》等:

上西平 辛弃疾

恨如新,新恨了,又重新。

看天上、多少浮云。

江南好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夜来风雨,春归似欲留人。

尊如海,人如玉,诗如锦,笔如神。

能几字、尽殷勤。

江天日暮,何时重与细论文。

绿杨阴里,听阳关、门掩黄昏。

无论是变化位置还是变化程度都很简单直观、显而易见易理解,总的来说不外乎变化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有的一片之中所有句组的结构几乎相同,变化很小(应注意节律、句法的变化),如《一剪梅》等: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有的一片之中各句组的结构很相似,统一中略见变化,如《定风波》等: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有的一片之中有一种形式(或结构相似的一类形式)作为基调,间杂以其他形式以变化,同中有变,如《江城子》等:

江城子 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有一片之中各句组虽然在某方面变化很大但很多(或全部)句组有一定的共性,能形成统一的风格基调,变中有同,如《永遇乐》等:

永遇乐 辛弃疾

投老空山,万松手种,政尔堪叹。

何日成阴,吾年有几,似见儿孙晚。

古来池馆,云烟草棘,长使后人凄断。

想当年,良辰已恨,夜阑酒空人散。

停云高处,谁知老子,万事不关心眼。

梦觉东窗,聊复尔尔,起欲题书简。

霎时风怒,倒翻笔砚,天也只教吾懒。

又何事,催诗急雨,片云斗暗。

有的一片之中各句组差异很大,往往站在一个角度上看是变化的,站在另一个角度上看又是统一的(起码节奏运行规律是统一的,应注意变中求同),如《水龙吟》等:

水龙吟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诗分近体、古体。近体诗是单片体,古体诗虽然不限篇幅,仍以整齐为主,其分段因具体内容而定,总的来说诗的章法变化不大。

词有单片、双片、多片之分。单片的词结构比较简单,有的形式整齐,几乎是近体诗的翻版,如《竹枝词》等: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有的较近体诗略有变化,如《章台柳》等:

章台柳 韩翃

章台柳,章台柳,

昔日依依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

也应攀折他人手。

有的句组间变化较大,如《忆江南》: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双片词在词中最多,章法也最丰富多彩。有的上下片结构相同,如《醉红妆》:

醉红妆 张仙

琼林玉树不相饶。薄云衣,细柳腰。

一般妆样百般娇。眉儿秀,总如描。

东风摇草杂花飘。恨无计,上青条。

更起双歌郎且饮,郎未醉,有金貂。

有的上下片结构相似,过片(过遍)处略有变化以配合情感展开转换,如《鹧鸪天》等:

鹧鸪天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有的上下片结构变化很大,如《诉衷情》: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词原是配乐的,从音乐上讲,上片表示音乐演奏一遍,下片表示音乐再演奏一遍,上下片旋律相同。为了配乐,词偏重于片内变化,上下片结构相同、相似的情况非常多;也有一些例外的情况,如姜夔在其《长亭怨慢》序中就说过其自度曲“前后阕多不同”,但在词中比较少。如:

长亭怨慢 姜夔

余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桓大司马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语余深爱之。

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

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

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

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

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

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

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

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

三片、四片的词较少,有的各片结构相同,如《三台》:

三台 万俟咏

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

内苑春、不禁过青门,御沟涨、潜通南浦。

东风静、细柳垂金缕。望凤阙、非烟非雾。

好时代、朝野多欢,遍九陌、太平箫鼓。

乍莺儿百啭断续,燕子飞来飞去。

近绿水、台榭映秋千,斗草聚、双双游女。

饧香更、酒冷踏青路。会暗识、夭桃朱户。

向晚骤、宝马雕鞍,醉襟惹、乱花飞絮。

正轻寒轻暖漏永,半阴半晴云暮。

禁火天、已是试新妆,岁华到、三分佳处。

清明看、汉宫传蜡炬。散翠烟、飞入槐府。

敛兵卫、阊阖门开,住传宣、又还休务。

有的各片结构不同,如《莺啼序》:

莺啼序 汪元量

金陵故都最好,有朱楼迢递。

嗟倦客、又此凭高,槛外已少佳致。

更落尽梨花,飞尽杨花,春也成憔悴。

问青山、三国英雄,六朝奇伟。

麦甸葵丘,荒台败垒。鹿豕衔枯荠。

正潮打孤城,寂寞斜阳影里。

听楼头、哀笳怨角,未把酒、愁心先醉。

渐夜深,月满秦淮,烟笼寒水。

凄凄惨惨,冷冷清清,灯火渡头市。

慨商女不知兴废。隔江犹唱庭花,余音亹亹。

伤心千古,泪痕如洗。

乌衣巷口青芜路,认依稀、王谢旧邻里。

临春结绮。可怜红粉成灰,萧索白杨风起。

因思畴昔,铁索千寻,谩沉江底。

挥羽扇、障西尘,便好角巾私第。

清谈到底成何事。回首新亭,风景今如此。

楚囚对泣何时已。叹人间、今古真儿戏。

东风岁岁还来,吹入钟山,几重苍翠。

总之,诗的前后句组是重复的,词的前后句组是可以变化的,词的上下片以相同(相似)为主。

章法在形式上的统一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韵脚的音色及调性的统一,“在音乐里面,每个调子都具有一种特异的音符,其作用也是在一面统一调中变化的各种音节,一面所以表现各调的独特之美,这叫作基音。这个基音是放在每一拍的末尾,或某一拍的中间,这和诗歌的韵完全是一样的作用。所以词和音乐的融合,便是把韵和基音相融合。二是通篇节奏运行上的统一,从原则上讲,只要合乎节奏法则的作品,各句组间在节奏运行规律上都是统一的,只不过有高下优劣之分。诗的句子整齐重复,以“奇句为呼,偶句为应”形成整齐均匀的“呼应、呼应、呼应……”的节奏规律;词曲的句子长短不齐,各句组句数不等,由呼、应两部分组成“呼部分、应部分”,“呼部分、应部分”,“呼部分、应部分”……的节奏运行规律。节奏的运行规律是一致的,只不过诗是“匀速”的,词曲是“变速”的(也更有利于表达情感),于变速之中保持了统一。三是作品形式在整体风格上的统一,这取决于作者的具体创作实践,作者可利用形式上的某些相同(相近)的因素组合在一起,在形式上形成统一的风格。如各组句数、字数、节奏关系、句子长短、节律(平仄脚)相同(相近)等等(例参前面变化的“程度、位置、方式”部分,三者已兼论述)。

押韵准确、呼应分明是作品固定的准则,形式统一是作品一可变的技巧。

变化与统一在形式上的作用是综合的,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也有变化,单独分析一点则有损章法完整。下面举几个例子简单分析一下(关于句法、韵式、四声等方面龙榆生、刘庆云等前辈已深入研究,在此不再重复)。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A2B 型(短短长式)与AB2 型(长短短式)交替组合,然各句组句数相同、字数相近,变化之中不失齐整、“和婉之中带拗怒”。

小梅花 贺铸

缚虎手,悬河口,车如鸡栖马如狗。

白纶巾,扑黄尘,不知我辈可是蓬蒿人。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作雷颠,不论钱,谁问旗亭美酒斗十千。

酌大斗,更为寿,青鬓常青古无有。

笑嫣然,舞翩然,当垆秦女十五语如弦。

遗音能记秋风曲,事去千年犹恨促。

揽流光,系扶桑,争奈愁来一日却为长。

《小梅花》以A2B 型(短短长式)为基调,每片中(小开部)又用两个七言长句求变化,但从句组字数上又不失衡;各句组末句七言九言交替中又见变化,加之转韵,通篇起承开合真大气魄。

玉蝴蝶 辛弃疾

古道行人来去,香满红树,风雨残花。

望断青山,高处都被云遮。

客重来、风流觞咏;春已去、光景桑麻。

苦无多,一条垂柳,两个啼鸦。

人家:疏疏翠竹,阴阴绿树,浅浅寒沙。

醉兀蓝舆,夜来豪饮太狂些。

到如今、都齐醒却;只依旧、无奈愁何。

试听呵,寒食近也,且住为佳。

《玉蝴蝶》韵脚以四言为主;全篇以短句为主,以长句求变化(小承);又通过AB2 型、AB 型、A2B2型、AB3型组合,短句虽多却不显重复;过片AB3 型以展开变化(开部),此为词中常用格。“这种曼声低唱,是只适宜于表达伤离念远的柔情的。”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以AB 型为主,句组之呼句皆仄脚,应句皆平脚,末句是仄仄仄平平和仄平平,产生一种自然流畅之美;过片用三个短句变化,每片又以两个六言句同中求变。全篇自然而多变。“所以这个调子的声情,能有清壮之美,显出刚柔相济的妙用。”

疏影 姜夔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

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

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

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

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

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疏影》上下片皆三句一组,末句都是四六言偶数句;但句组内长短句交替,句组间长短格式变化交替,句组的节奏关系A2B 型、AB2 型交替。变化与统一相辅相成,不愧大家手笔。

沁园春 辛弃疾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

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

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

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

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沁园春》以四言短句为基调,或三句一组或四句一组同中求变;过片变为长句,各片之中又有七言长句以变化。通篇来看,“格局开张、宜抒壮阔豪迈情感(龙榆生《唐宋词格律》)”。

贺新郎 辛弃疾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残雪。

要破帽,多添华发。

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

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

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

问谁使、君来愁绝?

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

长夜笛,莫吹裂。

《贺新郎》变化最为丰富,长句与短句,句多与句少,句组间差别很大;但通篇来看以仄脚为主,平脚为辅;又以AB2 型和AB3型为基调(二者有共性),中间夹以AB 型,几张几弛,高潮迭起,形成波浪式的感觉,“大抵用入声部韵者较激壮,用上、去声部韵者较凄郁”,适合表达起伏跌宕的情感。

章法无定法,和谐是相对而言的,变化与统一也是相对而言的。形式的某些因素(如句组的句数、节奏关系、长短格式及句子的奇偶、节律等),既可以利用它们的不同(对立)成为变化的因素,也可以利用它们的相同(相近)成为统一的因素;同时由于构成形式的因素很多,在一篇之中,有些因素在变化方面起作用,有些因素在统一方面起作用,所以从一个角度看是变化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统一的,从这个角度看是统一的,从那个角度看又是变化的。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变化,处处都能变化,处处都能统一。理想的形式应该是:一组之内有抑有扬、有呼有应、疏密得当,一篇之中有张有弛、有收有放、动静灵活;句组之间参差错落又井然有序,各部各片之间层次分明而又连贯照应。通篇来看既长短变化而又铿锵悦耳,既参差错落又和谐优美,既起伏开合又自然流畅。

不同的形式组合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即便是同一形式在不同的作品中、在不同的情况下、在不同的位置,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章法的组合,其目的是为了和谐。重复也好,变化也好,整齐也好,参差也好,何种情况合适,何种情况不合适,没有固定的模式。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又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流传至今的大多是精品真金,是和谐的典范。我们应当以古为师,用心去体悟前人的名篇佳作,从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中吸收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