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豫刚
以一本正文部分长达近六百七十页的著作来梳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十年历史,如此篇幅似乎仍意犹未尽,这足以说明如此一次萧条带给一代人的记忆之深刻,便如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一次全球疫情危机,对其的应对措施理所当然会继续下去:便如人体伤口愈合之后留下或深或浅的疤痕与残缺,不断提醒自身意识,勿要重蹈覆辙。
作為《外交政策》杂志“全球百大思想家”之一,哥伦比亚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亚当·图兹的这本《崩盘》,于2021年6月译介为中文出版,遂即便风行业界,成为金融人士案头必备。盖因与过往集中于美方决策当事人忆述或金融机构决策的《大而不倒》《峭壁边缘》等著作不同,本书将随后的欧债危机、乌克兰危机、特朗普登台等一系列事件,统合进全球史叙述的框架,梳理因果,草灰蛇线,发人深省,“这场危机并不是美国自己的危机,而是全球危机,北大西洋是其真正的源头。”
作者在引言中明言,写作本书是为了展示“2008年,人们普遍单纯地认为这场危机只是美国自己的危机,至多只是英语国家的危机,因此是美国单极霸权终结的关键时刻,所有这些单纯的想法其实大错特错。”通过对危机之后不同国家应对政策的梳理,图兹有一个隐而不发的结论,即美元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之中出现了极度短缺,特别是欧洲的超大型银行以非常高的杠杆率深度参与美国金融市场,导致了数万亿美元的流动性缺口,进而导致欧洲金融体系的持续危机。
此外,图兹还提出另一观点,即应以跨国金融机构间的资本流动着手,对“互锁矩阵”状态下的全球金融系统活动重点关注,盖因全球化状态下,资本流动速度远超传统货物与服务贸易速度,绝大部分金融交易和私人信贷均是通过寥寥数十家“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而完成,因此产生了宏观审慎监管这一政府干预手段的重要创新。
与金融危机在美国引发的争论焦点集中于政府与大企业之间的严重互相依赖, “首先保护华尔街,然后再担忧老百姓”不同,欧元区的危机则体现为主权国家的信用与债务问题,然而作者认为,欧盟应对危机的措施近乎全盘失败,“企业没有从欧盟的危机应对措施中获利,反而沦为受害者,欧洲各银行尤其如此”。
由此继续延伸视角,我们可以通过作者之笔,看到2011年之后“阿拉伯之春”、俄乌克里米亚冲突等等一系列事件与金融危机及其应对措施的后遗症之间的关联。对照此刻我们正所经历的,比2008-2009那一轮量化宽松行动规模和速率更胜一筹的财政、货币干预措施,已经引致了全球性的能源价格危机和供应链危机。如果说本书描绘的图景是上一个危机周期由于金融失控而导致的萧条与混乱,那么当下我们所面对的,则是实体经济遭遇突然冲击之后反馈至金融系统所表现出来的混乱局面。
本书在结构上以时间序列展开,分为四大部分;又以空间结构上的“核心-外围”叙事框架为依托,由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波扩散来梳理企业与政府决策者的行为及其后果。当然,在这一叙述过程中,作者并不能脱离其自身倾向民主党的政治立场,并出于自身研究领域的原因,将主要篇幅放在了对欧元区当局的批评中。相较而言,读者阅读本书最可能获得的启发在于理清欧债危机、欧盟干预乌克兰危机和英国脱欧诸事件的前因后果。
如前所述,过往的金融危机研究着重于两个方向,即对“华尔街”的监管,和与30年代“大萧条”进行类比,但在全球战争已不能成为解决方案的当下,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亦在此后引发了局部冲突,但主要经济体之间还是建立起了“G20”这样的协作框架,并在奥巴马执政时期一度形成了中美较好的合作机制。但美国国内的问题并未得到良好解决,这促成了特朗普上台这一引发美国与“美国之外”剧烈冲突的事件发生。而在欧元区,英国脱离欧盟亦可归结为是对危机应对不当的一大后果。
要不要救?要救的是谁?美国当局选择了救大企业的股东和管理层,却放任基层民众失业破产,此后引起“占领华尔街”、“茶党”和“MAGA”轮番发作,社会裂痕至今难以愈合。而欧洲的决策精英们则囿于各种束缚与顾虑,抑或复杂的决策约束,在事实上摧毁了欧洲企业在全球的竞争能力。
由于欧元区内在的生产不平衡,却强行进行等同性财政纪律,使得欧洲大型跨国金融机构大量以虚高信用度的主权债券作为资产进行质押回购来进行资金融通,同业拆借市场过度杠杆化严重,而危机过后,欧洲央行与决策机构反应迟缓,行动自相矛盾,使得欧洲银行业至今仍面临资本不足的严重问题。也正因如此,图兹将“欧猪五国”的主权债务危机视为欧洲银行业将自身危机外部化、公共化的偷梁换柱之举,是牺牲了各国民众的未来福利与就业,为银行业的贪婪买单,这与美国用纳税人提供的公共资金给华尔街买单并无本质不同。
图兹是支持财政刺激挽救经济的,在近期的访谈中,他对民主党在疫情期间采取的大举刺激政策赞誉有加,在本书中亦不例外,他对奥巴马时期财政政策计划不够颇有微词,乃至因此抨击当时的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当然,他对德国央行和欧洲央行的抨击更多,基于一种自称的“左翼自由主义”立场,本书可能更多关注于政治决策及其经济动因,而非进行深层分析与讨论,或许在图兹看来,记述他眼中的事实,胜于输出观点与评析吧。
相较同样全景讨论金融危机的《镜厅:大萧条、大衰退,我们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和《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崩盘》一书无疑更为详实,相形之下,对照《两次大危机的比较研究》,中西决策阶层的反思差异,无疑决定了当下举措的不同。
身处新一场危机之中,读毕思索如何自处,大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