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饮食器具往往代表着饮食文化的特点,尤其是带有地域特征的饮食器具,可以充分反映出社会与生活的时代特色。在河西地区出土的魏晋墓壁画中,就有很多关于饮食器具的记载,也为研究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结合墓葬中出土的饮食器具,就可以对当时的社会背景、饮食结构进行分析和探索,追溯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饮食文化。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农业与畜牧业相对发达,所以当地的饮食结构更加丰富,这也带动了当时饮食文化的发展。本文对河西地区魏晋墓壁画中的饮食器具进行研究分析,探讨我国的古代饮食文化,为历史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河西地区;魏晋墓壁画;饮食器具
饮食器具是反映飲食文化的关键元素,能充分展现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等级制度及社会文化变迁。比如河西地区魏晋墓壁画就生动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特点,尤其是其中对各类饮食器具的记录,为研究古代饮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河西地区位于古代中西方交流的要道上,所以在该地区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很多文化交流现象。从魏晋墓葬中出土的饮食器具能够探索该时期饮食文化的发展,了解魏晋时期河西地区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往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存世文献对仪式器具的文字描述上,而魏晋墓壁画中的饮食器具形象,能够为研究河西地区的饮食文化提供造型、样式等方面的参考。
一、河西地区魏晋墓壁画概述与艺术分析
(一)河西地区魏晋墓壁画概述
在我国河西地区分布着大量古代墓葬,其中魏晋时期的墓葬数量相对较多,从中发现很多保存完好的壁画。壁画题材十分丰富,如军事、农耕畜牧、狩猎活动以及自然环境等。其中,宴饮文化的内容场面宏大,十分出彩,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真实生活场景。还有很多壁画是河西地区民众生活的真实写照,对民俗史研究有着重要作用。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出现过的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也促进了当时各民族、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从出土壁画中的饮食文化记录可以看出,当时的农业技术发达,魏晋时期人民的富足生活,为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河西地区魏晋墓壁画艺术分析
从河西地区出土的魏晋墓壁画中,可以一窥该时期的艺术绘画特点。饮食文化的记录所采用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都对研究我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壁画的绘制者多在平面中构造出视觉上的图像空间,并且还会通过每幅单独画面之间的连接与互动,巧妙地排列分布,展现出了视觉效果与透视技术的运用。魏晋时期的壁画以表现生活题材居多,因此其艺术风格也被称为描述性风格。在魏晋时期的墓室壁画中,常能看到墓主的肖像、侍从以及墓主生前的生活场景。
二、魏晋时期河西地区饮食文化概况
(一)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农牧业生产状况
魏晋时期,中原社会动荡不安,而河西地区则远离战乱,所以该地区人民的生活相对安定,出土的魏晋壁画记录了大量的农牧业生产活动场景,是当时农牧业生产情况的真实写照。西汉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匈奴进犯云中被击退后,武帝发人徙边修筑长城,大量中原汉人流入该地区,成为推动该地区生产由草原游牧为主向农耕为主转变的重要因素。但到了东汉末年,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各地农业生产均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曹魏时期,北方统一,河西地区逐渐恢复稳定,农业生产也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军队与百姓共同开荒种田的屯田制对于当时农业生产的积极作用,可以从墓葬壁画中得到充分证明。
(二)魏晋时期河西地区饮食结构
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饮食结构一直在不断变化,这是河西地区的地域特点决定的。河西地区处于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因此更容易接触异域的饮食文化。尤其在本地区文化与汉族文化进行融合后,农牧业发展速度较快,形成了新的饮食结构特点,并且在不同民族交流过程中,造就了独特的河西地区饮食文化。该地区在主食方面,以谷物居多,如粟、麻、麦、豆等,其中粟的种植最为广泛,也是当时比较重要的农作物。早在西晋时期就已经培育出多种粟类,北魏时期更是多达86种,产量非常可观,因此粟是魏晋时期比较重要的粮食作物。除此之外,小麦种植也较为多见,与粟同样是人民比较重视的农作物。该地区还是最早引入麦类作物的地区。经测定,张掖民乐县出土的碳化小麦约有4000年的历史。《晋书》中也有相关的描述,称魏晋时期的河西地区“地宜大麦”。
三、河西地区魏晋墓壁画中饮食器具分析
(一)魏晋墓壁画中的饮食图像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饮食文化发展史中,饮食器具作为关键载体,能充分反映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以及自身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创新状况,展现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亮点。
在河西地区的魏晋墓壁画中,饮食题材比较多见,多反映当时的饮食文化、饮食习惯等,当前我国河西地区出土的壁画砖,主要集中在嘉峪关、酒泉、高台、敦煌等地区,共1 118块,涉及饮食方面的多达229块。其中庖厨图壁画有85幅,主要内容为肉食的制作过程(图1),宰杀图有42幅,宰杀的对象包括牛、羊、鸡、鸭、猪等,同时也包含狩猎野兔的壁画,可以看出,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畜牧业发展比较突出,肉食品种多样。
(二)魏晋墓壁画中的饮食器具
作为饮食文化中最不可或缺的部分,器具往往具有非常重要的使用价值。河西地区墓葬中出土壁画所描绘的饮食器具,清晰反映了魏晋时期的饮食文化特点。如庖厨图中就出现了很多饮食器具,包括三足架、长案、缸、烤肉叉、圆案、刀、鼎、炉等,种类十分丰富,主要是食物制作过程中所需要的器具。在进食图中则出现了槃、勺、耳杯、烤肉叉、碗、壶等(图2),包括盛食器与饮食器。《齐民要术》中记载,魏晋时期的人们已经掌握先进的醋、酒、酱酿造技术,饮食器具十分丰富,如壁画中腹部有小孔的大陶罐,就是典型的饮酒器具。
从河西地区的魏晋墓壁画,可以对魏晋时期河西地区人民的饮食类型进行分析。例如壁画中的盛食器与饮食器,制作食物时运用的灶、釜、炉,都反映了丰富的饮食类型和文化特点。对河西地区魏晋墓壁画进行统计,其中与厨房炊煮相关的庖厨图(图3),生动展现了食物制作的细节,其中主要使用的炊煮器是灶,尽管墓葬中出土的灶很多都是明器,但也清晰展现了灶的形制。例如高台县博物馆藏有一件陶灶,于骆驼城出土,外观呈长方形,灶头装有高挡板,这也是同时期灶器的显著特征。釜也是魏晋时期河西地区人民饮食常用的器具,釜的用途非常广泛,包括炸、煮、羹、蒸、煎等。不同的饮食器具体现了该地区由于远离中原所形成的相对安定的社会生活面貌。
四、河西地区魏晋墓壁画中的饮食文化
通过对河西地区魏晋墓葬壁画的分析,能够看出当时人们的饮食比较讲究质、香、色、形、器、味等多方面的和谐统一,不仅追求色香味俱全,同时也关注器具的精美程度。当然,饮食文化中也存在着阶级色彩,贵族的饮食自然是隆重、丰盛的,日日如同年节,这与贫苦百姓的日常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天灾不断、战乱频仍导致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场景比比皆是。贫苦百姓多以粮食和蔬菜为主要食物,连生存都很困难,与名门贵族这些养殖鸡鸭的肉食者相比,饮食结构自然是天壤之别。
五、结语
河西地区的魏晋墓壁画整体艺术风格单纯简朴,与其他类型墓室壁画的复杂内容截然不同,题材大多来源于生活,是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社会生活的生动写照,充分展现了当时当地的饮食文化,也代表魏晋时期的人们比较重视饮食文化的生活观念,餐饮器具中也流露出自然的生活气息。在饮食结构上,魏晋时期的河西地区以粟、麦、豆等为主食,制作成饭、粥和羹,并把谷物磨成面,制作成馒头、面条、面片等。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畜牧业也很发达,因此肉食品种类比较多,并且衍生出了多种不同的烹饪方式,炊煮、饮食器具也受其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如鸡头灶、烤肉叉、曲柄勺等,都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展现了独特的区域饮食文化之美。
作者简介
李茜,1987年9月生,汉族,甘肃高台人,文博馆员,本科,研究方向为河西魏晋历史文化及馆藏文物。
参考文献
[1]赵晶晶.河西走廊魏晋墓室壁画宴饮题材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9.
[2]郭志华.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民众饮食生活初论—以河西魏晋壁画墓为中心的考察[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4):104.
[3]杨吉宁.考古学视域下的汉晋河西地区饮食文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5.
[4]曹宇.河西走廊魏晋十六国壁画墓题榜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
[5]高启安.嘉峪关魏晋墓壁画四炊具图像名物研究[C].固原:第二届中国古村镇保护与利用研討会,第二届中国古村镇保护与利用研讨会论文集,2016.
[6]冯芳.河西走廊魏晋墓室壁画砖饰艺术研究—以高台县骆驼城遗址为例[J].雕塑,2014(6):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