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迎
关键词:道家;美学思想;水墨动画;艺术呈现
动画艺术是一门年轻而综合的艺术,起源于西方。中国动画艺术家面对动画这一“舶来品”先从模仿做起,提出了“探民族形式之路,敲喜剧风格之门”的口号,并在实践中创作出:《小蝌蚪找妈妈》《牧笛》《鹿铃》《山水情》等一系列经典动画作品。中国动画在国际上更是有“中国学派”的美誉。这不仅是对一系列浓厚中国特色风格作品的概括,也是对一代动画人艺术成果的褒奖。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动画制作技术不断提高,受众群体也从过去的少年儿童,扩大到几乎全年龄段,可以说动画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表面上看起来如火如荼,可是能够在国际上被叫响的作品几乎没有,是什么导致这样的窘境呢?原因可能有很多。当代动画缺少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分析经典不难发现,中国经典动画作品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尤其是道家美学思想的艺术体现,十分具有特色。借鉴经典,学习动画前辈的经验,找到动画与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脐带,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为中国动画找到文化传承的基因,是当代动画人应做的工作。
1 道家的美学思想
要理解道家美学的核心,就要理清“道”“自然”“无为”以及“素朴”概念。老子对于“道”描述是“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1],“道”是道家的思想之本;对于“自然”,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 ;对于“无为”,老子的观点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庄子对于“无为”提出“无为为之谓之天”[2] ;对于“朴素”庄子认为“同乎无欲,是谓素朴”[2],朴素是对自然本色的展示。可见在道家美学中对“朴素”的界定是指没有被人为的加工,保留自然本来的真性,这种状态就是“道”。
道家美学崇尚自然之美,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的自然状态。但是道家也不排斥否定艺术之美,而是强调在追求艺术美的过程中应遵循自然,保持一种克制无为的态度。这里“无为”并非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以一种“虽有人做,宛自天开”的状态,保留自然的本真。道家美学中将“朴素”定义为美的特性和标准,“朴素”一方面指创作者应不受外界的干扰遵从自己的本心、本性; 另一方面指艺术作品应尽可能地避免矫揉造作,而是要遵循朴素自然的原则。
2 水墨动画概述
水墨动画是中国动画人的创举,在水墨动画中将传统水墨艺术与动画形式相结合,产生了独特的动画表现形式。水墨动画不同于传统动画制作中的线勾轮廓、平涂上色模式,其运用特殊的工艺,制作出具有传统水墨韵味的动画作品。
1956 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段孝萱、徐景达、钱家骏等一批动画制作人萌生了将传统水墨与动画结合的想法,并向厂里提交了报告。当时全国正掀起一场“技术革新运动”,于是厂里决定把“水墨动画”作为创新项目之一;1960 年1 月31 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北京举办了“中国美术电影展览会”,陈毅副总理莅临参观并提出“你们要是能让齐白石的画动起来,就更好了”。在中央领导关注及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支持下,于1960年 5 月底,拍摄出十分钟的彩色动画试验短片《水墨动画片段》,包括《鱼虾》《青蛙》《小鸡》三个小片段。这部实验短片宣告了具有水墨形式的动画片,在技术上的试验取得了成功。自 1960 年开始,水墨动画的创作经历了两个黄金时期,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但是,严格意义上的传统水墨动画,仅包括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小蝌蚪找妈妈》《牧笛》《鹿铃》《山水情》,和长春电影制片厂的《雁阵》《雪鹿》,以及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的《兰花花》几部作品。在这些经典的水墨动画作品中不仅有动画人的辛勤汗水,同时也凝聚着中国水墨艺术家的艺术创意。如《小蝌蚪找妈妈》造型,就是取材于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作品;动画片《牧笛》中“长安画派”名家方济众的场景描绘,与国画大师李可染绘制的角色形象可谓是“珠联璧合”;同时,画家吴山明笔下超凡脱俗的人物形象,也为动画《山水情》展现了水墨艺术的笔情墨趣。
3 道家美学思想在水墨动画中的艺术呈现方式
3.1 借助造型呈现
水墨动画不同于其他动画影像艺术,它更注重角色造型意象与场景意境的表达。在一系列经典水墨动画作品中,共同的特点是,在人物及场景造型设计中,不同于当时西方动画片的线条结构,以写意传神为主。人物的造型用简练的笔法绘制出角色的形态,线条并不是以人物的结构为落笔的依据,更多的是作者对角色形象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在毛笔的横涂纵抹间,人物的神采呼之欲出;在色彩上运用黑白二色,或点缀少量的颜色,画面呈现素色简朴自然天成之感,体现出道家美学的“简”与“淡”;在场景设计中没有采用传统动画里的焦点透视,而是采用中国山水画中所特有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表现出山川不同的透视角度,山川景致也是随着故事中人物情感的变化而转变。
以上的特点在具体的作品中又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如1961年出品的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造型取材自國画大师齐白石的作品,角色造型简练概括,在笔情墨趣间传递出“以形写神”“形神合一”艺术特点;在另一部作品《牧笛》中,牧童与牛以及背景竹林采用“实”的手法,而水面采用空白“虚”的手法,在虚实对比间营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出品于1988 年的水墨动画巅峰之作《山水情》更是将道家美学思想推向了极致,在山川景物的表现中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时空处理体现出极大的自由度。“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3]。在场景构图上采用了山水画中的留白,大面积的空白给了观众以想象空间,体现出道家老庄的虚无思想。其画面摒弃多余线条与色彩,在笔墨的皴擦点染中表现人与自然的交融。在老琴师赠琴给渔童的段落中,渔童在山间独自抚琴,琴音袅袅,画面切换渔童与老琴师共同泛舟江面。在镜头画面中,除小舟与琴师师徒外,一切静物仿佛笼罩在一层云雾中,景物只能依稀辨认。“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整个画面颇有北宋词人柳永的词意,在小船外大量留白,给观众以想象的空间。
3.2 借助音乐呈现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表现人们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听觉艺术[4]。在中国水墨动画中基本没有台词,音乐是影片声音的主体,贯穿于作品始终,承担着重要的叙事作用。音乐能够表现人物内心活动与感受,营造情绪氛围,场景转换、故事推进等均以乐音的形态表述。
水墨动画《牧笛》,运用民族乐器,优美旋律非常好地与画面进行了契合,对故事的发展、意境的营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有“中国魔笛”之称的陆春龄的笛子演奏,与“长安画派”主要画家之一方济众的背景可谓珠联璧合,一下子就将人带入到江南水乡的情境之中。在音乐中观众感受到阵阵蝉声,垂柳摇曳,盛夏时光。随着画面的切换,牧童骑牛,由远及近。笛子独奏悠扬婉转,这里既是对画面中牧童吹奏笛子的声音表现,也是对“天人合一”意境的创达。曲笛润丽音色、清晰,强弱对比自如,“唤音”“送音”“打音”“倚音”“颤音”等技术的运用更增添了影片的表现力。这一牧笛曲以变奏的形式在影片中不断出现,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将影片推向高潮。可以说音乐是整部作品的灵魂,是画面意境的拓展,在曲调的变化中展现道家思想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在另一部动画《山水情》中,音乐的情感表现作用更是发挥的淋漓精致,成为整部动画作品的重要环节。影片开始,在风声、水声中,叶笛悠扬婉转的曲调将观众带入到空灵的山水意境之中。少年载着老琴师撑船离岸,笛声再次从空寂中响起,这里体现出少年的怡然之情。老琴师病中初愈,屋外,少年撑船而归,笛声再次响起,屋内琴师的琴音也一同奏响。此处虽没有过多镜头画面的交代,可是通过古琴与叶笛的合奏,观众能感受到琴师与少年的友情。音乐在此不是衬托景物的背景,而是故事推進与意境营造的主体。在离别这一段,是整部作品的高潮,少年独自在山峦间抚琴送别恩师,天地间仿佛除了琴音只有师徒二人,师徒间的离别不舍之情通过琴音外化出来。琴声先慢后快,由徐转急,后又从急促复归平散,完整地呈现了一段送别时的情感变化,其中包含的不舍、牵挂、释然等师生之情得以自然涌动。
3.3 借助影像呈现
水墨动画秉持道家美学思想。在影像空间及镜头切换上遵循以简御繁原则,追求意境的表达。因此,在分镜头的设计上,也更加平缓和抒情。基于水墨动画的这些特点,在整体镜头运用上大多呈现出平面化的特征,以长镜头和平行蒙太奇配合演绎。所谓蒙太奇,是指“用局部组合成整体的思维方式,影片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5]。在水墨动画《牧笛》中,空间的处理采用国画般的平面意象空间,不强调景物的空间纵深感。通过镜头的平移来切换场景和叙述故事,犹如观赏中国绘画长卷,是我国特有的具有东方意蕴的电影叙事语言。这种镜头语言与水墨手法交相呼应,水乳交融,很好地表达了意在象外、情在境中道家的独特美学思想。如水墨动画巅峰制作《山水情》,片中师徒离别的高潮部分运用了特殊的制作手法,采用即时作画来表现人物内心的起伏变化。随着琴音由慢变快,画面切换也随之加快,水墨晕染间暴雨骤降,惊涛拍岸。暴雨中孤鹰翱翔,情与景交融。随着琴音由急渐徐,画面随着云雾散开一切复归平静,雄鹰展翅随孤帆远去,影片节奏变换映射出师徒离别时的内心波澜。山水背景壮烈激昂,细致的笔触感性诗意,运用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了真挚的师徒之情。
4 结语
中国水墨动画根植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以道家美学思想作为创作的精神内核,吸收中国传统艺术精华,为世界动画艺术殿堂奉上一道精彩的“中国风”。新一代动画人必将沿着前辈的足迹,在吸收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语汇,不断地丰富水墨动画的内涵与外延,再现水墨动画昔日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