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露荃
关键词:明代古琴;髹漆工艺;样式
1 明代的古琴文化概述
明代的古琴制作达到高峰,在现存的传世古琴中,明琴所占的比例最多,明承宋制,明琴传承了宋琴的制琴风格。明成祖朱棣敕撰《永乐琴书集成》 ,成为明代帝王嗜琴的表率。随着明朝政局的穩定,在嘉靖、万历年间,文化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出版印刷开始活跃,大量刊印琴谱。在皇帝亲王宗室中,还有明初宁王朱权、衡王朱祐楎、益王朱祐槟、明末潞王朱常涝等为古琴的制琴名家,有大量的斫琴传世[1]。
其中璐王朱常涝斫琴最多,制作古琴的灰胎用的是八宝漆灰。皇室还指定太监学琴,造就了许多琴家,如戴义和黄献等。黄献的 《梧冈琴谱》 是现存第一部为徐门正传的琴谱(徐门属于浙派,始于南宋);在民间,也有不少的文人雅士工匠善于谱曲斫琴,如邝露、华夏、张敬修等。明代士人间,无论是否善于操弹,皆悬琴一张于壁, 此时的古琴俨然成为文人的象征,也可见古琴在当时社会的地位[1]。
2 明代古琴的髹漆工艺
明正统间袁均哲辑《太音大全集》是现存最早的琴论专集,内容包括有关于古琴制造的过程,即古琴的髹漆工艺和工序。但《太音大全集》是根据宋代田芝翁所辑《太古遗音》做注释(后被南宋喜靖间杨祖云更名为《琴苑须知》)所改编的。明朝大量刊印古琴谱曲,在书面留下的制作工艺里,继续传承唐宋的制作工艺,并无创新和发展。古琴的主要制作工序为:归纳选材、修整琴面、刨制琴腔、合琴、安装附件、裹布、刮灰胎、上漆、退光出光等步骤[2],而古琴的选材、刨制琴腔、裹布、刮灰胎这些工序在古琴的髹漆工艺中尤为重要。
2.1 古琴的选材与刨制琴腔
传统古琴的选材尤为重要,在木材的选择上讲究木头要松透有脆性,往往老木头的木质较适合制作古琴,木性较为稳定,不易变形。有的古琴面板为桐木或者杉木,底板为梓木,被称为“阴阳琴”;若面板底板都为同样的木材制作,则称为“纯阳琴”。在沈括的《梦溪笔谈 乐律一琴材》中提到“琴材欲轻、松、脆、滑,谓之四善。”制作好琴板后进行合琴,即将古琴的面板和底板用胶漆粘合在一起,用绳子等固定住,待其粘合剂干透固定住琴板,再安装上附件,进行一些修整。另外,虽制作古琴以木为主,但在传世的古琴中,明代开始出现不是以木头作为面板材料的古琴,并且,从明代才开始使用杉木作为面板,在《故宫古琴图典》中共有9 张古琴以铜、铁、石作为底板材料的古琴被单独分类在观赏琴中,《中国古琴珍萃》中有一张以石作为底板材料的古琴。
通过对比明代常见的几种琴式的古琴龙池位置的内腔CT图[3],见图1,可发现,琴面的弧度基本一致,内腔的形状略有不同,但都呈现为“m”的形状。
2.2 古琴的裹布
做好古琴的木胎后,在其表面刷上灰与黏上裹布,裹布可用葛布或者麻布等(也可不用裹布),但在明代开始出现用纸作为裹布。在查阅了《故宫古琴图典》《 中国古琴珍萃》和《古琴纪事图录:2000 年台北古琴艺术节唐宋元明百琴展宝录》这三本介绍传世古琴具体资料的书目后,只有明代有2 张落霞式纸底瓦灰的落霞式、5 张以八宝灰作为灰胎的古琴。再对比唐宋元三代传世古琴,并没有以纸作为裹布的;书中只有2 张明确说明用纸作为裹布,并且都是落霞式古琴。除了在《与古斋琴谱》有提到用裹布这个髹漆步骤,其他琴谱中并没有提到。所以裹布并不是古琴制作中的必备环节,需要视情况而定。查阅了《琴谱集成》后,对明代开始使用纸作为裹布并没有特别的说法,但用纸作为裹布的琴式多为落霞式,可能是因为落霞式的古琴两侧呈对称的波浪形曲线,纸相对于葛布、麻布更加柔软且轻薄,因此把纸混合漆胶黏上古琴面板的工序更加轻松简单。
2.3 古琴的灰胎
刮灰胎是髹漆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晾干再上新灰胎反反复复在5 遍左右。灰胎分为粗灰、中灰和细灰,从粗灰开始一遍一遍最终用细灰。制作灰胎的材料也有很多种,比如鹿角灰、瓦灰、八宝灰、瓷灰、砖灰、泥灰、膏灰、血灰等,其目的是让琴面更加细腻和坚硬,起到保护琴面又要兼具传音效果的作用,其中最常见的为鹿角灰、瓦灰和八宝灰。
鹿角灰由鹿角霜混合生漆制成,有的鹿角灰中还混合了金银屑、铜沫瓷粉螺钿屑等,增加了琴的美观程度,并且也为琴的音色增添了一丝金石的味道;瓦灰一般用老房的砖瓦做成的熟石膏和生漆混合,其音色发虚也不耐磨损;砖灰是以砖块粉末调和生漆;泥灰是以泥土粉末调和生漆;膏灰是以石膏粉末调和生漆;血灰是以猪血粉末调和生漆[4] ;八宝灰是在鹿角灰的基础上添加翡翠、红珊瑚、珍珠、绿松石、金、银、砗磲、和田玉、玛瑙等名贵的宝石,明朝的璐王斫琴往往使用八宝灰为主;瓷灰是以瓷器粉末调和生漆制成。
在灰胎的使用上,宋代出现了3 张以八宝灰作为灰胎的古琴,宋明两代的皇室都有在宫廷内设置专门的斫琴场所,往往只有官琴才采用八宝灰。八宝灰始于宋代,元代古琴并没有受到重视,并没有八宝灰的古琴传世,明代古琴制作达到顶峰,潞王造琴最多,在每张琴背板上都刻有琴名“中和”两字,并且都是用八宝漆灰,见图2。待灰胎完成后就可上漆了,使漆面变得更加平整光滑,另有表漆,主要有黑色、褐色、黄色、朱色、紫色等,还可加绘饰,增添琴面的美感。最终进行推光出光,即给古琴的漆面抛光,进行各种装饰反复上漆,让琴面呈现出斫琴师想要达到的效果。
古琴的制作工序在唐朝基本已经定型,后世多为沿用,几乎没有什么改变。
3 明代古琴的样式
古琴样式的主要差别在于琴额、琴的颈部、腰部、尾部的造型、线条不同。在《太音大全集》中共收入了38 种古琴样式,如伏羲式、仲尼式、列子式、神农式、递钟式、伶官式等等。实为明以前出现的古琴样式,明以后从《风宣玄品》中收入了约40种古琴的样式,增添了蕉叶式、洛象式。剩下的是原来旧琴式的变体,如朱权创造的飞瀑连珠式就是连珠式的变体,见图3,这也是历代古琴样式中从未见到过的[5]。《故宫古琴图典》总共收入46 张古琴,其中明确指出22 张是明琴;《中国古琴珍萃》总共收入了109张古琴,其中22 张有明确标明为明代所制的古琴;《古琴纪事图录:2000 年台北古琴艺术节唐宋元明百琴展宝录》共收入98 张古琴,其中又明确指明为明琴的有53 张琴。
在现存传世古琴中,明代古琴最多,其中仲尼式占大多数,仲尼式古琴造型简单。在10 张观赏琴中,有9 张是仲尼式;还有多张的蕉叶式古琴; 11 张的落霞式古琴中,7 张明琴,1 张宋琴,2 张清琴,还有一张不明确制琴的年代。明琴传世的多为官琴,琴式和装饰相对来说比较华丽,洛象式、蕉叶式、落霞式、连珠式的古琴形状都较为复杂。时至今日,蕉叶式古琴的价格略高于其他琴式,因其制作工艺较难,对合琴的工艺、漆面厚度有一定要求,从琴式上的丰富程度上就能体现出当时皇室对古琴的喜爱,制琴技术的高超。
4 结语
古琴是中国历史中传承下来最久的乐器,在现代,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不仅仅是因为其自身深厚的文化内涵,还因为其成熟完美的髹漆工艺才得以保存下来。在唐宋,古琴就已基本定型,在明代走向了制琴的高峰,从宫廷乃至民间。明代古琴在样式上有了新的创新,样式变得更加复杂,增加了髹漆工艺的难度,创造了用纸来当做裹布,并且古琴在明代文人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不管是否善于弹琴,也要在家中摆放一张琴,从而有了观赏琴的出现。明代作为古琴制琴的高峰,研究明代古琴的髹漆工艺和样式,给现代古琴的制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更好地继承了传统古琴制作,为古琴制作的发展提供新的想法、创意,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