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学富
《礼记》云:“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白露过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普照,夜晚气温下降,是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季节。夜间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细小水滴,密集附着在花草树木的茎叶或花瓣上,看上去晶莹剔透、洁白无瑕,因而得“白露”之名。
《诗经·秦风·蒹葭》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描写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把白露时节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情感交铸在一起,创造一个情景交融、触情见景的意境。三国曹丕在《燕歌行》中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的诗句,描绘了一幅白露时节秋色图。魏晋时期的诗人左思《杂诗》中也有:“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的诗句。
唐代诗人徐敞在《白露为霜》一诗中云:“早寒青女至,零露结为霜。入夜飞清景,凌晨积素光。”白居易在《南湖晚秋》这首诗里描绘出了一幅凄凉的晚秋图:白露到来,秋风萧瑟,荷花凋残,枫叶染红,芦草枯黄,到处一片萧瑟景象。诗人触景伤情,怀念身居异地的亲人:“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手攀青枫树,足蹋黄芦草。惨澹老容颜,冷落秋怀抱。有兄在淮楚,有弟在蜀道。万里何时来,烟波白浩浩。”唐朝诗人卢殷也在《悲秋》一詩中云:“秋空雁度青天远,疏树蝉嘶白露寒。阶下败兰犹有气,手中团扇渐无端。”
“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深秋时节,对气候最为敏感的大雁,集体迁徙,向南飞越。这一自然现象,引发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的“咏雁”情结,寄托悲秋,抒发怀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悠悠乡愁。汉武帝刘彻在《秋风辞》中说:“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大雁苍鸣,归雁声声。阵阵秋风携白云而飞,树木花草已不复葱郁,纷纷飘坠的金色落叶,为秋日渲染了一幅斑斓的景色。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唐代诗人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今安徽滁州市)刺史。初夏离京,秋天到任。从朝中大员贬谪到地方任职的韦应物独坐在高斋之中,静静地听着外面淅淅沥沥的秋雨。秋天的雨夜漫长而又寂寥,孤灯长伴,孤影为侣,窗外一片漆黑,只有雨打梧桐的声音。在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中,诗人不免要触动羁旅他乡、远游为宦的思乡情思。这时,由远及近传来大雁的鸣叫声,显得分外凄清,因思乡而彻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于是创作了五绝《闻雁》:“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而唐代诗人李白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写下了“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诗句,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晚唐诗人杜牧也有诗曰:“带霜南去雁,夜好宿汀沙。惊起向何处,高飞极海涯。”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则有“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之句。
北宋范仲淹在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时写了一首抒怀词《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边塞特有的声音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有“霜高木叶空,月落天宇黑。哀哀断行雁,来自关塞北”的诗句。
元代戏曲家王实甫的《长亭送别》云:“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蓝天白云,遍地黄花,秋风四起,仰头望去,却看见成群的雁儿正向南方飞去,让人心底顿生深秋凉气,不免又增加几声悲伤的叹息。元代作曲家吴西逸在秋夜酒醉后,看到周围的景色,有感而发,创作了一首小令《清江引·秋居》:“白雁乱飞秋似雪,清露生凉夜。扫却石边云,醉踏松根月,星斗满天人睡也。”白雁、雪、云、月、星斗,组成一幅静谧清凉的秋夜画面,素雅之色衬淡泊之情,表达了作者远离污浊尘世,回到大自然怀抱的追求。
白露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秋收阶段。农民经过一个春夏的辛勤劳作,迎来了瓜果飘香、稻谷成熟的收获季节。杜甫有《白露》诗曰:“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此时,大豆、谷子、水稻和高粱都已成熟,进入收获季节。所以农谚说:“白露割谷子,霜降摘柿子”“白露谷,寒露豆,花生收在秋分后”;玉米、白薯等秋季作物正在成熟,棉花产区也进入分批采摘阶段。农谚说:“白露秋分头,棉花才好收”“中秋前后是白露,棉花开始大批收”;山区里也是喜气洋洋,果园呈现出一片丰收景象,各种果实已经成熟,面临采摘。农谚说:“白露节,枣红截”“白露枣儿两头红”“白露打枣,秋分卸梨”“白露打核桃,霜降摘柿子”“白露到,摘花椒”。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白露高粱秋分豆”“白露前后看,莜麦、荞麦收一半”是这个时节真实的写照。
白露,是收获的时节,也是播种的季节。从白露开始,冬小麦启动播种,“抢墒地薄白露播,比着秋分收得多。”“白露种高山,寒露种河边,坝里霜降点”“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白露种高山,秋分种河湾”……这些谚语说明了不同地块播种的时期也不同,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选自《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