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总有理
元宇宙这个概念可能跟“水变油”一样久远了,现在无非是新瓶装旧酒,被资本和巨头们重新包装了新概念。
搞笑的是,元宇宙的概念重新火到现在,被刷屏、被科普、被讨论,但实际上很多人仍然没有弄懂这个概念,而这种似懂非懂云里雾里的概念,对于科技巨头和资本来说,最有腾挪的空间。
事实上,在1992年出版的科幻作品《雪崩》中,作者构建了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人们可以在里面拥有一个自己的虚拟替身,这个世界叫作“Metaverse”,也就是类似现在爆火的元宇宙。
元宇宙所代表的世界,自由度极高,换句话说,你在现实中能做的事情,在元宇宙也能做,而现实中不能做的事情,可能会在元宇宙中实现。
当然,元宇宙的想象空间不是像电影中偏向满足用户的暴力需求,而是延展到现有互联网生活无法触及的领域,接近于把整个现实世界平移到虚拟中。但现在看来这未免太过虚幻。广义被认同的元宇宙有六大支撑技术,分别为区块链技术、交互技术、电子游戏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及运算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而单看任何一项,都处于一种技术水平和落地应用跟不上外界期待的状态。追根究底,当初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概念炒作多火爆,现在就有多尴尬,这和现在的元宇宙如出一辙。
可为什么就是这样一个概念,引起了资本和巨头的竞相争夺呢?其实它们未必真的认为元宇宙会掀起下一代互联网社交和娱乐模式的变革,更现实的是它们恰好需要元宇宙这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新“风口”。
进入2021年以后,互联网经济整体进入了一个动荡、难熬的时期。一方面,互联网用户增长缓慢,已然到达了一个极限,越发困扰着互联网公司。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 17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1.6%。其中,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9.83亿,较2020年12月增长仅218万,短视频用户规模高达8.88亿,较2020年12月增长1 440万。
另一方面,监管成为今年影响互联网公司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从教育到游戏,从社区团购到共享民宿,从影视圈到“饭圈”……那些曾经引得资本追逐和热捧的风口及风口上的公司,在野蛮生长的过程中,乱象丛生,现在无一例外地触动了红线。
從这个角度出发,元宇宙这样一个没有落地的、虚幻的又能刺激大众兴奋点的概念,在监管时代下似乎安全许多。互联网巨头和资本,这就如同古代帝王迟暮之后,一味追求长生,生生臆想出来了长生不老药。
近期,苹果秋季发布会举行,每年的这个时候,围绕新iPhone都会掀起一波又一波讨论的热潮。然而,不得不承认,苹果秋季发布会带给用户的惊喜已经越来越少,舆论热潮过后,讨论点总会落在苹果创新乏力、库克才能不足上。
苹果的创新困境,只是整个互联网经济创新越来越泯然于众的一个缩影,在贴有创新乏力标签的互联网公司名单中,恐怕要加入很多巨头的名字。
2016年,谷歌也举行了一次发布会,在会上一口气发布了一大堆的硬件产品,这个东拼西凑的硬件全家桶,因为装的都是“过时”的产品,而被媒体狠狠地嘲讽了一次。由此,作为美国硅谷技术创新风向标的企业,人们开始质疑谷歌是不是“黔驴技穷”,一位在谷歌任职13年的老工程师公开批评谷歌发布的产品分别抄袭了亚马逊Echo、WhatsApp和微信。
硅谷的活力丧失,已然成为一种共识。而国内呢?我国互联网经济的模式或产品创新,曾一度改变了原本互联网公司从硅谷复制、借鉴现有模式的习惯,渐趋成为全球互联网创新的另一个中心。然而,在共享经济的高潮过后,国内互联网新事物的诞生和发展套路基本就沦落成找准一个行业进行线上化,继而融资“烧钱”、规模扩张、相互争夺流量。成则胜者为王,败则一地鸡毛。
这其实不是创新,以往互联网创新的本质在于变革行业,衍生出一种比现有商业业态更有优势的新生模式,但现在互联网的风口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对行业的升级,而是干扰甚至破坏。
比如社区团购,社区团购通过融资,以补贴、吸引用户,将原有菜摊菜贩为主导的商业业态快速破坏,实际上它为商业社会创造的价值却寥寥无几。新消费投资热也是如此,眼见没什么新赛道了,资本瞄准了我们的餐桌。
原以为社区团购和新消费已然是国内互联网创新的一次大倒退,直至元宇宙爆火,这场由概念炒作掀起的虚火从硅谷烧到国内,更像是一场席卷全球互联网经济的倒退,以掩盖整个互联网创新乏力的事实。
换句话说,我们正在拿未来数十年都未必能实现的科技幻想,来弥补现在的创新枯竭。
尤其是外界对元宇宙的畅想,目前来看过于超前了。一方面,作为能够超过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的下一代主流计算平台和元宇宙的重要入口,AR/VR还停留在视觉阶段,交互很差,用户根本没有沉浸式体验。
另一方面,一个全新的世界,需要包括游戏、影视视频音乐内容、办公与会议体系、虚拟消费品、虚拟房地产和虚拟经济体系等,而这些要素在现有的互联网世界都未必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