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路村打造“智慧板凳”开启乡村智治新时代

2021-11-11 10:52胡珊
宁波通讯·综合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出租房谢家网格

胡珊

7月19日上午7时40分,在谢家路村的综合智慧室,25个监控视角组成的偌大视频画面中央,突然弹出一个红色提示框。点开提示框,工作人员发现一条小河的河面上漂浮着一些树叶、垃圾。几分钟后,这条信息被处理成一份事项单,快速流转给了责任片区的网格长。当天,河面就被清理得干干净净。

类似的场景从去年底开始,已成为谢家路村数字化治村的日常。自2019年国家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以来,乡村整体智治的探索风潮席卷广袤农村。如何以微成本提升基础设施,如何让数字化建设接地气,真正对接上农民的需求,成为此中不能不破的命题。为此,谢家路村立足村委会与村民之间的关系和需求,紧扣乡村治理中的热点、难点,巧借力量,实践出一条小投入大联动的新路。

总体框架:立足村需 “小板凳”全面升级

谢家路村位于余姚泗门镇,曾因“小板凳群众工作法”闻名全国。在这片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共有近200家企业,生活着1763户家庭,有4700多名常住人口以及3000多名外来人口。辖区面积大、企业多、人口密集带来的种种问题贯穿了谢家路村治村的始终。

这些问题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疫情防控之初,宁波市提出‘十严要求‘六道防线,外来人员是重点防控人群。当时,村里关闭了所有出入口,只保留了一个检测点进出,但由于谢家路村辖区面积大、大小道路四通八达,仍然有个别外来人员趁半夜从小路进来。后来,村里不得已与房东签协议,在出租房门上贴封条,要求撕毁封条必须报告,才实现了有效管控。”泗门镇党委副书记、谢家路村党委书记杜海军说。虽然疫情防控的效果较好,但村里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人力、精力,让有着众多光环的老牌先进村开始反思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治理方式。“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海战术不高级,与现代文明村庄的治理要求格格不入,‘小板凳群众工作法迫切需要升级。”杜海军笑言道。

但路该怎么走?围绕“红旗在谢家路村怎么飘得更高更好?”“什么样的乡村才是振兴的模板?”“如何创新才能满足新时代新型农民的新需求?”等问题,谢家路村两委班子进行了一系列走访和调研,总结得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之一是要厘清村委会与村民的关系,找准村民最直接的需求。

“经过反复论证,我们觉得目前谢家路村必须满足的群众需求主要包括村民对居住环境和居住品质的提升需求,村民办理各类证件、手续的服务需求,以及面对各类矛盾问题时的解决需求。而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满足这三大需求必须靠智慧化、信息化的手段来推进。”杜海军说。

从去年开始,以三大需求为着力点和出发点,谢家路村不断探索村庄智治模式,打造“小板凳群众工作法”2.0版——“智慧板凳”,建起“村莊大脑”。

“村庄大脑”由综合智慧室、大数据库和智治闭环流程三部分组成。综合智慧室是整个村庄的智慧枢纽,它链接了党建智慧平台、“e宁波”管理平台、出租房智能化管理平台、网格管理平台、平安村居、即时呼叫系统等多个市级平台、子平台以及智能设备,事关村庄的任何数据都可以流转到这里进行处理。

大数据库的搭建与综合智慧室同步。谢家路村开展了一次全方位大调查,排摸全村的房屋、人员、企业、道路、河道等基本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和来自政府各部门的数据全部导入综合智慧室的数据池,为以后进行分级管理做准备。

此外,谢家路村还升级打造村民客厅、便民服务中心、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服务点,构建智治管理闭环服务流程,解决综合智慧室和上级部门流转、群众反映的各类事项,全面提高村庄智治水平。

基础细胞:突出重点 数字化助力破难

7月20日,在谢家路村一处出租房门口,外来务工人员吴以霞从口袋里掏出手机点了点,门就自动开了。“村里大部分出租房都装了智能门锁。有了这个锁,租房不用找房东,出门不用带钥匙,省了很多麻烦。”吴以霞一边进门一边介绍道。

针对2020年疫情防控中的痛点,谢家路村委托辖区企业开发智能门锁,解决外来人口管理精准化问题。以智能门锁为基础,谢家路村搭建了出租房智能化管理平台。这个平台不仅是一个管理平台,同时也是一个租房中介平台,谢家路村80%的出租房源都能在这里找到。

“外来务工人员在平台找到合适房源后,不需要联系房东,只要按照平台的提示输入自己的身份信息和工作单位,然后把租金打入平台公共账户,就能通过刷身份证或是手机蓝牙开门入住房间。”杜海军说。

租客出入方便不说,房东也省事,不仅免去了跑来跑去收房租的麻烦,租金也有保障,再也不会发生房客跑路租金泡汤的情形。更为重要的是,出租房智能化管理平台将外来人口的数据共享给公安机关,实现了对外来人口的精准管理。可以说,实现了三赢。

出租房智能化管理平台是综合智慧室的子平台,类似的智治“基础细胞”在谢家路村一共有12个,共同支撑起“村庄大脑”的运行。

设在村委会一楼大厅的村民客厅是“村庄大脑”的“接收系统”,所有综合智慧室流转,上级部门转交,村民、党员直接反映的问题,都必须经过村民客厅梳理分流,形成网上流转单,然后进入智治闭环流程完成处理。

平安村居系统是“村庄大脑”的“智慧双眼”,480个摄像头遍布村庄的公共区域以及村民的庭院,一旦发现道路河流不干净、占道停车、违规遛狗、聚众闹事等现象,系统的图像识别功能就会自动弹窗报警,提醒综合智慧室的工作人员及时处理。去年11月10日,90多岁的严幼姑在自家小院里摔倒,这一画面被监控拍到后触发自动报警,巡逻人员5分钟内赶到严幼姑家中扶起了老人,让外出打工的子女万分感谢。

即将投用的智慧泵站是村庄的“防洪卫士”,它利用传感器将水位信息接入综合智慧室,全天候自动检测预警并远程操控泵站运行,在水位超界限时实现“一键排水”,大大提高了泵站的工作效率,也减少台风天操作人员的安全风险……

如此大范围的基础设施提升花费高吗?杜海军告诉记者,目前所有的平台搭建以及设备投入总共只花费了60余万元,是真正的微成本、小投入。怎么做到的?“我们在很多地方都借了力。”杜海军说。比如,智能门锁系统村里没掏一分钱,企业的赢利主要来自租客每个月15元的服务费。平安村居的摄像头以及平台搭建也是免费的,村里多次与余姚市电信局对接,成为余姚打造“电信版”数字乡村品牌的试点,电信局免费承办了一切。包括刚刚完成的路灯改造工程,村里将主要道路的钠灯全部换成节能灯,预计电费将下降2/3。改造前,村里就跟企业在招标合同中约定,改造费用和后续维修费用都由企业承担,节省下来的电费村里跟企业三七分成。经过测算,这次改造全年能为村里节约电费和路灯维修费15万元以上。

神经网络:化解矛盾 打造和谐乡村

如果说综合智慧室、大数据库和闭环服务流程是谢家路村乡村整体智治的骨架,12个智慧化治理项目是血肉,那么网格就是神经系统。“如何让智治为网格赋能,建立起广域覆盖、快速处置的智慧网格模式?我们做了三件事。”杜海军说。

谢家路村原先有4个网格,但是每个网格过于庞大,管理难以跟上,这是农村网格化管理的通病。谢家路村根据实际情况,将网格数量从原有的4个细化为12个,使每个网格管理更细致、服务更高效、处理问题更快捷。村里为每个网格设置一名熟练掌握数字化设备的网格长,同时将对讲呼叫设备、全域巡逻车配备进网格。一旦发现问题隐患,网格长可使用设备“一键呼叫”,巡逻车辆3—5分钟内可赶至现场处置。“从去年底实行智治以来,谢家路村一共发生了16起突发事件,全部被及时处理。”杜海军说。

以智治为理念,谢家路村同时对“小板凳群众工作法”的说事形式进行升级。在线下“小板凳”说事亭的基础上,谢家路村创新说事形式,支持村民通过扫描二维码将图片、音频、文字等信息上传至“红锋泗门”党建平台,实时上报矛盾纠纷事件,鼓励村民对涉及乡村管理、环境衛生、教育文化、邻里关系、婚姻关系等方面的各种矛盾现象畅所欲言,实现随时说事、随处说事、大小矛盾皆可说事。此外,谢家路村确立每月10日为村民说事日,组织村班子、网格长通过视频直播、语音交流等方式与村民共同讨论重大纠纷事件,众筹群众智慧,化解群众矛盾。

除了升级说事形式,谢家路村还进一步延伸“小板凳”的触角,将“最多跑一次”改革落实到企业和村民身边。在原先为村民提供社保、计生、民政等代办服务基础上,谢家路村向上级争取试点,增设厨余垃圾、医保、建房、户口迁移、老年证办理、项目审批等农村高频次事项办理点,采取“代办点+自助服务终端+网格员服务”模式,打通农村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使群众“最多在村跑一次、跑一地”。

“在探索未来乡村智治新模式中,我们有三点体会。”杜海军说,一是乡村实现有效治理必须坚持党建引领,这样才能凝聚起村级治理的强大合力。二是实现社区式的精准管理必须引入智慧化手段。这是新时代、新形势下农村发展的趋势,也符合新型农民的需求。三是乡村治理要有体系标准,除了应该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中不断总结经验,更要在法律层面进行深入探讨,形成制度合力。

责任编辑:谢 霞

猜你喜欢
出租房谢家网格
喂,不准偷听我许愿
春 归
“高跷楼”
追逐
出租房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探讨
换个身份来爱你
增加网格 以退求进
甲醛超标 自如承诺首次出租房源空置30天
基于Scrum敏捷方法的出租屋用电管理系统研究
地下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