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加兰,张思亲
(西安外国语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 710128)
新经济形势下,科技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将会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创新产业一直面临不确定性、高投入性以及复杂性的难题,在科技创新过程中金融支持作为其核心要素,是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实现跨越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基于经济体制改革、科技改革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融二为一的科技金融政策应运而生。
2006 年,国务院制定国家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提出了中国科技事业未来15 年的发展方向和总体部署安排,也为中国科技金融的发展和规划提供了指引性作用,2020 年新冠疫情下,国家提出优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但发展潜力好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当前形势下,科技金融工作的重点是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的统筹,探索科技和金融结合的创新方式,推动各区域、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的政策协同发展,积极发挥政策的叠加效应,促进科技金融政策效果最大化。针对科技金融政策的文本量化进行深入研究,对找准政策着力点、提高科技金融政策有效性以及优化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服务方式和途径有着重要意义。
熊彼特[1]系统地提出了经济发展理论,他指出经济的发展是源于内部的,这种内部力量就是创新,诠释了创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这也是科技金融的内涵。随后佩蕾丝[2]把技术创新和金融资本作为基本范式,发现技术革命和金融资本共同引发了产业革命和技术变迁。在国内的研究中,赵昌文等[3]26-27把科技金融定义成一种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型安排。房汉廷[4]从科技金融本质的视角,延承熊彼特、佩蕾丝的逻辑体系,揭示新产业革命发生的两大动力源泉,一个是技术,另一个就是金融。胡苏迪等[5]认为科技金融的本质是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结合。吴凤菊[6]的贡献在于重新定义科技金融政策的分类,将政策分为专项资金政策、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政策、拓宽科技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政策科技保险和担保政策以及科技金融支撑平台政策这五类。
中国经济发展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科技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法宝,自然让科技金融政策相关研究成为热点。针对科技金融政策的研究,学界主要从政策整体演化、政策体系构建以及政策定量研究3个方面展开。政策本属于一种文本形式的制度安排,不便于实证研究,但是量化分析具备的标准化、精确化、科学化的特点吸引研究者们纷纷开始科技金融政策的量化研究。彭纪生等[7]为政策量化分析的标准化做出突出贡献,他们以技术创新政策为案例,制定出了政策量化标准化的打分方法,许多学者将其应用于建立科技金融政策投入指标。谈及科技金融政策的量化研究,主要集中于3 个方向:在文本分析或文献计量方法下的政策宏观特点和总体趋势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政策共词网络研究、政策工具量化视角下的政策结构合理性研究。前两种研究相对成熟,第3 种近年才逐渐兴起。
1.2.1 基于文本分析、文献计量的研究
唐五湘等[8]所做的北京市科技金融政策研究,为近年科技政策文本量化提供了较为规范的框架和思路;研究采用总分结构,既研究总体演进情况,又从政策主体、主题、两者间交互作用以及政策作用面等多维度展开;对于政策作用面分析,在供给、需求、环境三类划分的基础上,把含量两种及以上的政策文本定义为综合类,形成4 种政策作用面类别。曲昭等[9]基于文献计量方法,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基础的政策数量、类型及来源统计后,以主题演化和关键词共现的形式,加大进一步的研究。程翔等[10]基于京津冀3 个区域间政策对比的视角,探寻三地总体政策协同性。梳理文献可知,已有研究所采用的政策分析维度具有相似性,如年度数量、文本类型、文本主题、颁布(发行)主体等单维度、或其中两个维度间的交互作用;研究主体上就某一省份或某一区域,或多区域间的对比研究。
1.2.2 基于扎根理论的政策共词网络研究
基于描述性统计的政策文本量化研究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分析政策宏观特点和演变趋势,但存在无法细致地分析政策文本的结构特点、无法探寻政策主题之间的协同性和内在联系的缺点。另一种基于扎根理论和文本挖掘的政策共词网络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这个难题,有效揭示文本结构特征。扎根理论是由Claser 等[11]在1967 年提出的,通过系统化的分析和总结,得出某一问题的发展规律,开辟了一种新的文本定量分析方法。苏敬勤等[12]以部分中央和地方部门颁布的技术创新政策为研究对象,利用UCINET 软件对目标政策进行共词网络、中心性和小团体分析,探索政策的整体结构特征,并总结两级政策之间的内在联系。陈慧茹等[13]通过分别引入扎根理论、词频分析和政策测量弥补了共词网络分析的不足。赵公民等[14]用相同的方法,研究广东省科技金融政策体系的结构特征。梳理后可见,该类研究以扎根理论、词频分析的方法,进行政策的共词网络、中心性和小团体分析,此类分析方法能够探讨政策主题结构,但也忽略了政策发展趋势和政策效用。
1.2.3 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研究
科技金融政策工具分析将发挥根本性作用的政策工具作为研究目标,因为政策工具作为实现政策目标的具体技术、方法,可使研究更具精准性。赵筱媛等[15]认为利用政策体系的组成元素,即政策体地探究科技金融政策的本质规律及特点。以基本政策工具、科技活动类型及其领域三者构造的框架来研究科技政策。黄新平等[16]基于72 份科技金融政策文件样本,按照分析框架构建、分析单元划定、政策工具编码、频次统计分析等步骤对样本政策进行量化分析工具可以更深入而具。崔璐等[17]也从政策工具分析的角度,量化分析中国主要的科技金融政策。
在借鉴相关学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把政策工具理论作为主要分析依据,利用内容分析法进行文本量化,研究陕西省科技金融政策的发展情况、演化趋势,同时探寻省、市级政策现状的差异性以及政策体系内部结构的合理性,探究可待优化之处,并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本文在研究视角、主体和研究框架方面有一定创新。首先,采用省份内部省级和市级两级政策多维度结构和内在联系相比较的视角,了解政策的传递效果和落实状况;其次,根据陕西省科技金融政策的实际情况,丰富政策工具类别,并对政策工具分析方法下的科技金融政策领域研究,探寻适宜本省的政策工具结构和种类;最后,对于陕西省科技金融发展而言,弥补总体政策文本量化研究上的空白。
本文数据收集工作以赵昌文等[3]26-27对“科技金融政策”的定义作为概念指引,以陕西省颁布的科技金融相关政策文本作为研究对象,时间范围为2006 年至2019 年底。科技金融政策文本主要为陕西省级和市级两级政府、科技及财政部门独立或联合制定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并按以下方法进行收集:首先,设定全文搜索的方式,在《中国法律检索系统》(北大法宝),检索与科技金融政策紧密相关的关键词,如:科技金融、科技信贷、科技保险、风险补偿、知识产权保护、信用体系建设等,得到相关政策文件;其次,在相关政府行政机构或部门官方网站中“政策文件”模块直接搜索和查询,主要包括各级人民政府、财政或科学技术部门;最后,对已有文本进行回溯检索进一步查询相关政策文本、完善科技金融政策数据库。通过以上3 种查找方式,共收集740 份相关政策文件。
对于收集的740 份陕西省科技金融政策文本,依据以下原则进行筛选。首先,政策需与科技金融密切相关,必须涉及促进科技金融发展及科学技术创新的相关具体措施,只作简单的提及无效。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科技体制改革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规划性政策、引导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支撑政策、科技投入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资源投入性政策、科技保险及风险补偿的支持性政策等。其次,搜集的政策文本为规划、法律、法规、意见、办法、通知等具有实质性影响效果的政策文本类型;复函、批复、通报、公示、报告、安排、工作要点和情况等形式的政策文本不包括在内。最后,发文单位为陕西省省级或市级单位,不包括区县,政策颁布时间跨度为2006 年至2019 年。
基于上面3 个筛选原则,对搜索到的政策文件进行筛选,最终筛选出283 份陕西省科技金融政策。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陕西省2006—2019 年间发布的283 份科技金融政策文本进行文本量化研究,从政策的数量、文本类型、颁布主体以及具体使用的政策工具4 个维度来构建分析框架;旨在分析陕西省科技金融政策整体发展情况、演化趋势,并在微观结构上分析省、市两级政策主体以及科技金融政策体系的结构性问题,全面深入地探究陕西省科技金融政策的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提出陕西省科技金融政策的完善建议,并给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3.1.1 总体概况
陕西省自实施“科教兴陕”战略以来,紧抓经济建设,充分协调本省创新资源,创造丰硕的科技成果。2009 年,关中-天水经济区被列为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首批试点地区,该经济区包括陕西省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和铜川5 个市。陕西省以此为契机,探寻创新性财政科技投入方式,统筹科技资源、推进金融和科技创新、探索科技金融结合方案。陕西省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并出台相应政策。省级层面,在2011 年6 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加快关中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和构建创新区域,以具体落实试点计划;同年7 月,陕西省科学技术厅提出完善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实施方案;2012 年,为推进科技和金融进一步结合工作,陕西省人民政府提出要在基础较好的高新区开展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提出建设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创新机制、创新财政投入形式等意见。而在市级层面,西安市在2009 年开始科技金融规划工作,以进一步加强科技和金融合作,发展科技产业;2013 年,宝鸡、咸阳及渭南三市陆续制定方案,以加快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的实施;2019 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自2019 年后3 年间西安市的科技金融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建立“1233”体系,建设西安市为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由此可见,陕西省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科技和金融协调机制,积极制定科技和金融结合发展的规划,并落实试点实施方案,各市级政府部门也积极响应,关中五市尤为突出。整体而言,陕西省科技金融生态体系日益完善。
3.1.2 总体数量演进情况
陕西省自2006 年至2019 年12 月31 日期间所颁布的科技金融政策数量较多,波动性较大,年均颁布数量呈现增加态势。通过政策数据分析可知,陕西省颁布的科技金融政策平均年度政策颁布数量达20.21 项,总量达到283 项;在所有统计年份中,2006 年处于政策起步阶段,数量最少,但政策文本的重要程度和规划指导地位极高,2017 年则是政策数量颇为丰富的年份。2011 是科技金融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政策数量增幅最大,达到107.14%。在283 项政策文本中,省级政策文本124 项,平均年度政策颁布数量8.86 项,占比43.82%;市级科技金融159 项,平均年度政策颁布数量11.36 项,占比56.18%。从发布主体结构来看,市级政策晚于省级政策,从2007 年开始颁布,而省级政策从2006 年就逐步制定规划性政策,市级层面政策制定相对较慢,但在随后发展中,市级部门政策数量高于省级部门,在14 个统计年份里,有9 年市级政策数量不低于省级政策数量。考虑陕西省区域间政策分布情况,发现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和铜川五市在内的关中地区政策数量占比74.21%,由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构成的陕南地区政策比重13.84%,而陕北地区榆林市及延安市的政策比例仅为11.95%。
如图1 所示,总体上,陕西省颁布的科技金融政策呈现政策数量大、阶段性集中颁布的特征,且总体数量保持上升趋势,这也反映出陕西政府部门对科技金融政策愈加重视。研究发现市级科技金融政策虽起步晚于省级政策,但在近年一直呈现稳定的增长趋势,而省级政策增长相对平缓,如2018、2019 年的数据,市级政策数量增长率分别为19.17%、11.19%,而省级政策数量增长率分别为3.67%、9.73%。从总量上看,市级政策后来居上,近年来愈加丰富。最后,通过关中-陕南-陕北3个区域间政策分布情况分析,发现在地区间政策呈现分布不均的现状,关中地区的政策较多。
图1 2006—2019 年间陕西省科技金融政策累积数量分布
通过对283 份政策本文进行文种类型的统计归纳,发现陕西省现行科技金融政策主要以意见(指导意见)、办法(管理办法、试行、暂行)、方案(改革方案、实施方案)、规划、通知五类文种形式出现,如表1 所示。
表1 陕西省省、市两级科技金融政策文种构成比较
总体而言,以意见、办法以及方案等文种形式出现的政策最多,占比多达69.96%。从政策文种的特征来分析,偏向规范性和指导性的政策文种,如条例、规定和决定等占比57.95%;而更具约束力和操作性的政策文种,如细则、办法、方案和措施等占比42.05%。当前阶段陕西省科技金融政策的制定兼顾规划指导及具体执行措施和方案,文本类型相对均衡。就省市两级政策对比而言,省级部门的政策制定权利更大,相对应的政策效力更大,如市级部门没有条例和决定类别的政策;省级规范性、指导性文件占比62.9%,而市级政策这类占比为54.09%,说明省级部门的指导性和规范性更强。
在科技金融政策中,意见类政策文本大多是针对促进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具体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方式提出宏观指导和实施建议;办法类政策文本主要是针对财政经费、投资基金的管理和使用进行具体安排,提出指导措施;而方案类政策文本侧重于针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某一具体领域提出详细的落实措施,执行力较强。规定类政策文本是严格约束、明确界定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相关工作和制度管理,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统一性;条例类政策文本是陕西省针对科技金融领域做出的、比较全面系统、具有长期执行效力的法规性公文;决定类政策文本兼顾权威性、指导性、稳定性和长远性的特点。
由统计可知,陕西省现行科技金融政策文种类型丰富,多以指导性措施、意见为主,导向性、参照性较强,而强制性约束相对较少。创新主体和金融机构发展空间大,利于市场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参与科技创新,促进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发展。但有关落实政策的措施相对较少,难以提高政策条文的执行力度。省级政策较之市级部门的政策结构也具有相似性,省级部门的政策制定权利更大,相对应的政策效力更大,比市级的规范性、指导性更强。
陕西省科技金融政策多属于科技金融环境类,目前主要集中在战略规划、信用体系建设、科技创新等领域,所以政策颁布部门呈现集中态势,以省政府、市政府为主导,相关科技部门和财政部门为主,如表2 所示。总体特征是:首先,政策颁布主体较为丰富。陕西省科技金融政策的制定单位和部门共有34 家,其中省级部门17 家,市级部门17家,西安市共有6 家。其次,颁布主体缺乏协调性。联合颁布数共计23 项,独立颁布数共计260,表明91.87%的政策文件由单一部门独立制定,极其少部分是多方联合制定;省级联合发文率12.1%,市级联合发文率8.82%。财政部门是为数不多的联合颁布政策数大于独立颁布政策数的部门,以西安市财政局的联合发表政策比重为93.33%。再者,协作性政策多由省级政府部门以及西安市政府部门颁布,除西安市之外的地级市多以市人民政府为主导,说明省级及地方人民政府,很好的发挥牵头作用。最后,科学技术部门为科技金融政策主要制定部门,除各级人民政府部门,科技金融政策发行主体主要为省市两级科学技术厅,如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在省级层面颁布政策数量占比7.07%,西安市科学技术局在市级层面占比9.19%。
表2 陕西省科技金融政策颁布主体分布情况
通过对政策主体构成及发文数量的统计,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陕西省科技金融政策制定主体数量多,省级和市级都以当地人民政府为主导,呈现“自上而下”的特征。第二,单从发文主体上看,各部门协作性不强,陕西省现行科技金融政策近九成为单一主体制定;对比省、市两级,省级政策协作性高于市级。第三,联合发文频率最高的是财政部门和科技部门,从省级来看,参与联合发文频率最高的是陕西省财政厅,市级则是西安市财政局,这说明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和发展规划,需要财政部门协同作用,需要金融资本支持。第四,结合具体的政策文本内容发现,陕西省政府各部门注重发挥部门职责,陕西省人民政府以最高的行政权利,主要制定宏观政策,多注重指导性和规范性,引导其他部门指导、开展工作;各部门政策主体(尤其以财政和科技部门为主)在其职责范围内、依据省人民政府相关政策文件要求或者工作安排,制定更具体和可行的措施、办法,推动科技金融政策的落地生根,完善和规划各类金融支持服务。
工具是把目标实施成结果这一过程的具体手段和方式,本文对政策工具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地探寻陕西省政府实现科技金融快速发展所使用政策手段的现状,并优化政策工具结构,促进政策目标的达成。本文基于Rothwell 等[18]的政策工具分类方法上,结合我国现行科技金融政策主题内容,将基本政策工具分为3 大类18 小类,如表3 所示。供给面政策工具是指包括财政投入、人才以及技术、公共服务以及信息这类直接生产要素的投入工具,对科技金融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环境面政策工具是指如中介服务、信用评估、法规管制、社会资本参与和税收优惠等促进科技金融生长和发展环境优化的工具,以间接影响的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加大各类金融工具的支持力度,优化科技金融发展的环境氛围;需求面政策工具在当前的政策研究中,主要有两种,黄新平等[16]将其定义为减少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阻碍因素的一种政策工具;崔璐等[17]对需求面的定义则是从增大对科技金融的需求角度,例如完善科技信贷、知识产权质押、股票、债券产权交易机制,从而拉动科技金融发展的一类政策工具。考虑科技金融政策的紧密相关程度以及陕西省政策工具的具体情况,需求面政策的定义选定为后者,需求面的政策将会起到拉动作用。对于词义接近的政策工具名称,合并统一为具有概括性的关键词,如人才教育、人才培训、人才发展归并至人才培养项下,具体分类见表3。
表3 陕西省科技金融政策工具表
利用已经整理好的政策数据资料,统计政策文本中具体使用的政策工具类型及频次,当一个政策文件的章节中出现多条关于某项政策工具的内容,则按实际出现次数进行统计,最后统计3 种政策工具大类分布情况,结果见表4。环境面的政策工具频次占据接近总体数量的一半,使用频率最高,表明陕西省较多使用作用于科技金融生态环境的政策工具;以生产要素直接投入的供给面政策工具也有相当高的比重,占比34.82%,相比较而言,陕西省政府直接投入力度较大,尤其是资金扶持性工具;而对于拓宽融资渠道,刺激科技金融需求的需求型政策工具共计286 条,仅有17.94%的份额。通过对政策条款进行细分统计发现,陕西省科技金融政策运用多元化的工具,但在工具使用类型上存在明显差异。
表4 陕西省科技金融政策的基本政策工具使用情况
供给面政策工具总体使用较多。其中,资金投入工具出现220 次,是使用频次最高的工具,这印证资金投入在科技创新发展当中的关键地位,同时也是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引导科技事业发展的政府最主要而直接的方式。在科技金融政策当中,资金投入工具不仅包括原有政府的直接财政投入,更是包含多种创新财政投入,如风险补偿,以拨改补、以拨改投以及创业投资引导、贷款贴息等形式。政府对于公共服务、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工具的使用也十分广泛,这些是科技金融发展的基础,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政府是最主要的投入主体。
在3 种类型的政策中,环境面政策工具以47.24%的比例位居第一。其中,政策性策略最多,占25.50%;制度及办法的比重也是高达18.06%,使用频率占居第二;而科技保险、信用体系和税收优惠这类工具使用相对较少,说明对于风险分散的保险制度、明确的税收优惠政策目前还不够丰富。结合具体政策文本内容发现,策略性措施主要指政府引导各类资源投入到科技事业的激励举措,例如科技奖励、简化审批手续等各类措施,更倾向于营造一个更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金融生态环境。这些政策工具的使用体现了陕西省对于科技金融目标规划和成果的重视、扶持科技产业所需要的中介服务及制度措施,同时也积极调动社会资金参与创新,但针对减少创新主体风险的科技保险和直接与科技金融相关的税收政策的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
需求面政策工具使用频率虽小,但其下各类工具模块有较为均衡的结构。该类工具从丰富科技型企业融资途径、完善创新型融资工具和制度等方面入手,从而能够扩宽融资渠道、刺激科创主体对科技金融的需求,间接地引导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投入强度,使市场产生良性循环,最终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但目前在陕西省的政策体系中,该类工具的整体占比偏小,使得科技金融市场自发性发展乏力,整体发展受限,培养市场造血能力,是陕西省政策未来的一个方向。如图2 所示。
图2 省市两级在需求面、环境面、供给面的政策份额对比
由图2 可知,省市两级政策工具类型分布情况,都表现为环境面政策工具居多,需求面政策偏少的特点,且市级政策工具的总量更大。在需求面政策工具中,市级政策占比20.78%,省级政策占比14%,表明市级在拓宽融资渠道方面推出了更多的政策文件。
综合科技金融政策的文本总体情况、文种类型、政策主体构成以及政策工具的统计分析四方面,对陕西省科技金融政策的量化分析总结如下:
第一,陕西省科技金融政策总体上呈现数量连年增长、政策制定主体逐年由省级部门转向市级部门的特征。陕西省不断提高对科技金融的重视程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尤以市级政府部门最为突出;但是科技金融政策地区间的差异性较大,政策辐射范围小。省政府部门及西安市政府部门科技金融政策丰富且各方协作性强,政策优势集中于关中地区,而陕南地区、陕北地区科技金融的发展相对缓慢,且以市人民政府主导政策的颁布。
第二,科技金融政策结构缺乏合理性,指导性政策过多,实践性政策较少。陕西省现行科技金融政策文种类型丰富多样,但现行科技金融政策更多是以支持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的指导性措施、意见为主,而强制性约束相对较少。
第三,政策的制定主体较多,发布主体过于集中,部门间政策制定联合程度低。参与政策制定的部门较多,但是缺乏科技金融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利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共有38 家政策主体参与其中,九成的政策为单部门发布,且集中于各省市级的人民政府部门,不利于科技金融政策的创新化发展。
第四,政策工具使用呈现多元化特征,但政策工具结构失衡严重。整体而言,陕西省科技金融政策中比重最大的政策工具为环境面,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供给面,而需求面较为稀少,带来科技金融市场自生性造血能力不足,市场化发展动力不强的后果。说明陕西省目前的政策主要在于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生态环境以及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而对于科技保险、税收优惠方面及其他刺激科技金融需求的政策领域不够重视,无法更好的发挥供给面、需求面和环境面政策工具对科技成果转化起的推动、拉动和影响作用。这种结构上的失衡造成政府科技资源的过度倾斜,一方面使得科技金融政策资源浪费,另一方面造成政策覆盖面狭窄,发展受限。
第一,协调科技金融区域均衡发展,制定特色化科技金融政策。加大对陕南陕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政策扶持,在理论和实践经验上实现互相交流;结合当地的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地制定科技金融发展战略;省政府部门提升对科技金融发展落后地区在政策、资金以及科技资源上的扶持力度;借助科技金融的发展平衡省内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缓解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
第二,聚焦政策内容实效性,增强政策内容的实践性及针对性。陕西省政府已建立基本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完成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规划工作,下一阶段,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和科技企业发展痛点的前提下,政策制定者应将重心投向于科技金融核心领域,丰富融资渠道,充分调动市场的自发性,吸引各领域社会资本以及金融机构参与科技创新,提升政策服务实体的有效性。
第三,加强政府部门间横向及纵向合作,提升相关政策的专业性和执行力度,提升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基于已有的科技金融服务中介平台,利用现有的财政部门和科学技术部门联合制定政策经验,鼓励政策制定主体充分统筹科技资源,分工协作;并积极提升政策、技术、资金、科技金融发展经验从省级传递到市级层面的效率,同时增强横向和纵向部门间的信息沟通,促进省、市两级行政管理部门联合统筹资源、制定和落实科技金融政策,共同提升政策实效。
第四,丰富各类型政策工具,平衡性使用政策工具。为营造良好科技金融发展氛围而大量采用环境面工具的同时,也要加强需求型、供给型政策工具的使用。探索适用于科技型企业的创新性融资模式,如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科技担保和科技租赁等需求型工具,发挥要素支持和市场牵引的作用,在新时期加大对服务于科技端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提升应对新冠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积极推出扶持科技创新企业的金融政策,在三者协调配合下促进科技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