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润滋 CHEN Run-zi 马宁 MA Ning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长期处于工作压力状态下出现的身心消耗过度、精力衰竭的综合症状,其对个体的身心状况、工作效率均会造成负面影响。研究职业倦怠常用的三个维度包括情感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消极工作(cynicism)和个人成就感低落(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1-2]。情感衰竭是指个人认为自己所有的情绪资源都已经耗尽,感觉工作特别累,压力特别大,对工作缺乏动力。消极工作是指个体刻意与工作以及其他与工作相关的人员保持一定距离,对工作不像以前那样热心投入,总是很被动地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个体成就感是指个体对自身持有的评价,对自己能否胜任工作和自己的工作是否对社会、组织和他人有贡献的认识。
医务人员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中,出现职业倦怠的比例很高[3]。精神科医务人员服务的对象为自知力欠佳、情感淡漠、社会功能衰退的患者,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4]。现有对精神卫生人员职业倦怠的研究多集中在某个医院,且以医护人员为主,未见对范围更广泛、更多职业类型的精神卫生人员的研究。本研究旨在了解全国范围内、不同职业类型的精神卫生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相应建议。
1.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9—11月参加全国精神卫生继续教育培训班的学员作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312份,问卷有效率97.5%。
2.调查问卷及评分。问卷共分4部分,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工作相关信息、职业倦怠量表、工作总体满意度及建议。其 中,职业倦怠量表采用李超平等人修订的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MBI-GS),包括情感衰竭、消极工作和成就感低落3个因子,共15个条目。采用李克特7级评分制,0代表“从不”,6代表“每天如此”。各维度的得分为本维度所有条目的总和,每个维度各自条目得分相加除以条目数为该维度得分的平均值。对于情感衰竭和消极工作维度,得分越高,工作倦怠感越强;成就感低落维度则相反。
3.统计方法。问卷统一编号后利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问卷资料,采用SAS9.4软件完成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主要有描述性统计分析、秩和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等,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研究对象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对象中女性居多,男女比例1∶1.5;年龄在30~40岁之间的人最多,占比44.2%;来自东中西部省份的人员比例相似,西部略高,占比37.3%;本科学历人员最多,占比71.9%;在婚人员最多,占比79.5%;精神科医师居多,占比50.3%。详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2.职业倦怠整体情况。本研究采用Farber(1991)的评分方法,在7点量表上,平均分超过中间值3认为出现职业倦怠(成就感低落维度低于中间值3认为出现职业倦怠)[5]。对于职业倦怠的综合评定,采用李永鑫等人的研究标准,三个维度中任何一个维度出现倦怠则被定义为轻度倦怠,有两个维度出现倦怠被定义为中度倦怠,三个维度均出现倦怠则被定义为重度倦怠[6]。依据此标准,本次调查对象中,56人(18.98%)处于轻度倦怠,10人(3.39%)处于中度倦怠,6人(2.03%)处于重度倦怠,223人(75.59%)无倦怠。详见表2。
表2 研究对象职业倦怠情况
3.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3.1不同人口学特征精神卫生人员职业倦怠得分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省份分布、学历的受调查精神卫生人员在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平均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婚姻状况的受调查精神卫生人员在情感衰竭维度平均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通过组间多重比较,在情感衰竭维度中,造成差异的主要是单身与未婚状态有伴侣的受调查人员之间的差距,未婚状态有伴侣的受调查者情感衰竭得分高于单身的受调查者,其倦怠情况较重。
表3 精神卫生人员职业倦怠得分
3.2不同工作情况精神卫生人员职业倦怠得分比较。单位性质和职业类型不同的受调查精神卫生人员在情感衰竭维度平均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组间多重比较,在职业类型方面,精神科医师和其他人员(包括心理治疗/咨询师、社工、康复师等)平均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前者在情感衰竭维度倦怠情况较重;在单位性质方面,二级(含)以上综合医院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受调查人员平均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前者在情感衰竭维度倦怠情况较重。不同聘用形式的受调查精神卫生人员在成就感低落维度平均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同制受调查的精神卫生人员在成就感低落维度倦怠较重。不同工作年限、单位隶属、工作职务、职称、工作量的受调查精神卫生人员的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平均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职业倦怠情况没有显著差异。
4.职业倦怠与工作总体满意度的关系。对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分别与工作总体满意度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情感衰竭维度和消极工作维度得分与工作总体满意度得分成负相关,成就感低落维度得分与工作总体满意度得分成正相关。表明情感衰竭、消极工作和成就感低落三个维度倦怠越严重,工作总体满意度越差。详见表5。
表5 职业倦怠与工作总体满意度的关系
1.此次调查的312名精神卫生人员职业倦怠状况较轻。此次调查对象中24.4%的人出现职业倦怠,2.03%的人为重度倦怠。对比以往国内研究:石锦娟[7]等人的研究发现,二级及以上精神病专科医院医务人员轻度倦怠检出率为46.69%,中度倦怠检出率为37.75%,重度倦怠检出率为12.10%;蔡景全[8]等人的研究发现,北京市海淀区98.3%的基层医务人员发生了职业倦怠,其中重度倦怠发生率为4.9%;任丽平[9]等人的研究发现,吉林市某三甲医院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发生率为32.2%。可见,本次调查的精神卫生人员职业倦怠情况较轻,可能的原因为这三次培训学员多为各单位派出的骨干人员,相对工作能力强、工作积极性较高,可能职业倦怠的情况偏轻。
表4 不同工作情况精神卫生人员职业倦怠得分
2.不同人口学特征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本次研究中,不同性别、年龄、学历间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平均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与以往的一些研究不同(女性、40岁左右、低学历者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10],可能与样本量大小及抽样方式有关。而不同婚姻状况的受调查精神卫生人员在情感衰竭维度的倦怠情况不同,单身的情感衰竭倦怠情况低于未婚状态有伴侣人员,可能与单身人员社会关系简单,压力较小有关;在婚人员和这两组人员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目前的研究对于已婚与未婚的医务人员在职业倦怠三个维度方面的差异尚无统一定论,一些研究显示二者无差异[7,11],一些研究显示可能因为家庭占用员工时间精力,导致已婚者职业倦怠更重[10],而一些研究显示未婚者可能因为年龄偏低、尚未成为工作单位的骨干而成就感低落较严重[12],因此关于婚姻状况对职业倦怠的影响还需进一步探讨。本次研究探索了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精神卫生人员职业倦怠情况是否有差异,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部分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继续探讨。
3.不同工作情况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本研究发现,与工作相关的因素中,不同单位性质、职业类型、聘用形式的受调查人员职业倦怠情况存在差异。在二级(含)以上综合医院工作的人员比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的人员情感衰竭情况更重,这可能与综合医院面临的工作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导致情绪更易耗竭有关。精神科医师比其他人员(在本次调查中,其他人员包括心理治疗/咨询师、社工、康复师等人员)情感衰竭情况更重,这可能是因为精神科医师每天接诊患者,工作复杂程度比其他人员要高,更容易导致情绪耗竭。此外,一些对非精神专科医院的研究显示,由于承担的工作多而杂,护士的职业倦怠情况比医生更重[13],而在此研究中,精神科医师和护士在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这与一些对精神科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情况的研究类似[7,12],可能由于精神科工作的特殊性,医生需要在每个患者身上花费的时间及精力往往比其他专科医生多,其工作强度和情感投入与精神科护士相当,此外,在工作成就感方面,由于精神疾病多为慢性病,易复发,也可能导致精神科医生的成就感弱于其他专科医生。在聘用形式方面,合同制人员的工作成就感低于在编人员,更容易发生职业倦怠,这与以往的研究类似[14]。这可能是因为在编人员多承担核心的、重要的工作,而合同制员工的工作往往比较杂,并且在薪资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均不如在编人员。
4.工作总体满意度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发现,工作总体满意度与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均密切相关,与以往的研究相同[15]。这也提示我们关注职业倦怠高发人群,降低其职业倦怠,有助于提升工作总体满意度。同时,我们也可以从提升工作满意度的几个维度出发,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从而降低职业倦怠。
本研究提示我们,精神科医师、二级(含)以上综合医院员工、合同制员工、未婚状态有伴侣的员工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结合调查获取的开放性问题的答复,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优化工作职责,简化工作程序,适当降低会议、检查、表格填写等工作;二是加强科普宣传,增进大众及非精神科医务人员对精神疾病的理解,缓解医患矛盾,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三是积极推进同工同酬制度,使合同制员工与在编员工在薪资待遇、晋升培训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四是积极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拓展视野,提升专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