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裘文娟 QIU Wen-juan 张帅 ZHANG Shuai 俞永美 YU Yong-mei 王卫萍 WANG Wei-ping 沈竹青 SHEN Zhu-qing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心电监护成为维系患者生命的重要监护设备,被广泛运用于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护[1]。研究表明,患者在发生病情变化之前,均会出现生命体征的变化,该变化可以由心电监护仪器进行预警[2]。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多存在心电监护仪器报警设置不规范,导致患者病情变化未能及早识别的情况[3]。加之监护仪器的错误及无意义报警,不仅会增加噪声污染,也会造成护士报警倦怠[4],对报警不信任,从而选择关闭报警、调低报警分贝或设置在安全范围之外,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5]。此外,不规范的报警产生高达80分贝的噪音,会严重影响患者睡眠,导致失眠和烦躁,进而增加意外拔管的风险。2017年,我院护理部通过对全院使用监护仪科室进行调查,发现护士对监护仪器报警重视度低,监护报警设置正确率仅为66.9%,亟待进一步完善。为了提高心电监护仪器报警设置正确率,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自2018年底,医院多部门联合制定了心电监护报警设置指标体系,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1.一般资料。选取医院(三级甲等综合医院)36个使用监护仪器的科室作为研究对象,对心电监护仪器的报警设置和报警相关情况进行调查。纳入标准:①医院备案在用的成人心电监护仪器;②心电监护仪器性能完好。排除标准:远程心电监护仪。
2.方法。(1)组建心电监护查检小组,制定心电监护警设置质量指标查检表。心电监护查检小组由护理部副主任担任组长,7名护士长作为组员。小组成员通过头脑风暴并查阅相关文献,结合我院心电监护使用情况,制定心电监护仪器报警设置质量指标查检表。
(2)开展基线调查。调查前,组长对组员进行统一培训,介绍查检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查检表的使用要求。小组在指标管控实施前,利用一周时间深入到病房对每一台心电监护仪器进行查检,查检内容包括心电监护报警开启情况,心率报警高、低限设置,无创血压报警设置高、低限的设置,血氧饱和度低限的设置,实施个性化报警的设置。查检完毕,通过IPAD实施实时打分,上传至护理部护理管理平台。此 外,收集查检中出现的问题,为后续实施指标管控提供指导。
(3)实施指标管控。①多部门联合制定心电监护仪器报警指标设置文件。根据基线调查结果,心电监护查检小组以循证为基础,从心电监护仪器报警设置着手,制定我院心电监护仪器报警参数设置规范(初稿)。邀请重症医学科、心内科、急诊科、医务部、护理部正高级别的主任专家,通过专家讨论,共同修订完成心电监护仪器报警参数设置规范(终稿)。②组织护士学习规范并进行自查。由医院护理技能中心制作心电监护报警设置操作视频,发放到各临床护理单元进行学习,利用钉钉推送学习内容至全院所有护士学习。此外,护理技能中心工作日全天开放,安排各科室护士有序进行心电监护的操作培训和考试,保证完成率达100%。护理部要求各临床护理单元进行自查,确保临床护士掌握心电监护仪器报警设置。③定期进行摸底调查 实施指标管控措施两周后,心电监护查检小组每月随机选择两天对全院科室进行设置查验,并在全院护士长会议上通报发现的问题,后续跟踪改进。
(4)心电监护仪器报警参数设置规范:①报警参数的设置要求在确保患者安全的范围内进行个性化设置;②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在正常范围以内的(如心率在60~100次/分,血压140~90/90~60mmHg),报警设置在正常范围的高限与低限即可(如:患者心率76次/分,则报警高限设置为100次/分,报警低限设置为60次/分);③生命体征异常的患者,监护报警范围设置应征询主管医生的意见,尤其是主动脉夹层、高血压急症、房窦综合征、脑梗塞等特殊患者应严格按照主管医生建议设置。④患者心率、血压在异常范围的报警设置在遵照医嘱的前提下可参考表1。⑤SpO2的报警:95~100%,最低不低于90%,必要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设定。⑥报警范围设置的调整频率:应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调整报警范围,一般患者至少每班检查一次;生命体征异常和不稳定的患者,需及时调整。
表1 心率、血压在异常范围的报警设置规范
3.观察指标。比较实施管控措施前、后心电监护仪器报警设置正确率情况。其中,心电监护报警设置情况包括:报警开启情况,心率报警高、低限设置,无创血压报警设置高、低限的设置,血氧饱和度低限的设置,实施个性化报警的设置。报警设置正确率=心电监护各指标正确报警设置总数/(查检仪器总数×7)×100%。
4.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指标管控前、后心电监护报警管理情况比较。全院使用监护科室36个,共查检监护仪的使用386台。表2结果显示,实施管控后心电监护报警设置正确率(98.37%)显著高于管控前(90.67%),χ2=154.6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管控前、后心电监护报警设置情况[n(%)]
1.建立心电监护仪器报警设置指标的重要意义。心电监护仪器被广泛运用到临床危急重症患者病情监测,为患者病情监测和医护人员诊疗护理提供指导依据。护士多因工作忙碌,加之传统的培训较简单,缺乏规范、科学的指导文件,导致护士对心电监护仪器报警设置不重视。很多患者已经发生病情变化,未能及时被观察,进而延误病情治疗。对患者而言,制定心电监护相关指标,保证生命体征数据真实客观有效。对护士而言,进一步规范临床护士对心电监护报警设置,提高安全意识,减少不良事件发生[7],保证患者安全。同时,真实且及时的报警,提高工作效率,为医护人员早期识别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有效依据。对于医院而言,护士每日对心电监护报警设置,可检验仪器性能,及早发现仪器故障,及时送修,延长机器使用寿命,可降低医院科室运行成本[7]。
2.基于指标管控对护士心电监护仪器报警设置的效果分析。本研究中,通过实施心电监护仪器报警设置使用指标管控,提高了临床护士心电监护仪器报警设置正确率。该结论与章梅妹[8]研究相近。针对目前国内尚无统一、规范的心电监护仪器报警标准的现状,本研究请多位临床一线科室主任和医务部、护理部专家,共同制定心电监护仪器报警参数设置规范。尤其是针对心率、血压、氧饱和度上下限进一步界定,为临床护士提供了操作性更强、更贴合临床实践的标准。此外,我院制定的报警制度也指出,报警范围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个性化设置,避免一刀切情况。为了更好地让护士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本研究通过运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练习和考核相结合,自查和督查相结合的模式,并做到定时反馈,实时通报以提高一线护士心电监护报警识别能力[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