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丹 CHEN Dan 秦瑶 QIN Yao
恶性肿瘤对患者的健康及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这种影响除了疾病本身,治疗措施所导致的不适反应也是其中一个因素[1]。特别是部分已错过手术治疗时机的肿瘤患者,需给予放射治疗以控制病情恶化,但疗程偏长且期间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极易导致患者出现负面情绪,影响治疗效果,降低生活质量。患者不良的心理状况会进一步影响其生理状态[2-4]。我院高度重视肿瘤放疗患者的身心健康,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舒适护理,聆听患者需求并在合理范围内尽量满足,对于肿瘤放疗患者这类承受着生理、心理、经济等多方面压力的患者具有突出的应用价值。为深入了解肿瘤放疗患者对舒适护理的体验和效果,本研究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间在我院接受放射治疗的60位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位。纳入标准:病理检验确诊为肿瘤疾病;年龄不限;身体一般体征状态稳定;不存在意识或智力方面障碍;详细告知本研究内容后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排除标准:出现复发或者转移而到院治疗;存在严重认知、交流障碍;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对本次研究内容表示出明显抵触情绪。
基线数据: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34~79岁,平均47.51±2.08岁;肿瘤类型包括食管癌8例,肺癌8例,鼻咽癌6例,宫颈癌8例。观察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33~80岁,平均48.03±2.11岁;肿瘤类型包括食管癌9例,肺癌7例,鼻咽癌7例,宫颈癌7例。两组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作对比。
2.干预方法。对照组:在接受放疗期间配合常规护理措施,包括恶性肿瘤疾病、放疗措施的基础知识健康教育,纠正生活不良习惯,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状态,指导患者日常功能锻炼内容,在发现放疗所引发的并发症后采取措施干预。如存在睡眠障碍则在有必要的情况下严格遵循医嘱应用安眠药物。
观察组:给予舒适护理,内容包括①开展肿瘤放疗全程优质心理干预。从患者入院接受诊疗直到出院之后对其进行回访的时间段,都由专业的护理人员、心理咨询师定期观察,归纳每个时期患者的心理状态。特别是放疗前后患者担心肿瘤疾病威胁、期待放疗方案效果、恐惧放疗所引发的不适感等,都会让患者一定程度出现不良心理情绪。因此综合患者自身知识背景、吸收效率等对其给予访谈、正念疗法、音乐疗法等心理干预。②开展微课堂。借助互联网科技,由科室医生、专业护理人员共同参加,通过微信群聊天对患者在放疗期间存在的疑问进行解答,并在患者提出的疑问中选择具代表性或者共性的问题,用语音答复方式解惑。这种方式可以解决医护人员时间紧张无法和患者有效沟通的问题,也可避免由于患者来回奔波而对机体造成的进一步损伤。患者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何时何地都能接受健康知识普及,感受到医院科室医护人员对他们的支持与鼓励。③创建公众号。在微信创建一个科室专属公众号并定期推送关于肿瘤疾病、放疗相关知识的文章,患者只要打开手机就能够了解到自身疾病与放疗方案的基本情况,降低因为认知不足或者是偏差而产生的心理恐惧,提高对于疾病的认知水平。④睡眠舒适干预。接受放疗的肿瘤患者或多或少都存在睡眠障碍,对于临睡前的肿瘤患者需要对病房的温湿度进行合理调节,尽量减少医护操作内容,巡房时控制不要出现噪音,将灯光调暗,降低可能存在的各种不良刺激因素。如患者在放疗后出现胃肠道相关反应则在患者睡眠前给予胃肠功能改善药物。如患者出现癌痛情况,需要首先了解患者癌痛性质以及强度,可采取诸如注意力转移、全身放松来缓解疼痛感。指导患者肌肉保持松弛状态,温水泡脚等以改善睡眠质量。⑤指导功能锻炼。肿瘤放疗患者常有活动不便的情况,从而诱发自卑、焦虑的负面情绪,指导患者借助功能锻炼器械进行康复训练,在进行训练的时候遵循个体性原则,逐渐增加锻炼动作与锻炼强度,循序渐进,在提升患者活动范围的同时也增加其自信心,有利于机体康复。⑥重视社会支持。肿瘤放疗患者需要感受到社会的支持,积极调整患者的家庭、工作单位、社区等支持系统,让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关心,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观察指标。①分别在患者入院时、出院前两个时间段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两个量表工具分值与负面心理情绪均呈现负相关联系[5]。②分别在患者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两个时间段用SF-36生命质量评测量表评估,量表项目包括生理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家庭状况,分数越高患者的生活自觉舒适程度越高[6]。③在干预后对两组患者应用自我效能调查量表评价,评价项目包括正性态度、自我决策、自我减压,各个项目最高分20分,该量表工具分值与患者自我效能呈现正相关联系[7]。
4.统计学方法。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转化后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心理状态。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焦虑、抑郁情绪改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请见表1。
表1 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绪(分,±s)
表1 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绪(分,±s)
观察组(n=30)对照组(n=30) t3 p3 SAS干预前 67.65±12.54 67.21±11.12 2.162>0.05干预后 35.31±8.35 49.13±11.25 10.325<0.05 t1 24.765 14.096 p1 <0.05 <0.05 SDS干预前 62.58±12.68 60.12±11.52 2.005>0.05干预后 36.55±7.31 49.32±10.25 11.368<0.05 t2 23.154 12.442 p2 <0.05 <0.05
2.生活质量。观察组患者干预后SF-36生活量表各项目评估数据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请见表2。
表2 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分,±s)
表2 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分,±s)
项目 观察组(n=30)对照组(n=30) t p生理功能干预前 60.75±5.32 61.29±5.13 2.156 >0.05干预后 78.35±5.26 66.21±4.97 11.315 <0.05生理职能干预前 51.16±4.53 50.76±4.36 2.135 >0.05干预后 72.65±5.17 60.24±4.37 10.232 <0.05躯体疼痛干预前 60.73±4.58 60.64±4.31 2.656 >0.05干预后 76.31±5.27 67.35±4.26 10.256 <0.05社会功能干预前 55.05±3.68 54.86±3.76 2.316 >0.05干预后 79.33±5.15 61.29±4.27 11.315 <0.05情感职能干预前 56.58±5.24 57.36±5.37 2.561 >0.05干预后 78.74±6.22 65.27±5.18 10.698 <0.05心理健康干预前 53.37±4.14 52.87±4.26 2.312 >0.05干预后 76.52±5.60 68.54±5.36 10.315 <0.05生命活力干预前 56.79±4.35 57.32±4.17 2.116 >0.05干预后 77.62±6.15 68.29±5.73 10.642 <0.05总体健康干预前 51.65±3.42 52.01±3.47 2.164 >0.05干预后 73.64±6.32 61.38±4.16 11.315 <0.05
3.自我效能。观察组患者自我效能评价分数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请见表3。
表3 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效能(分,±s)
表3 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效能(分,±s)
项目 观察组(n=30) 对照组(n=30) t p正性态度 16.23±1.69 14.21±1.25 6.589 <0.05自我决策 15.64±2.05 13.21±1.15 7.113 <0.05自我减压 16.23±0.89 14.83±1.56 6.987 <0.05
当前护理理念不断完善发展,常规单纯针对疾病而展开的护理存在的局限性日益明显,为保障护理措施的全面落实,应贯彻以患者为本的核心内涵,延伸传统护理内容[8],除了疾病护理外,还有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康复护理等多个环 节,为患者提供系统性护理,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在治疗期间提供此类优质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肿瘤放疗患者对疾病、治疗方案、康复效果等都存在恐惧、抗拒情绪,放疗疗程时间偏长且期间可能引发各种并发症,这些因素都可诱发患者负面情绪、降低生活质量,不利于治疗顺利进行[9]。本研究中接受舒适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在干预后其焦虑抑郁情绪以及生活质量评价均优于对照组,舒适护理对患者在放疗期间进行心理疏导、健康宣教、社交支持、指导康复锻炼等,避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过度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疾病与放疗方面,在这个过程中患者自我效能逐渐得到调整改善,积极配合医护措施,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10]。
综上所述,为肿瘤放射治疗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对患者治疗期间的舒适性、依从性有积极价值,有利于推动和谐护患氛围建设,能在日常护理中体现人文内涵,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