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嵚
说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吃什么”的话题,身为“80 后”的中国篮协主席姚明,有难忘的记忆。1984 年,这位未来的“美职篮巨星”,还是个4 岁的“小吃货”。饭量奇大无比:每天要吃两个鸡蛋喝两瓶牛奶,而且“吃饭离不开鱼”。到了稍大一点,饭量更涨得跟“个头”一样快,“一顿能吃四块大排”。虽然以姚明自己的话说“我们家并不穷”,可如此饭量,依然叫当时姚明父母天天发愁。为这“伙食问题”,后来区体校还给姚明每月发了一百元“营养补贴”。
可见,即使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上海,工薪家庭想“上点营养”,钱包都是不富裕。当然,有些先富起来的城市,那是经常“上营养”。比如作为改革开放“窗口”的广州:1986 年广州市平均每人每年消费猪肉约26 公斤、植物油6.6 公斤、牛羊肉4.08 公斤。当时的广州市民,对“吃”更是越发讲究,比如1986 年中秋节时,广州市场上以品质优良著称的“清平鸡”,每公斤涨到20 元钱,却依然在节日期间大火,一天卖出1700 只。
这种“营养水平”,在今天看似乎不算啥,放在当时,却堪称鹤立鸡群:1986 年的广州市,市民每人每月基本收入是109 元,而在同一年,全国城镇居民每月的平均收入才76 元。广州居民每月的猪肉消费,比全国平均水平多8 公斤,牛羊肉消费多l 公斤,家禽消费多9 公斤。1987 年来广州“体验生活”的著名影星杨在葆,走访了一些广州工人家庭后,也发出一声由衷感慨:“相比其他地方,就好像天天在过年。”
放在全国其他城市,“伙食水平”可就差一些了。北京市民陈林回忆了1980 年时家里的伙食,当时全家每天的伙食费不到一块钱,每个星期能吃到一顿猪肉和两次鸡蛋。这在当时的北京,已经算是“高伙食标准”。
许多现代年轻人熟悉的快餐,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更是不折不扣的大餐:1987 年11 月12 日,中国大陆境内第一家肯德基在北京前门开业。当时的北京市民人均收入约89 元,而肯德基的一块普通原味鸡,售价就是2.5 元,几乎相当于北京人大半天的工资。但即使这样,开业当天店里五百个座位瞬间座无虚席。之后的好些年里,北京新人办婚礼,首选都常是肯德基。一场热热闹闹的婚宴后,就连肯德基的包装盒都要被新人带回家。
八十年代中国人的另一个“吃饭问题”,就是“吃菜难”。那时“冬季的北京,桌上的主角永远是大白菜、土豆、萝卜、白薯。”
放在县城以及农村,“上营养”就更不容易。1983 年,未来的著名作家阿来,还是四川省马尔康县中学的一名教师。暑假时接到了一个“自治州笔会”的邀请,还不懂啥叫笔会的他,一听说这次笔会可以“每天交八毛钱管三顿有肉的饭”,立刻毫不犹豫交钱参加,因为“那会三顿有肉就很不简单了”。然后,就这么在笔会上灵感大发,写下了处女作《振响你心灵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