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长城传

2021-11-11 19:11本刊编辑部
传记文学 2021年12期

本刊编辑部

一种文明、一个国家、一座建筑,这些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的事物,其发展规律都像极了其所塑造者——人的生命故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平凡到伟大,最终实现其作为一种存在的终极价值。长城亦是如此。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但长城并不是诞生之初即具备了这些重大意义,在漫长而充满了不确定因素的历史进程中,在时间与空间的交错转换过程中,长城最终完成华丽的精神升华,实现了从最初的物质实体的实用价值到今天的精神文化的象征价值。

我刊第12 期特别策划“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长城传”封面专题,特别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公共艺术研究所、北京建筑大学的学者专家,将长城及其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作一次全方位的解读与展现,力求为读者奉献出一部多维度长城史传。

公元前7世纪,在被称为人类文明轴心时代的春秋,长城呱呱坠地。伟大的诗人屈原一生所挚爱并为之献出生命的土地——楚国修筑以防御他国入侵为目的的城墙,被后世称为“楚方城”,这即是长城最初的诞生,亦是其被修修筑筑两千余年的漫长征途之始。相较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秋,二百多年的战国史就是一场战争连着一场战争的动荡不安的战争史,为了抵御他国对“卧榻之侧”的窥视,诸侯各国纷纷修建“互防长城”,长城进入了其成长期。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废弃横亘于原六国边境线的那些长长短短、各自为政的长城,将修筑长城的目的提升到整个秦国的边防战略高度,把北部边境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建,形成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延袤万余里”,“万里长城”的名称由此出现,这亦是长城修筑快速发展时期。

纵观长城的修筑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被赋予了重要的价值。无论是在繁荣富强的汉唐,还是在诗词海洋的宋代;无论是在开放而国际化的元代,还是在将中华文化推向新的高度的明代,甚至是分分合合的北魏、北齐、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长城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修筑、修缮和利用,在国土疆域抑或对外战略诸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上下两千年,纵横数万里”,长城像一条巨龙,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沙漠,连接起我国东端和西部,成为我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成为中国在世界范围内识别程度最高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之一。

在鸦片战争以前,长城主要是作为一种“因地形,用制险塞”的古老、庞大的客观存在和一种沧桑、悲凉的历史象征物而为人们所认知,并且由于“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故事以及“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表达故土之思的诗词名句在民间的长期和广泛流传,留下了“边城堡垒”的历史意象。而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朝的更迭,原本用来划分城内农耕民族与城外游牧民族的“界限”渐渐泯灭,长城变成规范草原与农田、农民与牧民之间生产生活秩序的重要手段,从防御屏障转变为区域安全、和平交往的保障。长城内外的边境地区形成了良好的贸易互惠、和平交往的秩序,既是历史朝着和谐稳定、各民族多元一体走向国家统一发展趋势的重要体现,也成为民族团结与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面临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林则徐、张佩纶、康有为等文人志士开始通过长城表达忧国忧民、保家卫国的思想。孙中山在 1919年出版的《建国方略》中写道: “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由今观之,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时代矣。”在这时,长城已初现国家象征意义的端倪。而作为最早考察长城全程的西方学者,美国人威廉·埃德加·盖洛于1909年出版了关于长城的第一部专著——《中国长城》。

“万里长城”被赋予中华民族的象征意义在民间广为传诵,则始于抗日战争时期。在1933年可歌可泣的“长城抗战”中,宋哲元率领的二十九军英勇作战,“大刀队”的勇士不惜以血肉之躯同装备先进的敌人进行顽强拼杀。“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义勇军进行曲》高亢嘹亮,振奋人心。“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长城谣》的曲调婉转凄凉,诉说着悲愤,号召着“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毛泽东《长征谣》中“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及《沁园春·雪》中“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诗句表达了红军将士的豪情壮志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心。长城作为“血肉雄关”在此时成为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支柱。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正式规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长城也成为代表“民族脊梁”的家国标识。

从历史深处走来,在时代高峰期焕发光彩。2019年 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甘肃嘉峪关长城时指出:“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从“边城堡垒”到“血肉雄关”,再到“民族脊梁”,长城凝结着“团结统一、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终究造就了其作为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奇迹的伟大形象,更是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总结更是一种新的开始,万里长城,永远面向无尽的未来,那里熠熠生辉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