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枞恒《评订红楼梦》考论*

2021-11-11 13:41
红楼梦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评点宝玉红楼梦

蓝 青

内容提要:《评订红楼梦》是晚清时期一部重要的《红楼梦》评点著作,由于仅以稿本存世,长期以来湮没无闻,现有研究颇为有限。通过《式训集》中的相关记载,可以确定作者张枞恒系山东安丘望族张氏之后。《评订红楼梦》在评点形式与思想上受到王希廉评点的影响,但较王评道德说教色彩更为浓厚。在钗黛优劣问题上,张枞恒一反王希廉的扬钗抑黛倾向,坚决拥黛贬钗,并提出替身说,见解颇为独到。张枞恒在艺术技巧的解析上亦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以细致的阅读为基础,对《红楼梦》的艺术技法作了深入详细的品评,对于我们领略《红楼梦》的艺术魅力颇有助益,值得引起学界重视。

清人张枞恒的《评订红楼梦》是一部重要的《红楼梦》评点著作,该书既不见于一粟的《红楼梦资料汇编》、朱一玄的《红楼梦资料汇编》、吕启祥和林东海的《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等史料汇本,亦未被影印,仅以孤本形式藏于山东省图书馆,故一直能未获得学界广泛关注。专门的研究论文仅见胡文彬《〈评订红楼梦〉的发现及其意义:兼论程刻本的整理与研究》(《红楼梦学刊》1999年第4辑)和刘继保《张子梁〈评订红楼梦〉三题》(《红楼梦学刊》2004年第1辑),其他研究论著偶有提及,基本不出以上二文所论。胡文彬、刘继保两位先生对《评订红楼梦》的成书时间、版本特征、评点动机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然而限于篇幅,关于作者家世生平、评点内容等方面尚有待深入发掘。例如该书在艺术理论上的贡献,只有刘继保先生有所涉及,且仅限于对第五回纲领作用的解析,而人物评骘等方面至今未有研究。本文将首先对《评订红楼梦》的版本特征与作者家世等进行补充说明,进而探究其文学批评价值。

一、《评订红楼梦》的版本与作者

《评订红楼梦》共六卷六册,扉页及正文皆版高24.3cm,宽14.2cm,四周双边。扉页分左中右三栏,右栏上方小字书“渠邱张子梁批”,左栏下方小字书“延恕堂藏书”,中间一栏大字书“评订红楼梦”。正文半页9行,行20字,有界栏,版心单黑鱼尾,鱼尾之上印“红楼梦”,鱼尾之下书回目及页码,最下印“蕴翰堂”。首册卷首有张枞恒自序一篇、读法一篇、或问十则、凡例八则、正册金陵十二钗诗十二首。第六册卷末有跋文一则。是集按回目顺序依次评点,正文先录回目文字,次为总评,然后先标明自正文某句至某句,再以小字双行夹批,正如凡例首则所言:“《红楼梦》卷秩浩繁,势不能通行抄录,凡着批之处,俱书明自某句至某句,又因省笔,只将上下句两头数字摄凑成文,阅是书者必须携得《红楼梦》原本逐段对看,庶不至有差谬也。”胡文彬先生称该书字数“约40—50万字”,刘继保则认为“约在45万字左右”。实际上,去除原文后,评语仅十七万余字。

至于该书的版本类型,王绍曾《山东文献书目》称该书系稿本,胡文彬亦从此说。刘继保则称该书“内文手抄,根据笔记,这个批本也不是一个人手抄的,但是抄本书法工整清秀,一丝不苟”。然而,笔者核对该书,认为前后笔迹一致,系出一人之手。据卷末跋文:“甲辰仲春,余《红楼梦》批本告成,第念卷秩浩繁,既未可付诸枣梨,又难于通行抄录,只将原文删头去尾,摄凑成句,因以着批。”可知该评点讫于“甲辰仲春”,也就是道光二十四年(1844)。遗憾的是,作者张枞恒并无手迹存世,亦无法通过避讳判断年代,但序文末钤有“张枞恒印”“子梁”两枚方印,跋文末钤“子”“梁”两枚小方印,且是集字迹工整,偶有添改,字迹亦出自同一人之手,例如第七十八回回评中“故先借林姓者暗与黛玉映合”,“林姓者”三字被划去,右侧书小字“此”,此类显然并非抄写错误,而是作者有意校改,因此可以确定该书由作者亲自誊写。是集并未被刊刻,亦未见有抄本,仅以稿本形式存于山东省图书馆,极为珍贵。

《评订红楼梦》扉页署“渠邱张子梁批”,序、跋亦署“张子梁”,可知作者确系张子梁无疑。胡文彬根据序末所钤“张枞恒印”,推知其名为“枞恒”,“子梁”为其字或号,并根据序末所署“书于延恕堂之西轩”,由此推测“张家当为安丘一大户人家。虽然不一定是‘钟鸣鼎食之家’,但却可能是书香大族(例如安丘有张继伦、张善恒均为知名文人)。这一点也可从《评订红楼梦》所用纸张经过印刷,鱼口印有‘红楼梦’及‘蕴翰堂’字样,得到一些证实。但我查过《山东历史人物辞典》及相关工具书,均无所载”。长期以来,学界仅能确定张枞恒系山东安丘人,至于其家世生平,则不甚明了。笔者从其兄长张柏恒《式训集》中找到两则材料,可确定张枞恒系安丘望族张氏之后:

枞恒,诸生,……吾父出。……鹤算、鹤筹、鹤符、鹤籍,枞恒出。(《州司马公传》)

吾父赠修职公,讳德纪,一讳德维,字仲修,为吾祖父州司马公中子。……配吾母陈太孺人。子六人,女二人:长松恒、五杉恒俱太学生,三桧恒、四枞恒、六栝恒俱庠生,次即柏恒。(《修职公传》)

张柏恒《式训集》卷八至卷十一、顾廷龙《清代硃卷集成》第十六册道光庚戌科“张祺恒”条中皆有对张枞恒家世的记载,综合这些资料梳理如下:张氏家族自明初始祖张友由淮安府山阳县迁居青州府安丘县后,便一直定居于此,闻人辈出,声名赫奕。太祖张民感有三子,长子嗣伦,万历壬子举人;次子继伦,天启丁卯贡生,中崇祯庚午乡试副榜;季子绪伦,崇祯辛未进士,官御史。三人雅好诗书篆刻,广交才俊,号称“渠邱三张”。天祖即清初著名文学家张贞(1637-1712),字起元,号杞园,继伦子。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以母病不就。康熙二十四年(1685)授翰林院待诏,亦不就。工古文词、篆刻,富藏书,喜交游,究心于身心性命之旨,践履笃实,一时学者翕然宗之。张贞有三子,长子在辛,康熙二十七年(1688)拔贡;次子在乙,例贡生;季子在戊,康熙四十七年(1708)岁贡。三人皆善篆印、书画、诗文,誉满齐鲁,人称“渠邱后三张”。曾祖张扶舆(1688-1733),字景淑,号渔山,在辛子。少聪慧,人称神童,雍正七年(1729)顺天御试举人,赠儒林郎,著有《渔山吟》《杲堂文集》等。祖父张晋(1719-1770),字锡九,号乾夫,“耕稼自任,而以诗书启迪后人”,著有印谱数卷。父张德纪(1760-1811),一名德维,字仲修,号梦儒,尝受知于仁和赵佑学使,举茂才第二人。师从安丘学者马世珍,奉其教甚谨。然屡试不第,循例贡成均,著有《强恕堂文稿》。张德纪娶潍县太学生陈道峻第三女(1758-1833)。生子六人:长子松恒(1781-1836),字荫百,号康石,太学生;次子柏恒,字雪航,少承家学,工诗古文辞,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以教谕衔管金乡县训导,著有《式训集》等;三子桧恒,字雪樵,庠生,工篆刻,著有《学印草》;四子枞恒;五子杉恒,太学生;季子栝恒(1793-1815),字雪舲,庠生,早卒,著有《荆门遗稿》。

张枞恒为张德纪第四子,字子梁,其生平资料现存甚少。张柏恒《修职公传》、顾廷龙《清代硃卷集成》仅载其为庠生。《(民国)续安邱新志》卷十三“貤封表”则载其为生员,赠武德骑尉,世袭云骑尉。该书卷五“典礼考”载当地忠义祠所祀咸丰辛酉殉难一千六百六十九人名单,其中就有张枞恒及其长子张鹤算:“附生……张枞恒……张鹤算。”据是书卷二十一“孝义传”,咸丰十一年“捻匪肆扰”,不少忠义殉难者得恤赠,如马廷元“御贼捐躯,恤给云骑尉世职”,辛廷桂“遇贼,大骂不屈死,恤赠云骑尉世职”。综合以上可知张枞恒卒于咸丰十一年(1861),恤赠武德骑尉,世袭云骑尉。至于张枞恒的生年,据张柏恒《太学康石公传》载长兄松恒“生于乾隆四十六年四月二十日寅时”以及《亡弟荆门行略》载弟栝恒“生于乾隆癸丑九月十日午时”,因此张枞恒生年当在乾隆四十七年(1781)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之间。据张柏恒《州司马公传》“曾孙二十三……鹤算、鹤筹、鹤符、鹤籍,枞恒出。……玄孙五……凤诏,鹤算出”,可知张枞恒有子四人,依次为鹤算、鹤筹、鹤符、鹤籍,长子鹤算又生子凤诏。《清代硃卷集成》载鹤算为庠生,鹤筹、鹤符、鹤籍“俱业儒”。此外,《(民国)续安邱新志》卷十三载张枞恒系张玉华之父,卷十四“荫袭表”载张玉华以父枞恒辛酉殉难袭云骑尉世职。而张枞恒长子鹤算已同父于辛酉殉难,则张玉华或为鹤筹、鹤符、鹤籍中的某一位。

至于《评订红楼梦》(以下简称张评)所依据的底本,胡文彬通过对比回目文字,断定为程甲本。刘继保则根据张评卷首有序、或问、题咏诗,并采用回评形式,在体例上与王希廉评本(以下简称王评)颇为相似,并根据二者在谁是小说主人问题以及甄士隐、贾雨村在小说中的作用上看法颇为一致,认为《评定红楼梦》与王希廉评本存在继承关系。笔者认同这一观点,并提出一点补充:尽管张评确实有借鉴王评的一面,但张枞恒主观上对王评是颇为不屑的,如《凡例》第七则即称:“《红楼梦》旧无批本,余尝以为恨事。既闻亲友家有买得着批者,急购而阅之,则恨滋深耳。余不得已,复将原本探索数次,因出己见,质诸同人,意虽不能尽当于阅者之目,或不至全拂乎作者之心矣。”张枞恒在评点时经常有意批驳王评,例如第六回贾蓉向凤姐借玻璃炕屏一段,王希廉评曰:“贾蓉借玻璃炕屏,何必写眉眼、身材、衣服、冠带?作者自有深意。凤姐先假不允,贾蓉屈膝跪求,始允借给;贾蓉出去,又唤转来,凤姐出神半日笑说:‘罢了,晚饭后你来再说,这会子有人’等语,神情闪烁飘荡,慧眼人必当看破。”张枞恒则评曰:“阅者于此有谓凤姐斯时与贾蓉有隐情者,余曰:不然。夫凤姐即至淫荡,何至与其侄辈在外人眼前丢眼,此不过闹排场与刘老老看耳。至下文使贾蓉等捉奸,并十六回中贾蓉在灯后悄拉凤姐衣襟等事,斯及凤姐大闹宁国府时对贾蓉景象,斯真有隐情矣。”(第六回夹批)可见张评显然呼应王评,有意纠正其观点。又如第十五回宝玉见村妆丫头纺纱,王希廉评曰:“写乡村女子纺纱等事,直伏巧姐终身。”张枞恒则评曰:“此亦无甚寓意,不过写宝玉意淫而已。”(第十五回夹批)再如第三十回宝玉误踢袭人,王希廉评曰:“宝玉淋雨,袭人被踢,俱是意外事,引出后文金钏投井、宝玉受责等意外事来。”张枞恒却认为其中大有深意:“吾想宝玉温柔天性,总云一时懊恼,何必遽写至此,岂知作者具有深意。盖书中之袭人,原以映合宝钗,即宝钗之身外身也。此篇宝玉无限羞恼,无限郁闷,俱受宝钗讥刺而来,既不能当宝钗之身而明报之,故特假宝钗身外之身而暗报之,如是宝玉之憾释,而黛玉之憾亦释,即阅者之憾亦无不释矣,作者之用意微哉!”(第三十回回评)当然,张枞恒的观点未必符合作者本意,但显然有意反驳王评。再如第七十八回《姽婳词》的作用,王评曰:“《姽婳词》是《芙蓉诔》陪衬,而姽婳将军是实事实写,芙蓉花神是虚言虚拟。宾主虚实,错综变化。”张评曰:“至于将为诔词,先写《姽婳词》以引之,是固文章家陪衬法,亦以此诔非专为晴雯而作,故先借此暗与黛玉映合,使人知诔晴雯即所以诔黛玉也。”(第七十八回回评)将张评与王评相对照,可以看出张评明显针对王评,有意对其进行补充纠正。

二、张评对《红楼梦》内容的解析

《红楼梦》一书自问世以来,即备受争议。不少学者将其目为“淫书”,甚至有地方官员出示严禁。道光帝即位后不久即颁布《御制声色货利谕》,严厉查禁淫词小说。道光十八年江苏按察使司开列的《计毁淫书目单》中,《红楼梦》及续书《后红楼梦》《补红楼梦》等即赫然在列。浙江亦效仿江苏查禁淫书,杭州士绅张鉴、浙江学政吴钟骏仿照《计毁淫书目单》拟定《禁毁书目》,《红楼梦》亦在其列。与此同时,不少学者积极为《红楼梦》正名,如王希廉《红楼梦批序》即宣称“《红楼梦》虽小说,而善恶报施,劝惩垂诫,通其说者,且与神圣同功”,以教化内涵贬斥淫书说。张枞恒亦不例外,他在自序中以亲身阅读经历证明《红楼梦》并非淫书:少年时醉心于《红楼梦》中的儿女私情,闺阁雅意,“窃意花柳繁华,不啻为我而设;温柔富贵,恍疑惟我独占”;中年时子弟盈庭,忽然翻而悔悟,认为此书“细而旷功废学,大而丧德败行”,“方欲举是书而弃之焚之,且欲并搜其枣梨尽劈之而后已”;废置多年后翻书再阅,“第见其或则因奸而死,或则慕色而亡,而谋利者终穷,恃势者必败”,方体悟到该书“莫非福善祸淫之意昭示其间”,断非淫书。他还在卷首或问中再次否定淫书说:

或问:宝玉果何如人?曰:警幻言之详矣,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曰:然则《红楼梦》之为淫书明矣。曰:宝玉虽是淫人,《红楼梦》却断断不是淫书。盖宝玉之淫,不过意淫,而终究打破色欲关头,是并宝玉亦不淫矣。宝玉且不淫,而《红楼梦》安得谓淫?曰:宝玉到底共染几人?曰:其明写者则有袭人、宝钗,他若碧痕之洗澡、麝月之篦头,其事亦在若隐若现之间,外此实无一人。曰:据此言,是书已难言不淫矣。况贾瑞之于熙凤,贾琏之于二姐,秦钟之于智能,茗烟之于万儿,其敷演风情,动辄满篇,又何异《金瓶梅》之写西门、敬济事乎?夫《金瓶梅》既是淫书,《红楼梦》又安得不是淫书?曰:子以《金瓶梅》为淫书乎?若以《金瓶梅》为淫书,则《红楼梦》亦谓之淫书而已矣,吾又何必辨?

或问:此书缘起,作者自云“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与“借通灵说《石头记》”等语,其自托于宝玉明矣。然其屡屡大骂贾氏,且更言梦中与可卿有儿女之事,不亦自污之甚乎?曰:作者虽托于宝玉,而实非宝玉也,即实非贾氏也。非贾氏而骂贾氏,与作者何尤?且其写可卿之配宝玉也,必其心中有怨痛之人,而故假此事以辱之,是亦即其心中人泄其心中恨而已矣。

张枞恒一方面以宝玉出家、打破色欲关头来说明《红楼梦》立意在于止淫;另一方面借鉴张竹坡的泄愤说,正所谓“作秽言以泄其愤”“作秽言以丑其仇”,这些“淫事”的作用在于暴露、鞭挞,而不是肯定,是服务于作者泄愤的需要,以泄愤说代替自喻说,也就否定了《红楼梦》出于宣淫的目的。因此,他在序言和读法中反复强调阅读《红楼梦》要“略其假而取其真”,“不可于实写处看,当于虚涵处看;不可于明点处看,当于暗透处看;不可于正直处看,当于曲折处看”,其实就是提醒读者体悟书中的教化内涵。张枞恒还以劝化说解释此书题名:“夫渺茫者,梦也。此书既以《红楼梦》为名,即随处少他不得,是书中点睛处,是作者欲唤醒世人处,奈人止见为红楼,而不知为梦。”(第一回回评)此论虽颇为保守,然亦可备一说。在重说教这一点上,王评与张评可谓一脉相承。如王希廉评焚花散麝一段“此时宝玉在忽迷忽悟之时,且欲钗、玉、花、麝,自己焚、散、戕、灭,并非自能解脱,故随即断簪立誓,仍缠绵于色魔也”,评识分定一段“宝玉悟人生情缘各有定分,其悟虽是,其迷愈甚”,评焙茗寻美女庙见瘟神像乃“暗中点醒痴人,是先后《红楼梦》中美人俱变为夜叉、海鬼、牛头、马面”,可见其思想的保守性。张枞恒亦持此论,如第二十一回评焚花散麝一段“甚矣!色之误人也。即有绝世聪明,一着此迷,便如蚕茧自缠,而身心以之俱困。以宝玉生具夙慧,其颖悟洵非世人所及,故当稍有所拂,而心机一转,顿觉表里通明,由是胸中空空落落,一夜安眠。趁此一念之回,如果能焚花散麝、灰黛戕钗,以绝其迷眩缠陷之机,几何不立地成佛耶?无如张罗穴隧者,日诱于前,黄粱甫醒,衾畔已腻有卧人,则道心几希之存,又被花香薰去,观其蹀躞床下,竟受制于铺床叠被之奴,至假簪立誓,而色心自兹益坚矣”,惋惜宝玉未能及时开悟。又如评第十二回“特借贾瑞作法,使知天生尤物,适足亡身,观其镜背上明明标‘风月宝鉴’四字,亦可以知其苦心矣。人果能但从反面照去,则知凤姐者,骷髅幻像也。由此推之,黛玉,一骷髅也。宝钗,一骷髅也。迎、探诸人,亦骷髅也。邢、史诸人,亦骷髅也。且等而下之,近则宁、荣两府之娇妾美婢,远则金陵八家之翠袖红裙,其谁非骷髅也者?宝玉知此,则不负警幻之训;世人知此,则无伤祖父之心”,评第十六回预备接驾时“贾氏上下人等,昼夜不宁,相与开地基,起楼阁,竞奢斗靡,穷工极巧,所谓鼎铛玉石、金块珠砺者,谁复知为海市蜃楼耶?独宝玉毫不在意,视有如无,似乎别具胸襟,然而前则怅怅于鲸卿之病,后则欣欣于黛玉之来,迷于情欲,如茧自缠,心性固不同,其实与乃父兄辈均囿于梦境而已矣”,可见他与王希廉一样,皆不满宝玉沉迷情欲。需要说明的是,张评的教化色彩显然较王评浓重得多,如第三十三回评宝玉挨打是罪有应得,甚至认为是警幻有意为之,“是其近来情愈纷,胆愈大,即其入于迷也愈深,不有以惩创之,使之惕然思返,吾不知其欲于胡底也。是故老赵之来索琪官,非忠顺王使之来,乃警幻使之来也。贾环之告诉金钏,非赵姨娘使之诉,乃警幻使之诉也”;并斥责阅者“但观其写贾政之怒,写王夫人之悲,写贾母之护短,写袭人之委屈,无不各各入情,遂有读不终篇而泪落如珠者”,“岂知作者于此纯以嬉笑处之,看他于宝玉着急之时,偏写一聋婆子与之调嘴耍舌,答非所问,何等心闲,盖亦以宝玉乐而忘返,固欲以挞之者警之也”。第三十五回更是嘲讽宝玉“疮疤未好即忘了疼”,“今金钏已死,而又留意于玉钏。大受笞挞,为蒋琪官也,今蒋琪官已去,而又结想于傅秋芳,不亦梗顽难化矣乎”,全然否定宝玉的“意淫”。又如第四十四回评宝玉为平儿理妆一段,“写宝玉无限温柔,恰形贾琏一味滥恶,又见戏人之妻者,人亦戏其妾”,并声称“故读是书者,淫佚之思,亦可以少戢矣”,陈腐之气,令人呕秽。值得注意的是,张评虽然充斥着道德说教,但亦有见解独到处,第二十五回论贾环就是一例:“夫贾环与宝玉究系兄弟,彼即不肖,为父母者当时时训诲之。训诲之不从,或因而挞楚之,所谓‘人乐有贤父兄也’。乃合家老少男女,不闻有训诲之词,亦不闻有挞楚之事,徒以抢白呵叱,置之不齿,亦非待子孙之道矣。尤难堪者,每当宝玉来前,而王夫人抚摩爱怜之情,对贾环、赵姨娘时益甚。人非木石,孰不深其隐恨者?是贾母等之爱宝玉,适所以祸宝玉也。”第三十三回贾环向贾政谗言时又评道:“坏极矣!其实彼与宝玉何仇?俱系贾母、王夫人偏向惹得。”评点者们在论及贾环时大多一味抨击,而张枞恒却能够注意到人物性格与成长环境之间的关系,正是贾府上下的偏心造成了贾环的劣性,可谓颇有见地。

人物评骘亦是张评的重要内容。在钗黛优劣这一问题上,王希廉显然扬钗抑黛,每每批评黛玉“戋戋小器”、“处处猜忌”,这自然引起张枞恒的极大不满。例如他在第四回薛氏一家“拜见贾母,将人情土物各种酬献了”一段后评曰:“薛氏纯以人情得人心,亦不过得书中之人心耳。吾甚不解阅《红楼梦》者往往贬林而褒薛,其亦可以得人情土物乎?何惑之甚也。”张枞恒称阅王评后“恨滋深耳”(《凡例》),很大程度上即根源于此。张枞恒极力拥林贬薛,每每为黛玉的尖酸刻薄回护:“即其时势论之,上无父母,下无兄弟,孤孤一人,依靠外家,婚姻事实有不能不自着急者。因着急,故多心,故口利”(第二十回回评),“其心多处,是其情真处”(第十九回夹批),甚至以黛玉乃受恩于神瑛者,“不多心,何以觅愁恨?无愁恨,何以偿泪眼”(第二回回评)反诘贬黛者,直斥“阅者每不谅之,是皆不能读《红楼梦》之过”(第二十回回评)。他倾心赞美黛玉的“痴也真也”(《凡例》),而对“既不能痴,又不能真”(《凡例》)、“纯以人情得人心”(第四回夹批)的宝钗则极尽贬低,如评献衣服葬金钏,“两套衣服所值几何,献之可以媚王夫人,可以压林黛玉,而宝玉自可圆矣,心计之工竟如此哉”(第三十二回夹批);评滴翠亭金蝉脱壳,“彼自得贾母、王夫人之欢,于黛玉固无不忌之。……遂以金蝉脱壳之法,暗将此怨嫁于黛玉,则其心计成有人所不能料者”(第二十七回回评);评宝玉挨打后钗、黛前来,“一则纯用假意,一则止有真情”(第三十四回回评)。值得注意的是,张枞恒在分析钗黛关系时颇具创造性地提出了“替身说”:

盖宝、林既系夙因,一经会面,遽尔情意缠绵,则行斯并,坐斯守,日益亲密,人所共知,倘贾母等宛转遂儿女之私,彼绛珠仙子又安能完其太璞乎?惟宝钗接踵而来,其深沉伎俩,又足以结贾氏上下男女之欢心,虽宝玉情有独钟,其不能定婚于黛玉明矣。既不能定婚于黛玉,而黛玉必且以礼自守,质本洁来,还当洁去,即至惘然迷性,抱恨以终,卒为无瑕之美玉,是天生宝钗,所以拯黛玉之沉沦也。故人多为黛玉惜,吾独深为黛玉幸。(第四回回评)

在他看来,黛玉作为绛珠仙子,其“清白不容点污”(《凡例》),“实不可以为人妇者”(第五回夹批),而若想使黛玉保持完璧之身,必须有人取代黛玉定婚于宝玉,黛玉方能质本洁来还洁去。因此,张枞恒反复强调“宝钗不过代黛玉受污一替身耳”(《凡例》),“作者之以钗代玉,其维持黛玉之意良多”(第二十二回回评)。“替身说”虽不一定符合作者本意,但为我们理解钗黛关系提供了另一种思路,颇值得重视。当然,由此亦可见张枞恒扬黛抑钗倾向之重。除黛、钗外,凤姐亦是张评着墨甚多的一个人物。在抨击凤姐这一点上,张枞恒较王希廉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将其视为贾府衰败的罪魁:“凤姐权诈多端,淫荡无忌,以见荣府家事,半自斯人坏之”(第十一回回评),“从来妇人骄则必淫,淫则必毒,况当家运将衰,天固欲假手斯人以倾败之者,其亦何所不至耶”(第十二回回评),“两府之家破人亡,凤姐为之也”(第十五回回评)。需要说明的是,张枞恒在评价人物时常常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难免有失公允,这在评价凤姐与宝钗时最为突出。如评凤姐弄权铁槛寺一回:“方贾珍让诸族人上马时,凤姐不邀宝玉同车,则秦钟亦不得傍车而行,秦钟不得傍车而行,则亦不能至水月庵与智能会合矣。惟其两情眷恋,背师私逃,以致邦业死,秦钟病,而悔痛交加,又旋作泉台之鬼,是凤姐寓水月庵而先后杀四命矣。虽察其情有有心无心之别,而要之如针引线,隙有由开,轻重虽不同,而罪在凤姐则一也。”(第十五回回评)金哥与守备之子双双殉情确系凤姐弄权导致,但将秦业与秦钟之死归罪于凤姐纯属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又如第八十回评金桂大闹:“要之非仅薛蟠之罪也。试思姨妈母女平日于贾氏诸人,扶顺杆,买道路,奸计百出,以巧合金玉姻缘,卒使茕茕弱女魂归离恨之天,呆呆痴郎璞返青峰之下,破人婚以成己之婚,虽事由天定,其立心则诚毒矣。故非极言金桂之恶,不足以彰薛氏之报。然则其写金桂也,为薛氏而写,其实仍为宝玉、黛玉而写,反宾为主,后文所以复屡书不一书也。审是,可不必为薛氏痛已。王道士疗妒一方,切莫作打诨略过,盖作者寓意谓薛氏当有是妇,非但不宜以苦水灌之,且宜给他些甜头吃也。”他将金桂之恶看作是宝钗母女拆散宝、黛的报应,实属过激之论。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这些显然是不可取的。

三、张评对《红楼梦》艺术技巧的揭示

自金圣叹极力批评读者只看故事不重文法,并在评点实践中大量归纳文法,对艺术技法的揭示遂成为小说评点的重要内容。《红楼梦》亦不例外,作为一部杰出的人情小说,《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赢得了评点者们的倾心赞叹,他们有意继承金圣叹的传统,将《红楼梦》中的各式文法一一拈出,以示后学。例如王希廉在《红楼梦总评》中即指出:“《红楼梦》一书,有正笔,有反笔,有衬笔,有借笔,有明笔,有暗笔,有先伏笔,有照应笔,有着色笔,有淡描笔:各样笔法,无所不备。”他对《红楼梦》的各种艺术技法进行了很好的总结与揭示,精细入微,丝丝入扣,故该评本一经问世即风靡,“此本出而诸本几废矣”。张枞恒继承了王评对艺术技巧的重视,小说创作各个方面的技法在张评中基本都有揭示。其中结构的严密性尤为张枞恒所重视,他在第二十六回回评中指出:

古来说部中针线之密,有密如《红楼梦》者乎?自上二十四回中,便安下宝玉对贾芸“闲了你来找我”一语,作者当时亦只说是大家子弟口头。夫宝玉之无心见贾芸,固也,然正因此一见,方撮凑成小红一段痴情。……由是写贾芸入怡红院数语退出,一路与坠儿答话,遂将拾帕一事点明,则知贾芸之来,纯为小红写也。斯时宝玉力倦神疲,遂因散闷顺便过入潇湘馆,写黛玉春困发幽情一段,即为上文读《会真记》小作点染。作者又虑文法径直,当中复夹写薛蟠请宝玉一节,然此又非徒为宝、林作波也。盖因此事方引出冯紫英,因冯紫英复引出蒋玉函,是此一段内,袭人之消息已动矣。其用意之密,真如万丈游丝,随风荡漾,骤观之,正不知其归落何所也。至于后幅写黛玉叩门一节,又上以足发幽情之脉,下以启泣残红之端。始知才子之才,不特笔写此处,目注彼处,直是四通八达,无处不照也。世之读《红楼梦》者比比矣,亦知《红楼梦》正不易读,读《红楼梦》固不易乎?

以往的长篇小说往往用一条线将一个个故事贯穿而成,每一个故事又大都以时间为序纵向直线推进,且有相对的独立性。《红楼梦》则彻底地突破了单线结构方式,采取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连接又相互制约的网状结构。张枞恒对这一点有着明确的认识,高度评价《红楼梦》既千头万绪,又能浑然一体,远远超越金圣叹所谓“目注彼处,手写此处”。因此他在评点时特别注重叙事的意脉相连、伏笔照应,反复言及该书针线细密。如评第六十回“《红楼梦》针线之密,竟至此乎?是回写赵姨娘与芳官等一场大闹,为以茉莉粉作蔷薇硝也。然欲写芳官换硝,先写贾环讨硝。欲写贾环讨硝,先写蕊官送硝。欲写蕊官送硝,先写湘云要硝。看他层层引起,至此方一番大发泄也。夫来路既已分明,去脉尤须清楚。如是又因蔷薇硝而及玫瑰露矣。柳家因五儿爱吃玫瑰露,却不好再要;芳官因柳家不好要,竟偏向宝玉要。宝玉给柳五儿玫瑰露,妙在连瓶拿去,下面五儿屈被贼名,正于此句培根,是又以去脉作来路矣。况柳家得此玫瑰露,又要分与别人,虽五儿早料其不妥,而墻角边之茯苓霜,又已自此引进。读书至此,真不知玫瑰露、茯苓霜等项为来路为去脉也。总之善为文者,五花八门,条条是道。若但云手写此处,意注彼处,究何足尽《红楼梦》之妙哉”;评第八十八回“此又是一篇针线文字。……如鸳鸯寻惜春写经,言老太太明年八十一岁,知贾母之大数将尽也。听惜春观音龙女之说,则鸳鸯之死节已兆于此。若宝玉之赞孤儿,正为贾兰登科伏线。贾珍之鞭悍仆,又为何三引盗培根。他如凤姐之不受人情,老尼之显遭鬼报,致令巧姐几为奴婢,贾赦竟至破家,有开必先,其应如响。吾不知作者有多少精神,乃能于轻抹淡写中形其结构之妙也”。值得注意的是,张枞恒还从全局出发,对叙事的忙与闲提出了辩证的认识。如第十四回回评曰:“文有忙有闲,此回是一篇极忙文字,却是一篇极闲文字。何则?自凤姐接宁府对牌以后,威重令行,观其写分排执艺,写收发物件,写登记账簿,写宾客,写僧道,写仪仗,写各家祭棚,更于中写裱糊宝玉书房,打点贾琏衣服,以及各诰命家庆喜吊丧之事,一时并来,骤读之,如游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其笔墨之忙未有忙于此者。然细玩其辞,不过极写凤姐才略,为下文敢作敢为地步,其他则仍铺张宁府奢侈,以应贾珍托凤姐之语而已,非有深沉寓意以关通身脉络也,是笔至忙而心甚闲,吾故曰:是一篇极闲文字。”第五十九回回评则曰:“此亦算一篇闲文字也,然而《红楼梦》却无一笔闲文字,故入手便写送灵事,以收结上文。次即铺叙上夜打更,遥为贾母没后被盗作映。至若湘云之要蔷薇硝,又明明为下回玫瑰露、茯苓霜等作引矣。他如莺儿之编柳篮,为打梅花络作证据也。婆子之打春燕,为管干女儿作余波也。其中回环映带,妙在若有意若无意之间,使人阅之,真如对镜里湖山,面面玲珑。设遇此等闲文字而直以闲文字目之,又何取乎观此闲文字耶?”协理宁国府虽是大事要事,且事项繁多,看似极忙,但主要为凤姐写照,颇为独立,对结构的整体性影响不大;而莺儿、春燕与婆子吵嚷一回虽系日常琐事,看似无足轻重,但处处埋伏映照,故看似极闲,实则对全文起到重要的连接作用。张枞恒从整体观照局部,其对行文忙与闲的认识是颇为深刻的。

自金圣叹提出了丰富的文法理论,经毛宗岗、张竹坡等人进一步发展,小说评点在艺术理论方面日臻完备,很难有所突破。张枞恒基本继承了金圣叹等人的评点方法与理论观点,《评订红楼梦》中很多关于艺术技法的分析明显借鉴前人。例如第八十六回回评曰:“此篇与葫芦案一回参看。彼则为香菱打死冯渊,此则为琪官打死张三。其缘由既同,彼则倚其势而不恐,此则仗其财以有济。其结局亦同,则此回不明明与第四回相犯也哉?然其间或难或易,或甘或苦,竟有绝不相似者,作者特欲以相犯之事,写其绝不相犯之文,令阅者将前比后,但见第四回是一篇文字,此回另是一篇文字,反覆读之,其事竟有不似出自一人者,真怪事也。”这正是采用了金圣叹评《水浒传》中所提出的“犯中求避”理论:“正是要故意把题目犯了,却有本事出落得无一点一面相借。”又如第七十三回回评曰:“未出绣春囊,先写宝玉装病要药,因从贼盗勾起赌博,园中已有一番盘查。而或打或撵或革,恰是抄检后一个榜样,此亦文章家相映法也。”这里所谓的文章家相映法,其实就相当于金圣叹的弄引法,即在叙述重大事件时,先安排一个相似的小事情作为铺垫,从而避免“突然便起”,使读者从精神上做好接受与进入情节的准备。另如第二十九回评宝黛争吵至和好一段,夹批反复言及对偶之妙:“此数段两两相证,是文章工对法”,“又是对股文字,作说部用对股法最难,为其易板也”,“二人又彼此后悔,纯用对股法”。这里的工对法、对股法,也就是金圣叹所谓两扇一联法,两边对写,颇具齐整之妙。还有脱卸法,金圣叹称:“文章妙处,全在脱卸。脱卸之法,千变万化,而总以使人读之,如神鬼搬运,全无踪迹,为绝技也。”张枞恒亦颇重视该法,如第十六回凤姐和贾琏谈论协理宁国府事,正说着,只听外间有人说话,话题便转到香菱上去了,张枞恒评:“有此一叉,方叉向别处去了,不然核桃车子倒了,何时是了。”(第十六回夹批)此正言脱卸得妙。值得注意的是,张评虽在小说艺术理论上发展和创新并不多,但由于深入触及到了作品世界,读来仍倍感新鲜,且往往说理透辟,分析细致,对于我们领略《红楼梦》的艺术魅力颇有助益。这里略举几例,以见一斑。如第三回评黛玉进贾府:

此回乃专欲铺张贾府也。夫贾府虽云萧索,若将其房廊池馆以及摆设玩器处处指陈,当亦未能悉数,且又似为贾氏记账簿矣。况上下人物之多,且又各具品貌,各有性情,必一一而形容之,非呈一漏万,又将开口姮娥,满篇仙女,其累赘重复处,定亦不少。……然则将何以指陈之?将何以形容之?乃知文章以巧为妙,恰好此日颦卿初入贾府,是一细心女子,是一精明女子,勿论什物人品,一经烛照,如镂心腑,如见肺腑,所以欲铺张贾府,必自颦卿目中写之,不但文法得势,竟使阅《红楼梦》者逐节读去,但觉触目辉煌,满纸活现。窃尝潜心细想,觉真有是物,真有是人,几忘府之为假,红楼之为梦也。

此即前人所谓“实以虚行”,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技法,金圣叹、张竹坡等人皆有述及。嘉庆间二知道人《红楼梦说梦》亦曾论及该法:“写荣国府之门庭,从黛玉初来时见之;写大观园之亭台山水,从贾政省功时见之。不然,则叙其世系适成贾氏族谱,叙其房廊不过此房出卖帖子耳。雪芹锦心绣口,断不肯为此笨伯也。”二知道人在总结《红楼梦》实以虚行时,仅提到可以避免行文呆板;而张枞恒在论及该法时不仅强调可以使叙事更加逼真生动,而且特地点明黛玉是一细心精明女子,由该人物承担介绍贾府的任务最为适宜。相较《红楼梦说梦》,张枞恒的剖析显然更为精细深刻。又如第六回评刘姥姥进荣国府:

《红楼梦》一书,原欲极写贾府,以征梦境之幻,其内外局势,固于黛玉初来时表其大概矣,然其家中上下男女,平日养尊处优,一段骄矜气习,非借一村妪生眼看出,终觉形容不尽。今观其初到前门时,见几个挺胸凸肚,指手画脚之人,对之作何景像。及到后门,见些生意担子,并孩子们闹闹吵吵,又何景像。入门后,见其家人婆子,虽系满面春风,说长道短,然而狂态毕露,其景象亦觉咄咄逼人。自是而入门,而见平儿,以及闻二三十余妇人笑声,拥簇凤姐向那边屋内摆饭,不过写大家排场,犹无足怪。最异者,见凤姐一段,及凤姐见贾蓉一段,何尝铺张局面,只就不接茶、不抬头,拨手炉内灰,客至面前多时,抬身要茶时,方才看见。又如贾蓉已去,使数人叠声唤回,却听其垂手侍立,出神半日,方笑道:“你且去罢。”此等情形,真令人欲去不能,欲留不可,吾知刘老老当此,必且突突心冲,浸浸汗下,而深悔此一见为不自量者,何物文心,竟写至此。然此态原所以施之贫人,故必写一久经世代之刘老老,而后可以窥见贾府之底里也。

陈其泰《桐花凤阁评〈红楼梦〉》评此回时亦注意到作者借刘姥姥之眼来描写贾府:“贾府房屋规模,以及大小人口,于黛玉来时叙明。此回特表凤姐起居,借村妪眼中一一看出。笔墨着纸,皆有生趣。”同样是评析刘姥姥进荣国府

所用的实以虚行之法,陈其泰仅寥寥数语,点到为止,张枞恒则跟随刘姥姥的脚步,将贾府的骄矜气习与刘姥姥的穷窘心理细致析来,既深刻,又生动,令人读来津津有味。再如第六十六回回评曰:“不知文章有正映法,有反映法,此乃作者反映法也。盖宝玉之与湘莲也,一以热,一以冷,而热者恰自冷者映出。黛玉之与三姐也,一以柔,一以刚,而柔者恰自刚者映出。又况湘莲以打破迷关而悟,宝玉亦以打破迷关而悟,作僧与为道,同一出家也。三姐以不遂其愿而死,黛玉亦以不遂其愿而死,绝粒与伏剑,同一自戕也。吾谓尤、柳为宝、黛所脱胎,盖有断断乎其不谬者,然则作者极力写尤、柳二人,仍是写宝、黛二人。不然,是书中之着紧多人矣,又何暇谆谆为湘莲、三姐饶舌哉?”《红楼梦》成功地运用了一种别具中国传统特色的小说叙事策略——“形影叙事”,最典型者当属“晴为黛影,袭为钗副”,这已成为评点者们的共识。而柳、尤与宝、黛之间的形影关系虽有评点者涉及,但并不深入,如二知道人称:“柳湘莲婚姻不成而为道士,贾宝玉婚姻不成而为和尚,皆有激而然也。”王希廉评曰:“甄士隐、柳湘莲出家俱是宝玉出家引子。”较为细致的当属道光间桐花凤阁主人陈其泰评语:“湘莲是宝玉先声,三姐是黛玉榜样;而宝玉情痴,湘莲顿悟,黛玉柔肠,三姐侠骨。四人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曰情也,君子亦情而已矣,何必同。”同是解析形影关系,张枞恒将其进一步细分为正映、反映,以柳湘莲之冷映出宝玉之热,以尤三姐之刚映出黛玉之柔,此说显然较陈其泰更深一层。类似例子还有不少,可见张枞恒在探究小说技法方面着实下了一番功力,而这些评点无疑对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有所裨益。

结语

《红楼梦》一书自问世以来即备受欢迎,亦引起了评点者的广泛注目,道光年间《红楼梦》批点已“不下数十家”。就批点时长而言,张评与陈其泰的《桐花凤阁评〈红楼梦〉》颇为近似。陈其泰自十七岁开始读《红楼梦》,二十五岁开始批点,用了近二十年时间,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方完稿;张枞恒亦对《红楼梦》倾注了大量心血,从十几岁开始阅读《红楼梦》,“前后凡二十余年”(《读法》),直到道光二十四年始完成评点,距陈其泰评点写定时间仅晚了不到两年。张枞恒进行评点时正值考据学风盛行,社会上流传着“明珠家事”“张侯家事”等说法,而《评订红楼梦》中却丝毫没有索隐式的解读,而是集中于对小说情节人物的解读与艺术技巧的揭示,在这一点上与王希廉评点颇为一致。就评点内容而言,尽管张枞恒对王评嗤之以鼻,但其在思想内容与艺术理论上的观点与王评多有相通之处。张评以文本阅读为基础,其解析较王评更加细致入微,且提出不少独到看法,是一部非常值得重视和发掘的文献。需要指出的是,张评亦存在牵强附会处。如评馒头庵命名“写此浑号,正因此中有凤姐可口馒头也”(第十五回夹批),评小厮将宝玉所佩之物尽行解去“此非将众人讨赏也,喻宝玉既已阅遍胜境,自当解佩而去,亦警之意也。阅者当于此处着眼”(第十七回夹批),评宝钗扑蝶“究竟未曾扑着,即此已寓后来宝玉化蝶飞去之意”(第二十七回夹批),这无疑偏离了作者的本意。当然,就整体而言,张评的质量还是比较高的。尽管该书长期以来湮没无闻,但毕竟规模庞大,内容丰富,对我们今天理解《红楼梦》仍具有指导意义,值得引起学界重视。

注释

①④ 胡文彬《〈评订红楼梦〉的发现及其意义:兼论程刻本的整理与研究》,《红楼梦学刊》1999年第4辑。

②③ 刘继保《张子梁〈评订红楼梦〉三题》,《红楼梦学刊》2004年第1辑。

⑤⑥⑦[12][13][14] 张柏恒《式训集》,《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6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709、711-712、709、715、731、709页。

⑧⑨⑩[11] 马步元纂修《(民国)续安丘新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68号,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173、273、274、274页。

[15] 顾廷龙主编《清代硃卷集成》第16册,成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351页。

[16][17][18][19][20][22][23][24][25][26][35][37] 朱一玄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91、596、606、636、578、600、610、612、607、581、630、700页。

[21] 朱一玄编《金瓶梅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15页。

[27] 王克岐《忏玉楼丛书提要》,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

[28] 金圣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

[29][30] 朱一玄《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24、223页。

[31] 金圣叹著,陆林辑校整理《金圣叹全集》第4册,凤凰出版社2016年版,第931—932页。

[32][34] 一粟编《红楼梦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85、96页。

[33][36] 陈其泰评,刘操南辑《桐花凤阁评〈红楼梦〉辑录》,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0、200页。

猜你喜欢
评点宝玉红楼梦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续红楼梦
她带着前夫生活二十年再婚后前夫瘫痪
宝钗:生活要靠自己经营
寓言故事
翻译擂台(116)评点